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朝堂议教,旧贵阻路
暮春的朝堂上,柳絮透过窗棂飘进殿内,落在林微手中的奏折上——那是一份关于“普及启蒙教育”的新政方案,她计划在各州府设立“蒙学堂”,招收八至十二岁的孩童,教授识字、算术与基础农桑知识,费用由国库与地方商户共同承担(苏瑾已承诺牵头江南商户捐赠三成经费)。
“陛下,臣以为不妥!”礼部尚书柳成率先出列,他须发皆白,身着紫色官袍,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自古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平民孩童只需务农做工,何须读书识字?若让他们懂了太多,恐生妄念,反而不利于天下安定!”
柳成是三朝元老,背后代表着以“清河柳氏”为首的旧贵族集团,这些家族垄断教育资源数百年,子弟世代为官,林微的教育改革,无疑是动了他们的“根基”。
“柳大人此言差矣。”林微上前一步,声音清亮,“臣曾在北疆寒雪镇见过一孩童,因不识字,误将毒药当作草药,害了全家性命;也曾在江南见过商户因不会算术,被账房欺骗,赔光家产。若百姓能识文断字,懂些算术,既能避免此类悲剧,也能更好地耕作经商,岂会‘生妄念’?”
她顿了顿,举起一本装订成册的小册子——封面印着淡金色凤凰纹,内页是图文结合的启蒙内容,有“日月山川”的图画,也有“一二三四”的计数方法,“这是臣参照‘凤凰神遗留的启蒙图册’(实则是她根据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编写),编订的《蒙学初阶》,内容浅显易懂,孩童三月便能识千字,半年可通算术。”
皇帝接过小册子,翻看几页,眼中满是赞赏:“此册甚好!既实用又易懂,若能普及,实乃百姓之福。朕准奏,着摄政长公主总领蒙学堂设立事宜,礼部需全力配合。”
柳成脸色铁青,却不敢公然违逆皇帝,只能躬身领旨,眼底却闪过一丝阴狠——他已暗中决定,要让林微的蒙学堂“办不下去”。
第二节 学堂遭焚,邪痕初现
一个月后,第一批蒙学堂在京城、清河镇等十个地方同时开课。京郊的“向阳蒙学堂”里,五十余名孩童穿着统一的粗布校服(苏瑾捐赠的棉布制成),坐在简陋却干净的教室里,跟着先生朗读“日月明,山水秀”,声音清脆,充满朝气。
林微特意来到向阳学堂视察,看到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正用手指在沙盘上反复写着“家”字,眼神专注。“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这么认真写‘家’字?”林微轻声问道。
小男孩抬起头,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回长公主,我叫狗蛋,我想学会写‘家’,以后把爹娘的名字也写下来,告诉他们我识字了。”
林微心中一暖,摸了摸他的头:“以后你就叫‘李书文’,好不好?希望你能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李书文用力点头,眼中满是憧憬。
可这份温馨并未持续太久。三日后深夜,向阳学堂突然燃起大火,火光冲天,附近百姓虽奋力扑救,却只保住了半间教室,其余桌椅、书籍尽数被烧毁。更诡异的是,火场中发现了几枚黑色羽毛,上面残留着淡淡的邪气,与玄鸦余党的邪物气息一模一样。
“是柳成干的!”接到消息的宇文擎立刻赶来,眼中满是怒火,“他定是怕蒙学堂普及,断了旧贵族的后路,才勾结玄鸦余党,用邪术纵火!”
林微看着被烧毁的学堂,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没想到柳成竟如此狠毒,连孩童的学堂都不放过。“不能就这么算了。”她沉声道,“我们要查清楚真相,不仅要让柳成付出代价,还要让更多人知道,蒙学堂是为了百姓,谁也不能破坏!”
第三节 陶土辨凶,神术寻证
林微让人封锁火场,同时请来苏瑾推荐的“巧匠”——此人擅长烧制陶器,也懂些“辨物之术”(实则是林微教他的指纹鉴定原理)。巧匠在火场灰烬中仔细搜寻,最终找到一块烧焦的木桌腿,上面有几个模糊的手印。
“长公主,此手印虽被火烧过,却仍有残留。”巧匠拿出一块细腻的陶土,将陶土敷在桌腿手印上,轻轻按压后取下,陶土上竟清晰地显现出几个指纹,“这是‘凤凰神传下的辨凶之术’,用陶土取印,再与嫌疑人的手印比对,便能找出真凶。”
林微点头,立刻让人传讯柳成府上的下人。柳成的贴身小厮“柳安”前来时,神色慌张,双手紧握,不敢与林微对视。巧匠让柳安在另一块陶土上按下手印,与火场取出的指纹比对——两者竟完全吻合!
“是你放的火!”林微厉声问道,“是谁指使你的?是不是柳成?”
柳安浑身发抖,却咬牙不肯承认:“不是我!是你们冤枉我!我从未去过向阳学堂!”
林微早有准备,让人带上来一个人——正是之前被擒的玄鸦余党,他曾参与纵火,认出了柳安,“长公主,就是他!当晚他拿着柳尚书的令牌,说要‘处理’蒙学堂,让我们用邪火(掺了硫磺和邪气的火焰)纵火,事后还赏了我们一百两银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