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 > 第17章 战术争议

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 第17章 战术争议

作者:素问0214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6 12:39:27

1937年9月6日,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蕴藻浜的河面上飘着一层轻纱似的水汽。陈砚站在战壕旁的空地上,手里握着一根削尖的木棍,当作模拟步枪,面前站着三十名挑选出来的骨干士兵——这是他计划推行“班组分散战术”的第一步,先让骨干学会,再教全营。

“都看好了!”陈砚的声音穿透薄雾,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咱们今天练的‘班组分散战术’,以3人为一组,一人负责正面牵制,一人从侧翼迂回,一人殿后掩护,交替推进,既能减少伤亡,又能形成夹击——比你们之前扎堆冲锋管用得多。”

他说着,对赵铁柱和两个年轻士兵示意:“你们三个来演示,赵铁柱正面牵制,小王侧翼,小李掩护,就按我刚才说的来。”

赵铁柱三人立刻行动起来——赵铁柱举着木棍对准“假想敌”方向,脚步沉稳;小王猫着腰,借着战壕的掩护快速移动到侧翼;小李则蹲在后面,目光警惕地盯着“后方”,随时准备“支援”。整个过程流畅有序,没有多余动作,显然之前私下练过几次。

周围的士兵看得认真,有的小声议论:“这样看着挺利索,不用挤在一起,鬼子的机枪也不好打。”有的则皱着眉,觉得不够“威风”——其中就包括李老栓。

李老栓抱着汉阳造,站在人群后面,脸色越来越沉。他是原绿营兵,在营里待了二十年,练的都是“密集冲锋”“集团推进”的战术,觉得打仗就得靠气势,人多枪多,一冲就把鬼子吓退了,眼前这种“散成一团”的战术,在他看来就是“没规矩”“怕死”。

“停下!停下!”李老栓忍不住冲上前,一把拉住正要继续演示的赵铁柱,语气带着不满,“陈营长,您这练的啥战术?散得跟放羊似的,哪有半点军队的样子?以前在绿营,咱们练的都是密集冲锋,几十人一排,举着刀枪往前冲,鬼子见了都怕!您这倒好,三个人一伙,躲来躲去,能杀得了鬼子?”

士兵们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两人身上。赵铁柱被拉得一愣,手里的木棍差点掉在地上,连忙看向陈砚——他知道李老栓是老兵,有威望,但也认可陈砚的战术,不知道该帮谁。

陈砚放下手里的木棍,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问:“李老栓,你说密集冲锋管用,那我问你,之前绿营跟土匪打仗,密集冲锋死了多少人?要是遇到鬼子的机枪,你那几十人一排,能冲过几米?”

“这……”李老栓被问得一噎,却还是不服气,“跟土匪打仗不一样!鬼子虽然有机枪,但咱们人多,气势上能压住他们!您这分散战术,看着就没气势,鬼子见了不仅不怕,还会觉得咱们胆小!”

“气势能挡子弹吗?”陈砚反问,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股穿透力,“上次火车遇袭,咱们要是扎堆躲,鬼子的机枪能扫倒一半人;可咱们分散隐蔽,只伤了两个弟兄,这就是分散的好处。现在鬼子的炮火比飞机机枪还猛,密集冲锋就是去送命,你想让弟兄们白白牺牲?”

李老栓的脸涨成了紫红色,他不是想让弟兄们送死,只是习惯了旧战术,一时转不过弯。他攥着汉阳造的枪托,指节泛白:“俺不是想让弟兄们送死!俺就是觉得……觉得密集冲锋更管用,俺练了二十年,就会这个……”

周围的士兵开始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李老栓:“李叔说得对,密集冲锋有气势,俺们贵州人打仗就靠一股狠劲!”有的则支持陈砚:“营长说得在理,能少死人才是好战术,气势不能当饭吃!”还有的观望,不知道该听谁的——毕竟李老栓是老兵,经验多,陈砚是营长,战术新。

赵铁柱忍不住开口:“李叔,俺觉得营长说得没错!上次俺们在贵州打猎,遇到野猪,要是扎堆上,肯定被拱伤;俺们都是分散着围,用陷阱和弓箭,既能抓住野猪,又没人受伤,跟这个战术差不多!”

“打猎跟打仗能一样吗?”李老栓反驳,“野猪不会开枪,鬼子有机枪大炮!”

“咋不一样?”赵铁柱挠了挠头,“都是要躲着对方的‘杀招’,再找机会反击。鬼子的机枪就是野猪的獠牙,俺们分散开,它就咬不到了,这不就是一个理儿?”

李老栓被怼得说不出话,脸色更沉了。陈砚看出他的倔强,也明白旧观念不是一时能改的,便放缓了语气:“李老栓,我知道你是为弟兄们好,也知道你练了二十年旧战术,有感情。但现在是跟鬼子打仗,不是跟土匪,得用新法子。这样,咱们不争论,做个模拟——你带十个人,用密集冲锋;我带三个人,用分散战术,模拟进攻前面的‘鬼子碉堡’(用沙袋堆的模拟工事),看看谁能‘拿下’碉堡,谁的‘伤亡’少,怎么样?”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李老栓没有拒绝,他想让陈砚看看,旧战术不是没用;士兵们也兴奋起来,围在模拟碉堡周围,等着看结果。林晚和王锐也闻讯赶来,林晚站在旁边,小声对王锐说:“我觉得营长的战术能赢,分散开能避开‘炮火’,减少伤亡。”王锐点点头:“俺也觉得,上次火车遇袭就是例子,分散真能少死人。”

模拟开始——李老栓带着十个士兵,排成两排,举着木棍,喊着“冲啊”往前冲。刚冲出去十米,陈砚就喊“鬼子机枪开火”,负责“模拟鬼子”的士兵举起红旗,李老栓这边立刻“倒下”三个士兵——按规矩,被红旗指到就算“伤亡”。

“停下!停下!”李老栓看着“倒下”的三个弟兄,急得直跺脚,“你们咋这么没用?不知道躲吗?”

“李叔,您让俺们密集冲,没地方躲啊!”一个“伤亡”的士兵委屈地说,“红旗一抬,俺们根本没地方藏!”

接下来是陈砚的分散战术——他带着赵铁柱和两个年轻士兵,分成三组,赵铁柱正面牵制,陈砚和另一个士兵从两侧迂回。“鬼子机枪开火”时,三人立刻躲到旁边的土坡和树后,没有一人“伤亡”;等“机枪停火”,三人快速推进,很快就冲到“碉堡”前,模拟“扔手榴弹”后,顺利“拿下”碉堡。

士兵们爆发出一阵欢呼——显然陈砚的战术赢了。李老栓站在原地,看着“碉堡”前的陈砚三人,又看了看自己这边“伤亡”的三个士兵,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

陈砚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李老栓,不是旧战术不好,是现在的敌人不一样了。绿营时的土匪没机枪大炮,密集冲锋管用;可鬼子有,咱们就得改。你是老兵,经验多,要是能把旧经验和新战术结合起来,肯定能更厉害。”

李老栓沉默了半天,终于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汉阳造:“营长,俺服了。刚才俺看明白了,您这战术确实能少死人,是俺老糊涂了,总想着以前的老法子。以后俺听您的,您咋教,俺就咋练!”

士兵们爆发出一阵掌声,之前支持李老栓的士兵也服了,纷纷说:“营长,教俺们吧!俺们也想练这个能少死人的战术!”

陈砚笑着点头:“好!现在就分组,每3人一组,选个组长,赵铁柱、李老栓,你们俩负责教老兵;小王、小李,你们教新兵,按刚才的演示来,注意交替掩护,别扎堆!”

“俺记住了!”赵铁柱和李老栓齐声应道,李老栓虽然刚服软,却依旧认真,拉着几个老兵,开始讲解刚才看到的分散战术细节,时不时还问陈砚“这样迂回对不对”,态度比之前恭敬了不少。

林晚走过来,递给陈砚一块糙米饼:“刚才的模拟很精彩,连我都看明白了,分散战术确实能减少伤亡。以后要是实战,伤员肯定能少很多,我的压力也小了。”

“还要靠你后续的医疗支持。”陈砚接过糙米饼,咬了一口,“要是真受伤了,还得你帮忙救治。对了,昨天改进的伤员转运点,用着还行吗?”

“挺好的,比之前方便多了,通道宽,能抬担架,也隐蔽。”林晚点点头,又补充道,“我刚才看训练,觉得可以在战术里加个‘医疗兵跟随’的环节,每个班组配一个懂急救的士兵,受伤了能及时处理,不用等送到医疗棚。”

“这个建议好!”陈砚眼睛一亮,“王锐,你去统计一下,看看有多少弟兄学过急救,没学过的,让林护士教他们简单的止血包扎,以后每个班组配一个‘急救员’。”

王锐连忙应道,拿着小本子开始统计,嘴里还念叨:“这样好,受伤了能先自救,俺之前就不会包扎,多亏了林护士……”

战壕旁的训练还在继续,李老栓虽然一开始不服,但教起老兵来格外认真,还结合自己的绿营经验,提醒大家“迂回时要注意脚下的泥,别滑倒”;赵铁柱教新兵时,则把打猎的经验融进去,说“跟躲野猪一样,注意观察周围,别被鬼子偷袭”。

陈砚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踏实了不少——战术争议解决了,不仅推行了新战术,还让李老栓从反对变成了支持者,更让士兵们明白了“为什么要练”,而不是“被迫练”。他知道,这只是战术改革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在实战中调整,但至少现在,部队已经开始接受新观念,不再是之前的“蛮干”。

远处的日军阵地传来零星的枪声,像是在提醒他们,实战很快就会到来。陈砚摸了摸怀里的老草鞋,又看了看正在认真训练的士兵,心里默念:“弟兄们,好好练,学会了新战术,就能多活几个人,多杀几个鬼子,咱们才能守住蕴藻浜,活着回家。”

夕阳西下时,训练终于结束,士兵们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个个精神饱满,有的还在互相演示白天学的战术,嘴里念叨着“你掩护,我迂回”。李老栓走到陈砚身边,递过一碗水:“营长,俺今天算是开眼了,以后您有新战术,尽管教,俺肯定学,绝不再固执了。”

陈砚接过水,喝了一口,笑着说:“这就对了!咱们都是为了打鬼子,为了弟兄们,旧经验有用的留着,新战术好的学来,结合起来,就是最厉害的战术。”

夜色渐浓,战壕里点起了马灯,士兵们的笑声和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之前因为战术争议产生的小隔阂,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新战术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信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