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市的官员们显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个可能带动本地经济腾飞的天赐良机。科技局的一位副局长连忙接过话头,他脸上堆着亲切又带着几分恳切的笑容,对王复生说道:
“王先生,听您这口音,是地道的琴岛本地人吧?这可真是我们琴岛的骄傲!国处长更不用说了,在咱们琴岛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对这座城市,那肯定是有深厚感情的。”
他这番话,先拉乡情,再套近乎,铺垫得十分到位。随即,他挺直了腰板,目光扫过在场几位琴岛的同僚,仿佛获得了他们的无声授权,语气变得更加郑重:
“所以,在这里,我代表今天所有与会的琴岛同志们,表个态,也提个不情之请:万一,我是说万一这个项目将来真的有了眉目,需要落地的时候,恳请国处长、王先生,一定要优先考虑咱们琴岛!我们保证,一定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便利的条件、最高效的服务!”
他看着国处长和王复生,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几乎是声情并茂。
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让国处长一下子想起了不久前,孟怀瑾市长在王府夜宴前向他诉说的苦衷——关于琴岛产业转型的压力,关于经济发展的瓶颈,关于对新兴增长极的渴望。国处长并非铁石心肠之人,只是在职责面前,他必须将理性和全局观排在个人感情之上。此刻,听到这位副局长几乎是代表家乡父老发出的请求,他内心深处那根感性的弦被触动了,几乎就要当场点头答应。
但他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了王复生,寻求一个默契。王复生则微不可察地耸了下肩,一副“我无所谓,你决定”的样子。两人交换眼神的瞬间,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事儿太大了,牵扯到国家战略资源的布局,绝不是他们两个人能当场拍板决定的。现在一切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八字别说一撇,连墨都还没研好呢。
在这种场合,如果哪个公务员热血上涌,拍着胸脯打下包票,那只能说明他政治上极不成熟,不是一个合格的干部。
于是,国处长脸上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令人如沐春风又带着几分距离感的微笑,用一种既给予希望又留有余地的、非常标准的官方辞令回应道:
“李局长,还有琴岛的各位同仁,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请放心,对于家乡的发展,我和复生一样关心。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清楚,具体方案确定下来之后,我一定会积极向上级反映大家的诉求,提议优先在咱们琴岛进行规划和选址。”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完全理解”——表达了共情。
“等……之后”——明确了前提条件。
“向上级反映”、“提议”——阐明了自身的权限和角色,只是“建议”而非“决定”。
“优先考虑”——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但并非承诺的导向。
虽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但“优先”二字已经让在座的琴岛官员们看到了最大的希望,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心领神会的满意笑容。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已经是当前情况下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琴岛的干部们心中既兴奋又焦虑,暗自思忖:这件事关乎琴岛未来几年直至十几年的发展命脉,必须尽早向市里主要领导汇报,提前布局规划,抢占先机。要是因为动作慢了而错失良机,那可真成了琴岛的历史罪人了。可一想起刚才签的那份沉甸甸的保密条例,众人又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在得到明确授权前,他们一个字也不能对外透露。
就在这份纠结中,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刘局长,这位老成持重的“地方官”,突然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不合常理的“盲点”:按理说,如此事关国家战略、保密级别如此之高的会议,参与方应该严格控制在中央部委层面。他们这些地方干部,即便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也绝无可能在项目尚在雏形、保密性最强的初期阶段就被纳入其中。
那为什么国处长会破例让他们参加呢?
刘局长的大脑飞速运转,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国处长那看似平静无波的脸,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猛地跳了出来——国处长和孟怀瑾市长,是党校同学,不但是同学,还住在同一宿舍!虽然两人一个走了中央专业技术路线,一个走了地方行政路线,但私交甚笃,这在琴岛高层并不是什么秘密。
原来如此!
刘局长瞬间豁然开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程序疏漏,而是国处长在严格遵守纪律的前提下,所能做出的、最有人情味的安排了。
国处长内心的逻辑链条可能是这样的:
于公:这个项目未来若要落地,无论选址何处,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深度配合与支持。让琴岛的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前、有限度地了解项目的极端重要性,有利于后续工作的无缝衔接,避免因信息差而产生的抵触或误解,从而提高整体效率。这符合国家利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