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117章 郑和+明英宗故事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第117章 郑和+明英宗故事

作者:骑着辣条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46:52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1)

朱元璋:“@郑和 出来冒个泡,把你下西洋的故事从头到尾详细说说。”

朱厚熜:“太祖爷,您今儿个怎么这么积极?”

朱厚照:“堂弟,你敢质问太祖爷?”

朱厚熜:“我这是询问,不是质问,关心关心老人家怎么了?”

朱元璋:“我就想知道详情,咋了?我倒要看看有多厉害。”

秦良玉:“正德皇上没出去浪?今天可是周末啊。”

朱厚照:“这不等着听郑和下西洋嘛。”

秦良玉:“@郑和 干嘛呢?”

郑和:“来喽,我来喽!各位大明皇上好,秦将军好!”

朱厚熜:“那你就展开说说吧。”

郑和:“各位皇上、将军们,听我慢慢讲!咱这七下西洋,说起来跟开盲盒似的,每回都有新惊喜。

头一回是永乐三年,永乐皇上拍板:‘去,让外番瞧瞧咱大明的排场!’我带着二万七千多人,两百多艘船,跟移动的城池似的,从刘家港出发,一路往南。”

朱厚照:“嚯!二万多人?比我豹房的人还多!船有多大?比我那龙舟气派不?”

郑和:“回正德皇上,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搁现在能当足球场使!船上除了兵丁,还有通事(翻译)、医官、工匠,甚至带了种菜的,怕路上吃不上新鲜菜(捂脸)。

头一站到占城,那国王光着脚带群臣来迎,吓得我赶紧请他穿鞋。”

朱元璋:“带那么多人,光种菜就占地方,不是浪费粮食?”

郑和:“太祖皇上,您别担心,咱带的丝绸、瓷器、茶叶,到了地方一换,香料、象牙、宝石就往回运,不算赔本买卖。

有回在爪哇,俩王子内斗误杀了咱一百多个弟兄,我没动兵,让他们赔了六万两黄金,既没伤和气,又没丢面子。”

朱棣:“就该这样!咱大明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后来到忽鲁谟斯,那地方的人见了宝船,直喊‘天船来了’。把最好的狮子、天马(长颈鹿)都献给咱了。”

朱厚熜:“长颈鹿?那玩意儿跟麒麟似的吧?我炼丹都没见过这稀罕物。”

郑和:“嘉靖皇上说得是!那长颈鹿一上岸,满京城的人都跑去看,比庙会还热闹。

不过最险的是第五次,到阿拉伯半岛,遇上海盗陈祖义,想劫咱的船。我早有防备,设了个局,把他团伙一锅端,押回南京给永乐皇上处置。”

徐达:“干得漂亮!对付海盗就得这样,跟我当年收拾陈友谅似的,不能手软!”

秦良玉:“郑公公这是文能带货,武能平叛,比某些只会空谈的强多了。”

朱祁镇:“后来呢?第七次是不是最累?”

郑和:“英宗皇上说到点子上了。第七次走得最远,到了非洲的木骨都束,当地人给咱送了活象、鸵鸟。

回来时我身子骨就不行了,在古里撑着交代完后事才闭眼——这辈子漂在海上,值了,没辜负永乐皇上和宣德皇上的托付。”

杨士奇:“郑公公每回回来,都带外番使臣来朝,那时候咱大明的地图,比谁家都全。”

海瑞:“虽耗钱粮,然扬国威、通四海,功在千秋。郑公公此举,当记一功。”

朱厚照:“听得我都想去!要是我来组织,非得绕地球一圈不可。”

朱元璋:“你少折腾就好!郑和,咱问最后一句,外番真服咱大明?”

郑和:“服!不光服船大,更服咱不抢不占,给他们带种子、教技术。”

朱瞻基:“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我军中服役,在我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还是燕王的爷爷朱棣。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爷爷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爷爷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

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朱厚照:“哎哟喂!原来郑公公还是个深藏不露的军事家?靖难之役都参加过,比我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太监能打多了。”

朱厚熜:“堂兄你别只看打打杀杀,这叫文武双全。成祖爷敢把两万兵交给他,不光是信得过,更是知道他能镇住场子。”

朱高煦:“靖难那会儿我也在!郑和?没印象啊……怕是当时在我手下当小卒吧。”

朱棣:“你懂个屁!郑和在郑村坝战役里带过突击队,抄了南军后路,那股狠劲,比你冲锋时还猛!要不是他后来净身了,封个侯都够格。”

徐达:“能在靖难那种硬仗里拼出来的,都是真本事。两万兵可不是小数目,指挥得法才能进退自如,郑和这本事,搁我帐下能当先锋!”

戚继光:“光有勇不行,还得有谋。收拾陈祖义那回,设局诱敌、围而不攻,跟我练的鸳鸯阵似的,讲究个巧劲——这才是大将风范。”

杨荣:“当年先帝成祖爷选郑和,不光看他能打,还因为他懂回教、通佛教,外番那些国王信这个,沟通起来方便。这叫文化牌,比光挥刀子管用。”

秦良玉:“既是总兵又是使者,既能打仗又能通商,郑公公这是把文武兼修玩明白了。换作是我,带两万兵出海,未必能兼顾得这么周全。”

朱祁镇:“难怪爸爸总夸他,原来还是靖难老前辈!比我后来遇到的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

朱祁钰:“哥你别总对比。郑和这种人才,百年难遇。成祖爷会用人,爸会续摊,这才让下西洋能成事儿——换作是你,怕是连船都凑不齐。”

海瑞:“郑和之能,在于勇略兼备,忠勇可嘉。永乐皇上知人善任,方有此壮举。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朱元璋:“净身了也能有这出息,不容易。比某些四肢健全却只会败家的强。不过话说回来,Judy你选人眼光还行,没随你那急脾气。”

郑和:“都是皇上们信任,弟兄们给力。当年在燕王府,就听燕王说,能打不算啥,能让对方服才算真本事。我记了一辈子。”

朱瞻基:“所以说,选对人办对事,比啥都强。爷爷用郑和,是看准了他这文武全才的底子——这才能让下西洋既扬了威,又结了好。”

朱祁镇:“说起下西洋,我在正统八年时,也想来一次下西洋,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没实现。”

朱祁钰:“哥你要开始说自己的故事了?”

朱元璋:“那你说吧,我先自己缓缓。”

朱祁镇:“我叫朱祁镇,是宣德皇帝长子,大明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面做皇太子时就不说了,之前提到过。

1435年,宣德十年,爸爸驾崩,根据爸爸遗诏,我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当时我才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奶奶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奶奶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奶奶手中。”

朱棣:“什么?登基时才九岁?小屁孩能管理国家?”

秦良玉:“永乐皇上,这算好的了,其他朝代有比英宗皇上还小就登基的,尤其是东汉,都能组建一个‘东汉幼儿园’了。”

朱厚照:“九岁登基?比我当年继位还小!这时候要是有我那套少年天子成长手册,保管你少走弯路。”

朱厚熜:“堂兄你那手册怕不是如何逃课出宫指南吧?英宗爷这情况,有太皇太后镇着,三杨辅政,比我当年被大臣围着争大礼议强多了。”

杨士奇:“太皇太后当时虽不垂帘,但每天早朝都让大臣把奏折念给她听,咱三杨站旁边提建议,小皇上就坐在龙椅上听着——那时候朝堂比后来规矩多了。”

杨荣:“有回户部奏报江南水灾,太皇太后当场就说,先放粮,后查账。比某些皇上纠结流程快多了。小皇上虽然没说话,但眼睛瞪得溜圆,看得可认真。”

朱高煦:“九岁?我九岁时还在学骑马射箭!管国家?怕是连奏折上的字都认不全吧。”

马秀英:“朱高煦你能不能积点口德!谁不是从小孩过来的?英宗那时候有太皇太后和大臣帮衬,比你当年瞎闹腾强。”

朱祁钰:“哥那时候确实乖,天天跟着太皇太后学看奏折,就是字写得跟鸡爪似的(偷笑)。”

朱祁镇:“你字才像鸡爪!我那时候天天被先生逼着练字,比你偷偷摸鱼强——不过说实话,奶奶确实厉害,朝堂上谁想耍花样,她一眼就能看穿。”

徐达:“主少国疑最怕权臣作乱,有太皇太后这样的定盘星,三杨这样的实干派,没出乱子就不错了。换作是我,也得把兵权攥紧了。”

秦良玉:“这叫稳扎稳打,太皇太后既不放权给外戚,也不纵容宦官,就信老臣,这眼光比后来某些强多了。”

海瑞:“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实掌国政,却不专权,引大臣共治,此乃贤后风范。英宗皇上少年得此庇护,实为幸事。”

朱元璋:“哼,总算没出大乱子。小屁孩当皇上,就得有靠谱的人盯着,不然江山早被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折腾没了。”

朱棣:“张氏确实有手段,比我那徐皇后差不了多少。就是英宗后来……算了,反正以后还要细说,我不说了。”

朱厚照:“话说今天谁叫秦将军结尾?”

朱祁钰:“当然是我哥喽。”

朱祁镇:“我才开始说那么一点,不太好吧?”

朱高煦:“哟哟哟。”

秦良玉:“没事英宗皇上,既然说了,那也是说。是不是到点了?”

朱祁镇:“没错,还是明天接着讲吧。”

朱元璋:“那就这样,我回去再缓缓,明天过来听。”

秦良玉:“要得。”

“啪!”

秦良玉:“要晓得后头啷个样儿,那就等到起看下一章嘛。”

郑和:“好像没我什么事了?我可以退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