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海防体系固若金汤的消息传遍四方,不仅彻底杜绝了海寇侵扰,更让南中国海的航线变得安全通畅。这年开春,苏墨在梧州府召集府衙官吏、学堂学子与沿海商户议事,目光灼灼地望向众人:“昔日海寇为祸,海路断绝;如今海防稳固,正是岭南打开国门、与海外通商的绝佳时机!”
堂下一片哗然,有商户面露难色:“苏大人,海外诸国风俗各异,路途遥远,且商船载货量大,遇风浪易出事,怕是风险太大。”也有学子附和:“更兼语言不通,货物定价无据,恐遭外商欺诈。”
苏墨早有筹谋,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位所言,皆是通商要解决的关键。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群策群力,扫清障碍。”他侧身看向周小宝与林文轩,“小宝精通算术与器械,可负责商船改良、航线规划与贸易核算;文轩医术精湛,且通古籍,可牵头整理海外风俗、医术典籍,同时组建通商医疗队;其余学子各司其职,协助商户对接、翻译沟通;官府则负责搭建通商驿站,规范贸易规则,为商户提供庇护。”
消息一出,岭南商户踊跃响应。沿海最大的“恒通商号”老板王掌柜率先表态:“苏大人为民办实事,我等商户自然全力支持!愿出资打造十艘商船,跟随官府开拓商路。”其他商户也纷纷附和,或出资,或出船,或提供货源,短短一月,便筹集了二十艘商船、数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涵盖了岭南的丝绸、茶叶、瓷器、红薯干、玉米粉等特产。
周小宝的担子最重,他先带着工匠们对商船进行改良。“普通商船船身单薄,抗风浪能力弱,且载货量有限。”他参考海防战船的设计,将商船船身加宽加厚,用坚硬的松木打造,船底加装防护铁板,防止触礁;船尾增设双舵,提高操控性;船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载货,且设置了防水隔舱,即便一处漏水,也不会影响整体。他还根据天文历法和沿海渔民的航海经验,绘制了详细的“岭南至南洋通商航线图”,标注了沿途的暗礁、避风港、补给点,甚至精确计算了不同季节的洋流方向和航行时间。“冬季吹东北风,从岭南出发,顺流而下,二十日可抵达南洋诸国;夏季吹西南风,返程只需十五日。”周小宝拿着航线图,向船长们详细讲解。
与此同时,林文轩也没闲着。他翻阅了大量古籍,整理出《南洋诸国风俗考》,详细记载了各国的礼仪、禁忌、货币、饮食习惯;又编写了《通商防疫指南》,收录了防治热带疫病的草药配方和卫生常识。他还从启智学堂挑选了十名精通诗文、略懂外语的学子,组成翻译队,教授他们南洋诸国的常用语言。“通商不仅是交易货物,更是文化交流。我们既要尊重他国风俗,也要让他国了解岭南的文明。”林文轩带着翻译队和医疗队,对商船船员进行培训,教他们基本的外语对话、礼仪规范和急救知识。
苏墨则亲自与南洋诸国的商船联络,发出通商邀约。他在梧州府城外修建了占地百亩的通商驿站,内设交易市场、客栈、医馆、仓库,还制定了公平的贸易规则:“凡来岭南通商者,一律免征一律赋税;货物交易需签订契约,官府见证,严禁欺诈;若遇纠纷,由府衙公正裁决。”
一切准备就绪,同年冬月,岭南通商船队正式启航。苏墨、周砚亲自到港口送行,周小宝担任总领航,林文轩带领医疗队随行。二十艘商船挂着岭南的旗帜,满载着货物,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浩浩荡荡地驶向南洋。
航程并非一帆风顺。行至中途,船队遭遇了强风暴。狂风呼啸,巨浪滔天,不少船员惊慌失措。周小宝却异常镇定,他站在船头,根据风浪的方向调整船舵,指挥船员们降下部分船帆,加固船舱货物。“大家不要慌!按照训练的方法,各司其职!”他凭借改良后的商船和精准的判断,带领船队在风暴中坚守了三日三夜,最终安全抵达一处避风港。
风暴过后,有几名船员染上了风寒,林文轩立刻带领医疗队诊治,用艾草、生姜煮水让船员们饮用,又用针灸为病重者治疗。“海上湿气重,大家要注意保暖,勤换衣物,饮食要干净。”他每日巡查船舱,督促船员们保持卫生,防止疫病传播。
历经二十日的航行,船队终于抵达南洋的爪哇国。爪哇国王听闻岭南商船前来通商,且带来了先进的货物和友好的意愿,亲自率领大臣到港口迎接。然而,初次交易便出现了问题:爪哇国商人对岭南货物的定价提出质疑,认为价格过高;而岭南商户则觉得爪哇国的香料、宝石定价不公,双方争执不下。
周小宝挺身而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核算账本:“大王,各位商人,我等货物的定价,是根据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市场需求综合计算得出的。”他逐一列出丝绸的养蚕成本、茶叶的采摘加工费用、商船的航行损耗,数据详实,条理清晰。“以丝绸为例,一匹上等丝绸,需耗费蚕茧十斤,人工三月,运输费用一两白银,定价五两白银,已是合理利润。”他又拿出爪哇国香料的国际行情,“贵国的沉香,在西洋诸国每斤售价二十两白银,我们出价十五两,并未压低价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