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09集 仁宣之治:洪熙皇帝(10)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0)

朱厚照:“又是一个周末,这月都过去一半了,这一年眼看又要到头,时间也太快了。想当年,我也没活够啊,31岁就走了,哎。”

朱厚熜:“堂兄,你在这儿自言自语啥呢!”

朱祁镇:“因为没人搭理他呗!”

朱厚照:“我自言自语咋了?犯法了吗?再说了,这是感慨,感慨时间过得快,你们这些人不懂,懒得跟你们说,真是聊不到一块儿去。”

秦良玉:“那咱接着听故事。”

朱高炽:“我即位后就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升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都还兼任原来的职务。

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升前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为通政使司。

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年间受牵连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回原籍,还平反了冤狱,好多冤案都得以昭雪,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这才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还重新任命了被贬的官员吴中和杨勉,升为锦衣千户。我通过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我爸在位时的行政政策。”

朱厚照:“哟呵!这刚登基就搞人事大洗牌?洪熙这是给朝堂换新鲜血液呢。”

朱厚熜:“把杨士奇他们往上提,明摆着是要重用文臣搞治理,比我用些道士靠谱多了——哦不,我那是修仙需要。”

朱高煦:“重用文臣?我看是拉帮结派吧!当年跟着我爸打仗的武将呢?怎么不见提拔几个?”

徐达:“汉王你懂个屁!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臣,这叫文武搭配,干活不累。高炽这是把朝堂调成和谐模式,比你天天喊打喊杀强。”

杨士奇:“洪熙皇上这招平反冤狱才叫厉害。当年建文帝的旧臣家属被流放,哭着喊着要回家,洪熙皇上一句话就让他们回来,多少家庭团圆了——这功德,比修十座庙还大。”

杨荣:“有个被流放的老臣儿子,回来后考中了进士,特意来谢恩,说皇上给了我们家第二次命。这种事多了,朝堂上的怨气一下子就散了。”

朱祁镇:“爷爷这是给朝堂松绑啊!比我当年回来后处理石亨他们简单多了,看来还是温和点管用。”

朱祁钰:“哥你那是被迫温和,爷爷是主动化解矛盾。赦免旧臣、恢复官爵,这是把过去的疙瘩解开,不然朝堂上天天勾心斗角,啥事也干不成。”

秦良玉:“景泰皇上说得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团结,就像军队里出了叛徒,迟早要出乱子。洪熙皇上这几招,是给大明活血化瘀,实在!”

戚继光:“这就跟整顿军纪似的,有错的平反,有功的提拔,人心顺了,队伍才能带好。洪熙皇上这是把治国当治军来抓,有章法!”

海瑞:“君王之德,在于容人。洪熙皇上赦免旧臣、平反冤狱,这是仁德之举,远超那些睚眦必报的人。这事儿一出,天下归心,实在明智。”

朱高炽:“在我死前一个月,我在扭转我爸政策方面采取了最激烈的一个措施,就是把京师迁回南京。

这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强烈要求的,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一部分。

从我登基时起,显然就有这意思了,当时我已设南京守备,派了我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我对我爸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而且,我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那儿的情况,觉得更舒服。

另外我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费用不仅大大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让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朱高煦:“啥?爸迁都北京,大哥你登基后要迁回去?@朱棣 爸,您看大哥啊。”

朱棣:“高炽你疯了?我好不容易把京师迁到北京,你说迁回就迁回?北方边防不要了?蒙古人打过来你挡啊!”

朱高炽:“爸,不是儿子胡闹。北京当京师,每年从南方运粮的花费够养半个军镇了,东南百姓快被赋税压垮了。

南京有现成的宫殿,又靠江南粮仓,省钱又省力——这不是折腾,是过日子啊!”

朱厚照:“嚯!迁都回马枪?洪熙这是给大明搬家换风水呢!不过南京确实比北京暖和,冬天不用裹得跟粽子似的,我赞成!”

朱厚熜:“堂兄你就知道暖和。这叫战略收缩,成祖爷当年迁都为了防蒙古,洪熙爷迁回是为了休养生息,都有道理——不过刚迁过去又迁回来,工匠怕是得骂娘。”

徐达:“迁都是大事,不能说搬就搬。高炽,你爸迁北京是为了天子守国门,你迁回南京,边防咋办?总不能让蒙古人打到长江边吧?”

杨士奇:“皇上也是权衡过的。当时夏原吉大人算过一笔账,维持北京的开销比南京多三成,还得常年驻军防备,不如先回南京喘口气,等国库充裕了再说——这叫‘曲线救国’”

杨荣:“我当时跟着先帝建北京,知道多不容易。但洪熙皇上说得也对,百姓实在扛不动,有个老臣上奏说,江南米船翻在运河里,船夫哭着说赔不起。听着都揪心!”

朱祁镇:“天子守国门?爷爷这是想当‘甩手掌柜’?不过南京确实舒服,我当年被关南宫时就想,要是在南京多好!”

朱祁钰:“哥你别添乱。迁都不是旅游,得看实际情况。爷爷这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总比打肿脸充胖子强。”

秦良玉:“两位皇上说得都有道理。北京是国防前线,南京是经济中心,就跟打仗时的前线和后方似的,得看啥时候该守哪头。洪熙皇上这是想先把后方稳住。”

戚继光:“这就跟海防似的,不能只盯着一个港口。南京和北京各有各的用处,关键是别把百姓累垮了——不然没人交税,俩都城都白搭。”

海瑞:“迁都当以民力为根本。洪熙皇上体恤民情,想减轻东南的负担,这份心意可嘉。但天子守国门也是立国的根基,得兼顾啊。”

朱高炽:“当时都派人去南京修宫殿了,谁知道……(叹气表情包)”

仁孝皇后徐氏:“儿啊,别叹气了,你也是为了百姓。你爸那边我去说,他就是嘴硬心软。”

马秀英:“儿媳说得对。重八当年定都南京,后来棣儿迁北京,都是为了朱家江山,高炽迁回也是,没啥对不对的。”

朱元璋:“行了行了,吵啥!迁就迁了,总比某些人瞎折腾强!”

朱厚照:“……太祖爷,我又没说话!对了洪熙爷,最后迁成了吗?是不是跟我南巡似的,半路被叫停了。”

秦良玉:“插播一条信息,作者大大本想到这儿结束,但还是一次性说了,@朱高炽 洪熙皇上请继续。”

朱高炽:“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我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我派我儿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爷爷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

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报告,但我返回和朝廷南迁的事势在必行。然而,我在实施这一行动前……驾崩了。”

朱瞻基:“对于迁回南京,我登基后没参与这计划,我和爷爷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没那么反感。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朱厚照:“啊?这就驾崩了?刚把迁都计划提上日程就……跟我看的话本里主角刚要放大招就掉线了似的!”

朱厚熜:“堂兄你别瞎说。洪熙爷在位虽然短,但干的都是实在事,比我炼丹练到一半熄火强多了——不过迁都这事儿,确实跟烧到一半的丹炉似的,可惜了。”

朱高煦:“哼,还好没迁成!不然我爸的心血全白费了!大哥这身子骨也是,干不了几天就歇菜,还不如我来。”

朱棣:“高煦你闭嘴!你大哥在位十个月,比你折腾十年干的实事都多!迁都没成怎么了?至少他让百姓喘了口气!”

杨士奇:“皇上驾崩那天,夏原吉抱着遗诏哭,说还有好多利民政策没推呢。当时南京宫殿都快修好了,就差最后一步……(叹气表情包)”

杨荣:“太子爷在南京接到消息,连夜往回赶,一路上都没合眼。他跟我们说,爸的心思我懂,但北方边防不能松,这才把都城定回北京。”

朱祁镇:“哎,爷爷这是壮志未酬啊!就跟我当年想再亲征一回没机会了似的。”

朱祁钰:“哥你别总往自己身上套。爷爷虽然在位短,但留下的改革都稳住了,这就够了。总比某些人在位久却瞎折腾强。”

秦良玉:“景泰皇上说得是。洪熙皇上就像春天的雨,下得不长,但把地里的庄稼都浇活了。后面宣德皇上接着干,才有了仁宣之治不是?”

戚继光:“这就跟打仗似的,前锋冲得猛,后面得有人跟上。洪熙皇上开了个好头,宣德皇上接住了,这才没让改革半途而废。”

海瑞:“洪熙皇上在位虽短,但其仁德之举、改革之志,足以彪炳史册。所谓‘政不在多,在于精,在位不在久,在于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朱由校:“就跟我做了个精美的榫卯,还没来得及安上去就……(惋惜表情包)不过宣德皇上能接着用,也算没白做。”

朱由检:“皇兄这比喻让人难受。有时候真觉得,好皇帝怎么都这么短寿……”

朱瞻基:“爸走后,我看着他没批完的奏折,上面还写着‘南京水利要抓紧’,当时就想,不管都城在哪,把他的爱民心思传下去就行。”

马秀英:“瞻基说得对。你爸要是知道你把国家治理得好好的,肯定高兴。”

朱元璋:“嗯,父子俩接力干,这才像话。比某些人单打独斗强。”

朱棣:“……爸,我当年也没单打独斗啊!”

朱厚照:“得得得,别吵了!反正最后北京还是京师,南京当陪都,也算两全其美。就是洪熙爷这迁都计划,成了大明版‘未完成的拼图’了!”

朱高炽:“好了,明天说我驾崩原因吧,有劳@秦良玉 将军了。”

秦良玉:“洪熙皇上不客气。”

“啪!”

朱高煦:“预知后事咋样,得瞧下一章!”

朱元璋:“你不会说个‘请’字吗?以后你别来了,换人。”

朱高煦:“太祖爷,我好歹是汉王啊……得,不说了,明天继续,听听我大哥驾崩原因,告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