第五十四章:玉佩的疑点
窗外的晨光像被揉碎的金箔,透过雕花窗棂斜斜落在书桌上,在摊开的祖父日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苏念坐在藤椅上,指尖轻轻摩挲着掌心的玉佩,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至心底,带着一种跨越时光的沉静。
这枚玉佩她已经翻来覆去看了不下数十次,从祖父书房的旧木盒里发现它的那天起,它就像一颗被时光包裹的谜,引着她一遍遍探寻。此前她只专注于玉佩正面那行模糊的篆字——“清欢渡月,岁晏归宁”,翻遍了祖父留下的古籍,也只查到这八字似与百年前一段未载史册的旧事有关,具体所指却始终模棱两可。
今日的晨光似乎格外不同,柔和却明亮,恰好避开了玉佩表面的包浆,直直照进了玉质深处。苏念下意识地将玉佩举到眼前,对着阳光微微转动,想再看看那行篆字的纹路是否有遗漏的细节。可就在玉佩转动的瞬间,她的目光忽然被边缘一处极淡的痕迹吸引住了。
那痕迹藏在玉佩左侧边缘的弧度里,若不是光线恰好折射,再加上她今日刻意放慢了动作,恐怕再过十年也未必能发现。苏念立刻坐直了身子,将藤椅往窗边挪了挪,让更多的阳光落在玉佩上。她屏住呼吸,指尖捏着玉佩的两端,一点点调整角度,直到那处痕迹在光影里清晰起来——那是一道极浅的凹槽,约莫半指宽,顺着玉佩的边缘蜿蜒,像是一道被精心隐藏的接缝。
“怎么会有凹槽?”苏念低声自语,眉头微微蹙起。这枚玉佩她一直以为是完整的一块,玉质温润,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此前摸过无数次,从未察觉有任何异样。她将玉佩凑到鼻尖,仔细端详那道凹槽,发现它的深度甚至不足一张纸的厚度,若不是光影勾勒出轮廓,单凭触觉几乎无法感知。
她试着用右手食指的指腹轻轻蹭过凹槽,起初只觉得是玉料本身的纹理,可当指尖顺着凹槽的走向慢慢滑动时,忽然触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凹凸感。那感觉太淡了,像是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稍纵即逝。苏念心头一动,立刻收回手指,对着阳光再次审视凹槽内部——在光线的斜照下,她终于看清,凹槽深处竟藏着几缕细密的纹路,像是某种图腾的残片,又像是拼接时的暗扣。
难道这玉佩不是完整的?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藤蔓般迅速缠绕住她的思绪。她急忙将玉佩放在书桌上,转身从抽屉里翻出放大镜。那是祖父生前常用的旧物,镜框已经有些磨损,镜片却依旧清晰。苏念捏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对准玉佩边缘的凹槽,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放大镜下,凹槽里的纹路终于显露出了清晰的模样。那不是玉料天然形成的纹理,而是人工雕刻的痕迹——几道极细的线条相互交错,形成了半个类似云纹的图案,线条的末端是整齐的切口,显然是被刻意截断的。苏念的心跳骤然加快,她握着放大镜的手微微颤抖,顺着凹槽一点点移动,果然在凹槽的另一端,又看到了半个相同的云纹。
两个半片云纹,恰好能在凹槽的中点处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苏念放下放大镜,指尖再次触碰那两道纹路,指尖传来的细微凹凸感,此刻竟像是在敲击她的心门。她忽然想起,祖父的日记里似乎提到过类似的物件,只是当时她只当是祖父随手记下的闲笔,并未放在心上。
她立刻将目光投向书桌另一端的祖父日记。那本日记已经有些泛黄,纸页边缘微微卷起,是她这段时间翻阅最多的东西。苏念伸手将日记拉到面前,指尖顺着目录快速滑动,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搜寻着关键词。
“玉佩”“分合”“隐现”……她嘴里默念着,手指终于停在了某一页的边缘。那是去年秋天的一则日记,字迹比其他页面要潦草些,似乎是祖父在匆忙中写下的:“夜观旧物,忆及当年所言‘分则隐,合则现’,物是人非,徒留怅然。”
当时她看到这句话时,只觉得是祖父触景生情,感叹岁月流逝,并未深究“分则隐,合则现”究竟指的是什么。可此刻,看着玉佩上那道隐藏的凹槽和半片云纹,这句话突然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心中的迷雾。
“分则隐,合则现……”苏念喃喃重复着这句话,指尖再次拿起玉佩,对着阳光仔细端详。如果这玉佩是“分”的状态,那么它隐藏的是什么?是那行篆字背后的秘密,还是凹槽里的纹路?而“合”又指的是什么?是要找到另一块可以与它拼接的玉佩吗?
她的思绪飞速运转,脑海里浮现出祖父书房里的种种旧物。祖父一生喜欢收藏古玩玉器,书房里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各种物件,只是她从小对这些东西兴趣不大,除了这枚玉佩,其他物件她几乎从未仔细看过。难道在那些旧物里,还藏着另一块可以与这枚玉佩拼接的碎片?
苏念放下玉佩,起身走到书房角落的博古架前。博古架上的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显然是祖父生前精心打理过的。最上层是几尊小巧的瓷瓶,中间几层摆放着一些青铜器和砚台,最下层则是几个木盒,里面装着祖父收藏的玉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