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初夏的朝阳带着几分清透的暖意,悄无声息地爬上了萧无痕公寓的窗台。百叶窗的缝隙间漏下细碎的光束,在地板上投下斑驳跃动的光斑,如同跳跃的音符。
书房内,萧无痕静坐在宽大的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关于那面神秘青铜镜的考古报告初稿,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星图软件界面闪烁着幽蓝的光。然而,他的目光却穿透了这些熟悉的学术载体,显得有些涣散而深邃。
修长的右手食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胡桃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而低沉的“叩、叩”声。这节奏仿佛某种古老的密码,连他自己都未曾全然察觉,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与他此刻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比。
距离国家博物馆那次猝不及防的邂逅,已然悄然流逝了两日光阴。可那种源自灵魂深处、毫无道理的悸动,那些光怪陆离却带着刻骨真实感的梦境碎片,以及凤九歌——那个名字仿佛本身就带着某种韵律——那双沉静眼眸中偶尔掠过的、与他思维频率如此契合的探究光芒与灵光一现,所有这些元素,都像是一块巨大的陨石,狠狠砸入他原本平静无波、理性至上的心湖。
他试图用他赖以生存的逻辑与科学去解构这一切:是概率极低的巧合?是潜意识受到暗示后的过度解读?还是某种未知的心理投射现象?他搜肠刮肚,调动了所有已知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却发现任何一种冷冰冰的科学解释,都无法完全覆盖那汹涌而来、几乎要冲破胸腔的熟悉感与那令人心惊的宿命牵引。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想要将胸腔里那股莫名的躁动压下,伸手拿起了安静躺在桌角的手机。指尖划过冰冷的屏幕,点亮,点开了那个新添加的、被他谨慎备注为“国家博物馆-凤九歌修复师”的微信头像。
头像图片是一张极具美感的微距摄影,聚焦于一片正在被精心修复的古代织锦局部,经纬交错间,斑斓的色彩与繁复的纹理交织,沉淀着时光的厚重与技艺的精妙,一如她本人给他的初印象——沉静如水的外表下,蕴藏着难以言喻的细腻、华彩与深度。
他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悬停,斟酌着每一个字词的分寸与距离,最终,谨慎地敲下了一行寻求进一步交流的邀请:
“凤老师,您好,我是萧无痕。冒昧打扰,关于上次您提到的‘星陨’星座与青铜镜纹饰的关联,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产生了一些新的、尚不成熟的想法。不知您本周是否方便,抽空找个时间我们详细聊聊?比如博物馆一楼的‘时光角落’咖啡厅,感觉环境比较安静,适合深入讨论。”
信息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后,他将手机轻轻放回原处,试图强迫自己将涣散的注意力重新凝聚到眼前密密麻麻的报告文字和星图坐标上。然而,平日里足以让他全身心投入的学术世界,此刻却仿佛隔了一层透明的薄膜。
他的听觉神经变得异常敏锐,不由自主地捕捉着手机可能发出的每一声细微提示音。这种带着隐隐焦灼的期待感,对于习惯了掌控节奏、冷静自持的萧无痕而言,是陌生而罕见的,甚至让他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狼狈。
好在,等待并未持续太久。大约半小时后,手机屏幕如愿亮起,幽光在略显昏暗的书房里一闪。
“萧教授您好,时间我这边可以协调。您看周四下午三点,博物馆一楼的‘时光角落’咖啡厅如何?”
回复简洁、得体、专业,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流露,完全符合公务往来的规范。萧无痕凝视着这行规整的文字,心中那莫名翻涌的躁动却奇异地、缓缓地平复了些许。
仿佛找到了一个坚实的锚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确定的期待,如同深海下的潜流,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指尖飞快地移动,迅速回复了确认信息。
周四下午,差十分钟三点,萧无痕提前步入了“时光角落”咖啡厅。这里巧妙地镶嵌在博物馆主体建筑的翼楼,由整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构成外墙。
窗外是精心打理的内庭园景,绿意盎然,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枝叶筛滤,在室内投下晃动跳跃的、金子般的光斑。空气中浓郁地弥漫着现磨咖啡豆被高温萃取时释放出的醇厚香气,背景流淌着音量恰到好处的古典钢琴曲,舒缓的旋律如同涓涓细流。
环境确实如他所预期的那般,安静,雅致,带着一种隔绝外界喧嚣的独特气场。他选了一个靠窗的、被一盆高大绿植半遮掩的僻静位置坐下,向服务生点了一杯不加糖奶的美式咖啡。
随后,他从随身携带的、皮质略显磨损但整洁的公文包里,依次取出了笔记本电脑、几份打印清晰还带着墨香的星图对比资料,以及一个格外厚重的、封面是深褐色旧皮革的笔记本——这是他私人的思考领地,记录着无数灵光乍现的随想、未经验证的推论和天马行空的假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