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夜探档案室
城市的喧嚣在午夜时分沉淀下来,只剩下霓虹灯不知疲倦地在夜幕上涂抹着暧昧的光晕。刑警队的办公楼大多窗口已然漆黑,唯有萧悦知所在的办公室还亮着一盏孤灯。
灯光下,是她紧蹙的眉心和反复翻阅卷宗时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心象”心理咨询中心。
这个名字像一枚生锈的钉子,楔入由三起离奇命案交织而成的巨大谜团之中。时尚设计师、钢琴家、前心理咨询师……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受害者,唯一的共同交叉点就是这家外表看起来专业、高端且无可指摘的心理咨询机构。
白天的突击调查无功而返。负责人周明轩医生温文尔雅,对答如流,提供的档案记录清晰完备,所有咨询流程看起来都符合规范,甚至可以说是行业典范。同事们已经倾向于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或许受害者们只是恰好都选择了这家城中知名的心理服务机构,用以缓解各自不为人知的压力。
但萧悦知不信。
她的直觉,那种常年在罪案现场淬炼出的、近乎本能的警觉,以及内心深处某个被触动的、模糊不清的记忆弦音,都在尖叫着告诉她——这里有问题。“心象”中心那过于光洁的表面之下,一定隐藏着某种粘稠的、不为人知的东西。
尤其是洗手间里那两句飘忽的低语——“筛选”、“觉醒”。这两个词像冰锥,刺破了平静的假象。它们不属于常规的心理咨询词汇,反而带着某种秘密结社般的、令人不安的气息。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指尖用力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叶枫临那张似笑非笑的脸庞浮现在脑海。他提供的线索总是精准地指向下一个目标,却又在关键处戛然而止,如同一个设下谜题等待解答的旁观者。他是否也知道“心象”中心的秘密?他与这里,又有什么关联?
不能再等了。等待意味着可能出现的下一个受害者,意味着真相被更深地掩埋。警方程序在“证据确凿”四个字面前显得束手束脚,而有些证据,永远不会主动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她猛地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决绝。她需要那些未被电子化、可能记录了更真实、更原始、甚至更隐秘信息的纸质档案。
行动定在凌晨两点。
萧悦知换上了一身深色的运动装,脚上是软底运动鞋,确保行动时最大限度减少声响。她将长发利落地盘起,塞进一顶黑色棒球帽里。检查了一遍随身装备:强光手电、多功能工具刀、微型相机、一双薄如蝉翼的橡胶手套,以及——这或许是她此行最大的依仗——从证物房临时“借”出来的、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高灵敏度低频信号干扰器。她推测,像“心象”这样的机构,核心区域的安保系统很可能包含不易察觉的振动或红外监测,这个干扰器或许能在关键时刻为她争取到几秒钟的时间。
“心象”中心位于一栋独立的、设计感极强的现代化建筑中。夜深人静,建筑如同一个巨大的、沉默的黑色立方体,只有入口处的应急指示灯散发着幽微的绿光。
萧悦知没有选择正门。她绕到建筑后方,这里有一条狭窄的消防通道,以及——根据她白天刻意观察记下的布局——一排通风管道的外接口。其中一个管道口,正对着建筑内部相对偏僻的杂物间区域。
她像一只灵巧的猫,借助建筑外立面的细微凸起和管道本身,悄无声息地攀爬至二楼。通风管道的百叶窗用特殊的合金材料制成,但锁具并不复杂。她用工具刀小心地撬动,几分钟后,伴随着一声轻微的“咔哒”声,百叶窗被向内推开。
一股混合着消毒水、尘埃以及某种若有若无的、属于许多不同人情绪残留的复杂气味扑面而来。她深吸一口气,蜷身钻了进去,然后反手轻轻将百叶窗虚掩回原位。
内部一片漆黑,只有手电筒的光柱切开浓墨般的黑暗。她所在的位置确实是一个堆放清洁用品的杂物间。她侧耳倾听,门外走廊寂静无声,只有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时发出的低沉嗡鸣。
档案室的位置,白天调查时她已经记在心里——位于三楼走廊的尽头,紧挨着周明轩医生的主任办公室。
她贴着墙壁,影子般滑行在空旷的走廊里。监控摄像头是明面上的威胁,她早已通过白天的观察记下了它们大致的覆盖范围和时间规律(如果它们有规律的话)。她利用墙壁拐角、装饰盆栽和家具阴影作为掩护,时停时进,动作迅捷而轻盈。
三楼的气氛似乎比二楼更为凝重。深色的地毯吸收了所有脚步声,墙壁上挂着一些抽象派的画作,在微弱的光线下,那些扭曲的线条和色块仿佛具有了生命,正无声地注视着这位不速之客。
档案室的门使用的是电子密码锁。这在意料之中。萧悦知没有试图暴力破解,那会触发警报。她蹲下身,从工具包里取出一个连接着数据线的微型解码器,小心翼翼地接入密码锁旁一个不起眼的维护接口。这是警队技术部门的最新装备,能尝试快速穷举常用密码组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