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69集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3)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4)

陈友谅:“朱宝宝们快出来,赶紧来听你们太祖爷讲精彩故事咯!”

朱棣:“陈友谅,你说啥呢?找揍是不是?”

朱厚照:“听说陈友谅是被箭射死的,居然还这么张狂。”

陈友谅:“好了好了,我就活跃下气氛嘛。再说,你们不都姓朱嘛。@朱元璋 老朱,你接着讲。”

朱元璋:“要不是秀英妹子、标儿还有允炆在这儿,我早揍你了。”

陈友谅:“哟,居然没把朱棣算进去,哈哈哈。”

朱棣:“我都习惯这样了。”

朱元璋:“咱接着说。我南下滁州后,没费多大劲就拿下滁州。这时候,我亲侄儿朱文正,还有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也就是后来改名李文忠,都跑来投靠我。

从他们嘴里,我才知道二哥、三哥还有姐姐都去世了。当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我就把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都改姓朱。

后来,我又收养了二十来个义子。我进攻滁州那会儿,老丈人郭子兴被赵均用、孙德崖他们排挤,所以我打下滁州城没多久,老丈人就也到了滁州。

我二话不说,直接把兵权交出去,那可是三万人的队伍,而且纪律严明,军容整齐,郭子兴一看,乐开了花。”

朱元璋:“嘿,这郭子兴一开心,可给我整出些麻烦事儿。”

朱允炆:“皇爷爷,啥事?快讲讲呗。”

朱祁镇:“建文帝,你这就好奇上了?准是郭老头儿又犯浑了。”

陈友谅:“哈哈,老朱,是不是郭子兴又瞎指挥,给你添乱了?”

朱元璋:“哼,他居然听了小人的坏话,把我身边的能人都调走,还降了我的职。要不是看在他是我老丈人的份儿上,我当场就翻脸了。”

朱标:“爸爸能忍下这口气,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朱棣:“切,要是我,可忍不了,直接就跟他干起来。”

朱允炆:“不愧是四叔。”

秦良玉:“各位别急,我猜洪武皇上肯定有办法应对。”

朱元璋:“那是当然。虽然我被降职,但手底下的兄弟们还是很服我。而且我心里明白,时机还不成熟,不能冲动。这不,后来郭子兴又碰到麻烦,还不是得来找我帮忙。”

于谦:“洪武皇上深谋远虑,真是大智慧。”

戚继光:“没错,就因为这份隐忍,才有了后来大明基业。”

朱聿键:“只可惜咱们老朱家后来……唉。”

朱厚照:“欸,朱聿键,说啥呢?别老说这些丧气话。”

马秀英:“都别吵吵,听你太祖爷接着讲。”

朱元璋:“后来我带着兄弟们又打了不少胜仗,郭老头儿对我也算彻底放心。不过那时候,我心里就琢磨着自己单干。”

徐达:“大哥那时候就有远大志向,我们肯定一直追随到底。”

陈友谅:“老朱,你别光说自己,也说说我呗,我当年也是一方大佬呢。”

朱棣:“就你还大佬,最后还不是被我爸打得落花流水。”

陈友谅:“你……要不是运气不好,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朱元璋:“@陈友谅 别急,会轮到说你的。”

朱元璋:“1355年,也就是至正十五年,我一下子就攻下了和县。郭子兴马上任命我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有一次我出去,看到一个小孩在哭,就问他为啥哭,他说在等他爸。我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爸妈都在军营里,他爸在营里养马,他妈和他爸不敢相认,只能装作兄妹。

我一下子就意识到部队纪律有问题,我们打下城池后,有人扰民,还抢人家妇女,再这样下去,部队可就不得民心了。

于是,我把将领们都召集起来,严肃申明纪律,下令把军中抢来的有丈夫的妇女都放回去,让城里好多被拆散的夫妻都团圆了。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对我赞不绝口,我也就更得民心了。”

朱允炆:“皇爷爷这做法太得人心,怪不得能成就大事业。”

朱厚照:“看来太祖爷早就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陈友谅:“切,不就是整顿军纪嘛,我当年治军也很严的,只是没机会好好发挥罢了。”

朱棣:“你就吹吧,你治军严还能输给我爸?”

朱元璋:“友谅啊,你也别不服气。这治军和得民心,里面讲究可多了。我当时这么做,部队的士气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朱标:“爸爸这做法,太英明了,这样一来,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肯定都来投奔咱们。”

秦良玉:“洪武皇上这做法,简直是后世将领学习的榜样。”

戚继光:“确实,军队纪律严明,才能战无不胜。”

于谦:“这么一整顿,对后来打仗肯定帮助很大。”

朱聿键:“可惜后来有些子孙没学到太祖爷这治军的本事。”

朱厚照:“嘿,朱聿键,你又提这事儿,能不能说点高兴的。”

马秀英:“都安静会儿,接着听故事。”

马秀英:“这年中旬,我义父郭子兴病死了,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义父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重八为左副元帅。

名义上,都元帅是老大,右副元帅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大多是重八招募收编的,而且重八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更有勇有谋,手下还有不少人才。

所以实际上,重八才是这支队伍的老大。重八本来就不甘心听从小明王的,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很强,可以借着他们的威风,就用龙凤纪年的方式来号令军队。”

陈友谅:“哟呵,老朱,你这是借着小明王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呀,够精明的。”

朱元璋:“这叫审时度势,不像你,就知道蛮干。”

朱祁镇:“陈友谅,你就别嫉妒了,我们太祖爷那是有远见的。”

朱厚照:“哈哈,看来太祖爷从那时候就开始为打天下布局啦。”

朱元璋:“我在浙西驻扎了6年,一直按照徽州谋士朱升提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偷偷快速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三条可是我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允炆:“皇爷爷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直太妙了,稳扎稳打,一步步变强。”

陈友谅:“‘缓称王’这招确实厉害,不那么显眼,能慢慢发展。但我当年要是也这么做,还怎么跟老朱争天下。”

朱棣:“陈友谅,你就是太自负了,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早早地暴露,不失败才怪呢。”

朱元璋:“友谅,你太心急了,根基都没打稳就到处树敌,那哪行啊。发展势力就像盖房子,得先把地基打结实咯。”

朱标:“爸爸考虑得长远,以稳固发展为首要,所以才能成就大明百年基业。”

秦良玉:“洪武皇上的战略眼光,真让人佩服,给后世治国治军树立了好榜样。”

戚继光:“确实,稳扎稳打,厚积薄发,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于谦:“这么长远的规划,可见洪武皇上的雄才大略,一般人可比不了。”

朱元璋:“我在和州驻守了几个月后,粮食供应就成问题了。和和州对着的,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那可是盛产稻米的地方,可咱没船过不去啊。

巧的是,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来归附我们了,我就亲自去处理合并的事儿。

七月的时候,巢湖水军一千多艘战舰冲破元军的封锁,到了和州。我的步兵和骑兵就登上这些船,从和州东渡长江。

到了对岸的采石,我的大将常遇春带头冲锋,一下子就攻克了采石,得到了好多粮食。将士们都想着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

我一看这情况,果断让人砍断船缆,任由船顺流而下,断了大家的退路。将士们一看没路可退,一下子就鼓起劲来,在我的带领下,一鼓作气攻克了太平。

进了太平,我又严肃重申军纪,严禁抢劫掠夺,有个别士兵违反规定,当场就处死。

这样一来,我的军队就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我就设立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当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从这时候起,我就开始好好建设稳固的根据地了。”

朱允炆:“皇爷爷这砍断船缆、破釜沉舟的办法,太牛了,一下子就把将士们的士气给激起来了!”

朱厚照:“哈哈,太祖爷就是霸气,直接断了退路,将士们想不往前冲都不行!”

陈友谅:“切,这招我也用过,就是结果不太一样罢了。”

朱标:“你就别在这刷存在感了,你那能跟我爸比吗?”

朱元璋:“友谅啊,光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可不够,还得有长远打算。进了太平,整顿军纪,得到老百姓拥护,这才是关键。”

朱标:“爸爸这做法,既打了胜仗,又得了民心,实在是高明。”

秦良玉:“洪武皇上行军打仗,深知军心和民心的重要性,真是大才。”

戚继光:“没错,行军打仗,士气和纪律都不能少,洪武皇上把握得刚刚好。”

于谦:“这样的方略,给大明打下了根基,洪武皇上功劳太大了。”

朱聿键:“只可惜后世子孙没能把太祖爷的雄才大略一直传承下去……”

朱厚照:“朱聿键,你又来啦,能不能说点让人开心的,老说这些丧气话。”

马秀英:“好啦,今天就讲到这儿吧,@秦良玉 这次我来喊停。”

秦良玉:“好嘞,孝慈高皇后。”

“啪!”

马秀英:“预知后续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