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29章 拜访恩师聆教诲,深海打捞学问深

新家初步安顿下来,虽然还有些空旷,但基本的床铺、锅灶都已齐全,总算有了个“家”的雏形,不再是招待所那冷冰冰的房间。王秀娥和韩晶晶忙着归置新买来的家什,擦拭门窗桌椅,丫蛋和海娃在宽敞的院子里蹒跚探索,一切都充满了新生活的忙碌与期盼。

孟礼欢却没有沉浸在乔迁的喜悦中太久。他心里清楚,在北京安家,不仅仅是买个院子住下来那么简单。秦海龙给他铺的路,不仅仅是房产,更是人脉和知识的阶梯。那几位在沉船打捞项目中结识、并对他颇为赏识的老教授,是他必须去郑重拜访的“贵人”。

这天一早,孟礼欢特意换上了一身韩晶晶给他新做的、用厚实棉布缝制的褂子,虽不如城里人穿的的确良时髦,但干净利落,透着一股子山海关外带来的朴实劲儿。他仔细检查了一下要带的东西:两包用油纸包好的、自家船上晒的顶级金钩海米;几条品相完好的野生大黄鱼干;还有一小坛王秀娥的“秘制”蟹酱。这些礼物不值什么大钱,但却是地道的家乡风味,更能体现心意。

“我去拜访几位教授,就是上次帮咱们打捞沉船的专家。”孟礼欢对正在扫院子的韩晶晶交代,“中午可能回不来,你们自己弄点吃的。”

韩晶晶放下扫帚,走过来帮他理了理衣领,眼神里带着些许崇拜和温柔:“嗯,你去吧,跟老先生们好好学。家里有我呢。”她知道自己的男人是要去做正事,是做大事。

第一站,是去北大,拜访考古系的吴定邦吴教授。秦海龙提前帮他们约好了时间。

骑着新买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自行车(这是昨天置办家当时顺便买的,在北京城,没个自行车太不方便),孟礼欢穿行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未名湖的波光,博雅塔的倒影,以及那些行走间带着书卷气的学子,都让他感到一种与靠山屯、与大海边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他前世未曾踏足,今生需要虚心求教的地方。

找到吴教授所在的小楼,敲开门,一位精神矍铄、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出现在门口,正是吴教授。

“吴教授,您好!我是孟礼欢,冒昧前来打扰您了。”孟礼欢微微躬身,态度恭敬。

“哎呀,是小孟同志!快请进,快请进!”吴教授见到他,很是高兴,热情地把他让进书房。

书房不大,四面都是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中外文书籍,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墨水的味道。靠窗的书桌上,还摊开着一些图纸和瓷器碎片标本。

“一点家乡的土产,不成敬意,给您尝尝鲜。”孟礼欢将带来的海米和鱼干递上。

吴教授也没多推辞,笑着接过,看了看,点头道:“好东西!这海米颜色金黄,形体完整,是上品。这鱼干,看这体型和色泽,是野生大黄鱼吧?难得!你有心了。”他小心地把东西放在一旁,然后给孟礼欢倒了杯茶。

“小孟啊,你上次在沉船现场,表现出的那种对水流的直觉,对水下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有提出的一些土法子,很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开眼界啊!”吴教授开门见山,语气里满是赞赏,“我们搞考古的,尤其是水下考古,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就是缺你们这种常年跟大自然打交道磨炼出来的‘野路子’和经验!”

孟礼欢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忙说:“吴教授您过奖了,我就是个粗人,瞎琢磨的,比不上您和各位专家学问深。”

“诶,话不能这么说。”吴教授摆摆手,“学问有深浅,经验无高低。你知道吗?你上次提到的,利用海底暗流和泥沙淤积规律来判断沉船可能被掩盖的位置,就很有见地!这和我们通过文献、海图推测,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可以相互印证!”

他拿起桌上一张绘有复杂曲线的图纸,指着上面的一些标记,开始给孟礼欢讲解:“你看,这是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和海洋水文数据,模拟的那片海域几百年的泥沙运动情况……这里,这个涡流区,沉积速度会明显加快……”

孟礼欢听得极为认真。吴教授讲的理论,有些他听得懂,有些似懂非懂,但他强大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发挥了作用。他结合自己无数次下海、在海底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很快就抓住了关键。

“教授,我明白了。”孟礼欢指着图纸上一个点,“就像我们赶海,有的礁石窝子,每次退潮都能掏出好东西,就是因为那里水流缓,东西容易沉积下来。这大海底下,估计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对对对!就是这个道理!”吴教授眼睛一亮,兴奋地拍了下桌子,“你能把赶海的经验上升到这个层面来理解,非常好!这说明你是有悟性的!”

接着,吴教授又拿出一些瓷器碎片和复原图,给孟礼欢讲解不同朝代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来判断沉船的年代和性质。

“你看这片青花,发色沉稳,画笔流畅,有苏麻离青料的特征,但又融合了本土画风,这大概率是明中期……再看这块瓷片,釉面开片自然,胎骨坚致,这烧造工艺……”吴教授讲得深入浅出。

孟礼欢看着那些精美的瓷片,听着教授娓娓道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几百年前,那艘满载着东方瑰宝的商船,如何在风浪中沉入海底,又被岁月掩埋。他心中对这片蔚蓝大海的敬畏,又深了一层。这海底埋藏的不只是财富,更是厚重的历史。

“吴教授,那要是以后再发现沉船,怎么判断哪些东西能动,哪些不能乱动呢?”孟礼欢问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问得好!”吴教授赞许地点头,“这就是水下考古和普通打捞最大的区别。我们追求的不是把东西捞上来就完事,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取历史信息。所以,文物的原始位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包裹着它们的泥沙,都可能包含重要线索。在动手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测绘、拍照、记录……”

一老一少,在书香弥漫的书房里,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如饥似渴,不知不觉就聊了一个上午。孟礼欢感觉自己的眼界被极大地开阔了,以前他看海底,主要是看有没有鱼,有没有值钱的货。现在,他学会了用另一种“考古”的眼光去审视那片神秘的世界。

辞别了吴教授,孟礼欢又按照地址,赶往另一位海洋大学李海洋教授的家中。

李教授是海洋地质与工程方面的专家,性格比吴教授更外向一些。他对于孟礼欢带来的蟹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场就打开尝了一点,连连称赞“够味!”“下饭好东西!”

寒暄过后,话题自然转到了深海打捞的技术难题上。

“礼欢啊,(聊了一阵,李教授已经直接叫他名字了),上次那艘明船,水深还算好的。要是再深,比如超过五十米,常规的空气潜水就非常危险了,氮醉、减压病,都是要命的玩意。”李教授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示意图。

“那我们用啥?”孟礼欢虚心求教。

“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是用氦氧混合气,可以潜得更深,也更安全,但设备昂贵,技术复杂。咱们国内目前还在摸索阶段。”李教授解释道,“还有就是饱和潜水技术,那更是大国重器,短时间内咱们民间项目指望不上。”

他看向孟礼欢,目光中带着考校:“如果让你想办法,在不依赖这些高级设备的情况下,把一件重物从五六十米深的海底弄上来,你怎么做?”

孟礼欢凝神思考,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画着。他想起冬天在冰面上凿窟窿捞鱼,想起用浮桶帮助搁浅的渔船脱困……

“教授,能不能用浮力?”他眼睛一亮,“就像扎个大皮筏子,或者用很多个充满气的密封桶,绑在要打捞的东西上,利用它们产生的浮力,把东西慢慢带上来?”

李教授猛地一拍大腿:“嘿!你小子这脑子!就是这个思路!我们管这个叫‘浮力袋’或‘浮筒打捞法’!虽然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技术细节要攻克,比如浮力计算、平衡控制、水下捆绑作业等等,但基本原理被你一句话说透了!”

他兴奋地站起来,在屋里踱步:“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硬吊呢?借助海水的浮力,四两拨千斤嘛!礼欢,你这种从生活实践中来的思路,非常宝贵!比我们这些整天在纸上计算的人,有时候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接着,李教授又给孟礼欢讲解了海水压力、洋流对打捞作业的影响、水下机器人(RoV)的初步应用等知识。孟礼欢听得津津有味,很多以前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起来。

从李教授家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孟礼欢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心情却如同大海般澎湃。这一天,他汲取的知识,比他前世几十年学到的还要多,还要深刻。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凭借重生优势和运气闯荡的渔民,他开始系统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将那些零散的、来自山海的经验,与前沿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回到雨儿胡同的家,院子里飘出饭菜的香味。韩晶晶听到车铃声,迎了出来,看到丈夫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却格外明亮,如同夜海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累了吧?快洗手吃饭,娘炖了排骨豆角,还蒸了你爱吃的咸鱼。”韩晶晶接过他脱下的外套,柔声说道。

看着妻子温柔的脸庞,听着院里孩子们的嬉闹声,孟礼欢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山海给了他力量和财富,而这座城市,这些知识,将给他插上飞得更高更远的翅膀。

他揽住韩晶晶的肩膀,一起走进灯火温暖的家门。

“嗯,吃饭。今天,跟教授们学了好多东西……”他低声对妻子说,语气里带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知识的海洋,与那物理的海洋一样,深邃而迷人,等待着他去继续探索、征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