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94集 永乐大帝(11)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第94集 永乐大帝(11)

作者:骑着辣条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46:5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9)

朱厚照:“@朱祁镇 昨天你咋说话?放我出来?信不信我把豹房的老虎放出来咬你?”

朱祁镇:“哎呀,我就是嘴上说说嘛,我瞅着每次周五,都是你出来冒泡呀。”

朱元璋:“(怒气) @朱厚照 你小子,又提你那破豹房是吧?信不信我抽你?”

朱厚照:“太祖爷,咋能说我豹房破呢……”

朱棣:“好了,闲话少说,继续听我的故事。”

朱棣:“我一即位就派人四处去招流民回乡干活,让他们好好种地。

1403年,永乐元年十一月,我对户部大臣说,老百姓是万不得已才背井离乡的,已经回乡的,地方官要好好抚恤,‘没回乡的,用心招抚。新开垦的田地,停收赋税’。

我还特地发诏令,各地都不能给逃荒的老百姓治罪。流民回乡后,有的地方官还追着要他们往年拖欠的粮草。我听了特别生气,就对户部大臣说,农民没办法才逃的,等他们回来,田地荒着,农具种子啥都没有,正该好好救济。

这时候还追着要旧账,穷苦百姓这样咋活得下去!从现在起,逃民回乡的,往年欠的粮草,全给免了。”

朱高炽:“爸爸这做法挺开明的,让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里,让遭破坏的农业生产赶紧恢复。因为连年打仗,不少地方土地大片荒着没人种。

那些没怎么被战争影响的地方,比如江南和山西一些地方,又显得人多地少,有的甚至没地可种。为了让农民有地种,让大片荒地能利用起来,爸爸也像皇爷爷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搞大规模移民。”

朱祁镇:“哎哎,这政策够意思啊!流民回家不仅不罚,新垦的地还免税,简直是‘开荒福利包’。那些追着要旧账的官儿,怕是没挨过骂吧?”

朱祁钰:“你以为都像你似的没脑子?成祖爷这话点得透——人家刚回来,啥都没有,你还追债,这不逼人家再跑嘛。得先给口饭吃,才能谈交税。”

秦良玉:“这就叫‘放水养鱼’。农民有地种、有活路,才会安心扎根。永乐皇上这是把账算明白了。短期免点税,长远看能多打粮,划算。”

戚继光:“移民这招跟洪武皇上学的是精髓!人多地少的往地多人少的地方挪,既解决了荒地问题,又能平衡资源,跟调兵遣将似的,哪缺人就往哪补。”

解缙:“我老家江西就有不少人迁去了北方,后来写信回来都说‘地宽得很,够种’。就是刚开始舍不得老家,哭哭啼啼的,过两年就乐呵了。”

姚广孝:“流民如流水,堵不如疏。皇上给了活路,还给了盼头,流水自然就归了田。这比派兵抓回来强百倍。”

杨士奇:“我见过移民的册子,光永乐元年就迁了好几万户。官府还给发路费、种子,路上有驿站接应,想得挺细。就是车马不够,不少人是走着去的,够辛苦。”

朱高煦:“辛苦啥?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当年我们打仗的时候,啃冻窝头都觉得香。爸爸这政策,够仁厚了。”

朱高炽:“二弟说的是。其实移民最难的是安下心,爸爸下令‘复业者免逋(bu第一声)负’,就是怕他们有后顾之忧。人心定了,田地才能种好。”

朱祁镇:“哎,那江南人去了北方,会不会水土不服啊?比如种惯了水稻,突然种麦子,能行吗?”

朱祁钰:“你操心真多!官府会派老农教的,再说老百姓学东西快着呢,有地种比啥都强。”

朱元璋:“朱棣这招学我学得像!当年我迁民垦荒,也是这个理儿。土地不能闲着,人也不能闲着,两者凑一块儿,才能长粮食。就该这么干!”

朱棣:“都是跟爸爸学的。治国嘛,说到底就是让人有饭吃、有地种。别的都是虚的,粮仓满了,天下才能稳。”

秦良玉:“可不是嘛,军饷靠粮食,赋税靠粮食,连打仗都得靠粮食。永乐皇上这是在给大明攒家底呢。”

朱祁钰:“秦将军说的不错,不过,这些家底被某些人败得差不多了,有打败仗的,有养动物的,还有想成仙、做木工活的。”

朱祁镇:“朱祁钰,你说啥呢?”

朱厚照:“我这人喜欢自由,喜欢玩,怎么了?难道我把大明败光了?”

朱厚熜:“就是,我修仙炼丹怎么了?那些大臣不都被我玩得团团转,全在我掌心之中。”

朱由校:“我也喜欢自由啊,那些奏折看得我头都大了,我就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怎么了?”

朱元璋:“你还怎么了?我们辛辛苦苦攒家底,却被你们挥霍成这样,@朱祁镇 我让你听宦官的吗?你还有理了。

@朱厚照 你还想自由,你是皇帝,一国之主,还到处跑,我们攒家底是让你玩的吗。

还有你们俩@朱厚熜 @朱由校 一个修仙炼丹,一个木工活,你们是皇帝,不是平民,你们说得好像挺正常,居然干些和皇帝不相关的事,真是气煞我也!”

秦良玉:“咱大明前期就是好,后期烂得早,能坚持到276年都不错了,洪武皇上就别生气了。”

朱由校:“就是嘛,咱们大明虽然烂得早,但是一直秉承成祖爷的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再说了,这要怪就怪宣德,是他让太监到内书堂学习的。”

朱瞻基:“天启,你说啥呢?”

朱高煦:“说啥?瞻基侄儿,你别不承认,没有你让太监到内书堂学习,也就没有太监掌权,你没死那么早,你儿子也不会‘留学’。”

朱祁镇:“汉王你别瞎扯!我那是被王振坑了,跟我爸有啥关系?再说‘留学’那事能怪我吗?”

朱祁钰:“你还有脸说?要不是你打输了仗,我用得着临危受命吗?现在倒好,锅全甩给太监了。”

朱瞻基:“@朱由校 天启你这锅甩得够远的!我让太监读书是为了帮着看奏折,谁让他们后来专权了?就像我斗蟋蟀,本来是陶冶情操,怎么就成千古笑柄了?”

朱厚照:“就是!我出去玩是为了体察民情,顺便练练骑射,总比闷在宫里当摆设强。再说我在位时也没出啥大乱子啊!”

朱厚熜:“我炼丹是为了求长生,好多管几年事,那些大臣不懂就别瞎逼逼。再说了,我把权力抓得牢牢的,这叫帝王心术。”

朱由校:“我做木工也是手艺活,总比天天勾心斗角强……”

秦良玉:“好啦好啦,都是一家人,别争了。每个皇上都有自己的难处,再说大明能撑两百多年,也不全是坏处嘛。”

戚继光:“其实啊,洪武皇上别气,咱们大明有好有坏,像永乐皇上开疆拓土,仁宣二帝休养生息,都是亮点。后来虽然有点跑偏,但‘天子守国门’这话没丢,够硬气(竖大拇指表情包)。”

姚广孝:“朝代兴衰自有定数,就像月亮有圆有缺。重要的是朱家子孙没丢了骨气,这就够了。”

杨士奇:“是啊,宣德皇上的仁宣之治,正德皇上的应州大捷,嘉靖皇上的抗倭,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朱元璋:“你们倒是会互相找补!我告诉你们,不管你们干了啥,记住自己是朱家子孙,别让后人戳脊梁骨!”

朱棣:“爸爸说的对,好了,今天到这儿结束吧,@秦良玉。”

“啪!”

朱高煦:“预知后事咋样儿,您就瞅下一章呗!”

秦良玉:“汉王,你抢我台词?”

朱高煦:“就这一次,好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