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18章 明英宗朱祁镇(2)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第118章 明英宗朱祁镇(2)

作者:骑着辣条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46:5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1)

朱棣:“@郑和 你就待在群里吧,能插上话就插两句。”

郑和:“好的皇上。”

秦良玉:“咱们还是让英宗皇上接着说,别瞎打岔打扰太祖爷,不然老人家该血压飙升了。”

马秀英:“还是良玉妹子考虑周全。”

朱祁钰:“奶奶张氏地位尊崇,却从不重用自家人,连外戚想沾点国事的边都门儿没有。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过去训话,把那小子拿捏得死死的。

在她掌权时,王振根本不敢作妖。那会儿王振还算收敛,也能看出奶奶眼光多毒。她专信成祖爷那辈留下的老臣,尤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史称‘三杨’。

这三位在阁里当差时,边防稳当、吏治清明、经济也往上走,大明那会儿真是兵强马壮。明人焦竑(hong,同“红”音)在《玉堂丛语》里说,正统年间,文贞(杨士奇)叫西杨,文敏(杨荣)叫东杨,是按住处分的。文定(杨溥)因为老家是南郡,大家就叫他南杨。

西杨有宰相的才能,东杨有宰相的功业,南杨有宰相的气度。所以说咱大明朝的贤相,必提三杨。”

朱厚照:“奶奶简直是‘大明第一防火墙’啊!防外戚、怼王振、护三杨,比我那老妈管我还严,靠谱!”

朱厚熜:“堂兄你少瞎认亲戚,这是人家奶奶不是你奶奶。这叫治家治国一把抓,太皇太后门儿清,知道外戚干政是祸根,王振这种太监得天天敲警钟,比我那几个外戚强多了。三杨这铁三角,放现在就是顶流治国天团。”

杨士奇:“太皇太后总说‘你们仨别吵,有事好好商量’。我们仨还真吵过。比如讨论北边边防,东杨主张打,我主张守,南杨就在中间调和,最后总能拧成一股绳。”

杨荣:“有回王振想给他侄子谋个官,刚露个苗头,太皇太后就把他叫过去,指着太祖爷‘内臣不得干政’的铁牌骂了半个时辰,吓得他仨月没敢抬头(偷笑)。”

徐达:“当年我就跟大哥说,治天下得靠能臣抱团,三杨这配置,有谋有断有度量,跟我当年带的淮西弟兄似的,靠谱!”

秦良玉:“最难得是不任人唯亲,外戚想沾光?门儿都没有!王振想作妖?摁住了骂!这种格局,比后来某些宫里的女人强百倍。”

朱祁镇:“奶奶对王振是真严,有回我想给王振赏点东西,奶奶都盯着问‘他立啥功了?’后来她走了,王振才敢慢慢抬头……”

海瑞:“太皇太后抑外戚、制宦官、任贤相,实乃女中尧舜。正统初年之治,不是英宗皇上一个人的功劳,实在是靠这几人同心协力。”

朱元璋:“总算没给咱朱家丢人!女人家能有这见识,不容易。就是可惜,好景不长……”

朱祁钰:“正统初年,奶奶与三杨治国有道,咱大明颇有一番欣欣向荣样子。然而好景不长,1440年,正统五年,杨荣去世,1443年,正统八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1444年,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1446年,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

朱祁钰:“随着三杨去世,奶奶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一直以来被哥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

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下坡路。不过那会儿,哥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还挺有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也算励精图治。”

秦良玉:“哟,没想到你还帮你哥说话啊。”

朱祁钰:“毕竟没人帮他说,何况我们是亲兄弟,该说还是得说。”

朱厚照:“哎哎哎,这剧情咋跟坐过山车似的?刚夸完欣欣向荣,转头就开始‘人才凋零’套餐了?三杨加太皇太后,说没就没,王振这是等了多少年才熬出头。”

朱厚熜:“这就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能镇住场子的人一走,妖魔鬼怪就该蹦跶。英宗爷那会儿年轻气盛,怕是觉得自己能搞定一切吧?”

朱高煦:“我就说嘛,太监这玩意儿不能宠!”

杨溥:“我走之前,拉着皇上的手说‘王振不可信,边防不可松’。可惜啊……那会儿皇上眼里,王振比谁都贴心。”

朱祁镇:“那时候年轻,觉得王振陪我长大,跟我最亲,大臣们总跟我讲大道理,听着就烦……现在想想,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朱祁钰:“哥你总算承认了。那时候你天天跟王振琢磨着怎么大展拳脚,觉得三杨他们太保守——结果呢?”

戚继光:“年轻气盛是好事,但得有老臣帮着掌舵。就跟我练兵似的,光有冲劲不行,还得有老兵带着,不然容易栽跟头。”

秦良玉:“这就跟打仗丢了主帅似的,三杨和太皇太后是定盘星,他们一走,王振这颗‘歪钉子’就开始撬地基。英宗皇上那会儿怕是没意识到,少了人劝着,容易跑偏。”

徐达:“可惜这好底子!正统初年那势头,再稳个十年八年,啥问题都不是问题。结果呢?能打的老臣没了,能镇的太后没了,可不就给小人留空子钻?”

海瑞:“国之兴衰,系于用人。三杨与太皇太后在,则政通人和,王振用事,则纲纪废弛。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朱元璋:“我早就说过!太监干政,没一个好下场!朱祁镇你小子,放着忠臣不用,偏信一个阉人,后来那档子事,不都是这么闹出来的?”

朱棣:“说起太监,还是我的三宝太监好,谁都比不了。”

朱元璋:“知道了,你很厉害,还是听朱祁镇说吧。”

朱祁镇:“关于下西洋,正统八年,我命郭琰督造下西洋的海船,派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但因为张昭反对,这事儿就黄了。”

朱高煦:“我还以为是那个马云呢,闹了半天重名。”

朱厚照:“噗——马云?这名字搁现在能开个大超市!合着正统爷也想复刻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可惜被张昭一盆冷水浇灭了(坏笑表情包)。”

朱厚熜:“堂兄你别捣乱,不过下西洋这事儿,停了那么久再捡起来,确实容易招人反对——毕竟花钱如流水,大臣们肯定心疼国库。”

郑和:“督造海船可不是小事,当年咱那宝船,光木料就得从几千里外运过来。正统皇上想重启,这份心是好的,就是时机怕是不太对。”

杨溥:“张昭反对也不是没道理,那会儿三杨刚走,王振开始掺和事,朝堂人心没定,再搞这么大动作,确实容易出乱子。”

朱祁钰:“哥你也是,放着边防不管,非得惦记出海?当时北边瓦剌都快骑到脖子上了,还好这事儿黄了,不然更麻烦。”

秦良玉:“重启下西洋得有底气,要么有钱,要么有能臣镇场。那会儿既没三杨这样的智囊,又没郑和这样的统帅,怕是真干不成。”

徐达:“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下西洋也一样。国库不鼓,人心不齐,硬要搞,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张昭这拦路虎,说不定歪打正着。”

戚继光:“我倒觉得,要是真成了,把航海技术用在海防上也不错。可惜啊,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后来倭寇不就钻了空子?”

海瑞:“下西洋耗资巨万,当国者需权衡利弊。正统朝彼时内有王振乱政的苗头,外有边患之忧,张昭反对,实在是老成之言。”

朱元璋:“哼,折腾啥!当年我就说海禁省事,你们偏不听。停了就停了,省得劳民伤财——朱祁镇你小子,还是先学学怎么管好朝堂吧!”

朱棣:“爸,您懂啥!下西洋是扬国威的大事!要不是后来没人能接郑和的班,咱大明早成海上霸主了!”

朱祁镇:“当时就觉得,成祖爷和爸爸都干过这么厉害的事,我也想试试……结果刚起个头就被否了,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冒进。”

朱厚照:“看来正统爷的航海梦碎了!不过话说回来,接下来呢?”

朱祁镇:“接下来就是,有劳@秦良玉 将军。”

秦良玉:“那好,明天继续。”

“啪!”(惊堂木)

秦良玉:“预知后事咋个样,恁就接着瞅下一章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