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三百二十五年,春。
沧京城西,“忠烈双公祠”内香烟缭绕,前来祭拜的百姓络绎不绝。祠堂正中央,供奉着姜承宇与苏慕言的画像。画中的两人,一个英气勃发,一个温润如玉,目光清澈,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们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无数百姓自发前来,献上鲜花与祭品,缅怀这两位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百姓谋福祉的忠臣。他们的故事,经过二十余年的流传,早已家喻户晓,成为了长明国人心目中的传奇。
祠堂的角落里,一个身着蓝色儒衫的少年正仰望着画像,眼神中充满了崇敬与向往。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眉目清秀,眉宇间依稀有几分苏慕言的影子。他名叫苏瑾,是苏慕言的侄孙,自幼便听着姜承宇与苏慕言的故事长大,对两位先祖充满了崇拜。
“瑾儿,该走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在少年身后响起。
苏瑾回过神,看到父亲苏明正站在身后,连忙躬身行礼:“父亲。”
苏明微微一笑,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你看得入神,又在想什么?”
“父亲,”苏瑾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我在想,姜公和苏公真是太伟大了。他们不仅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拥有如此深厚的情谊,真是令人敬佩。”
苏明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神色:“是啊,他们是我们苏家的骄傲,也是整个长明国的骄傲。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顿了顿,看着儿子,“瑾儿,你要记住,无论将来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心怀家国,坚守初心。”
“孩儿记住了。”苏瑾郑重地点了点头。
父子俩走出祠堂,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这是姜承宇与苏慕言当年梦寐以求的盛世,如今,终于在他们的后辈手中得以延续。
“对了,瑾儿,”苏明说道,“再过几日便是科举考试的日子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提到科举,苏瑾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父亲放心,孩儿已经准备好了。此次科举,孩儿定要金榜题名,像姜公和苏公一样,为国家效力。”
苏明欣慰地笑了:“好,父亲相信你。不过,你也要记住,科举只是一条途径,无论将来是否为官,都要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嗯。”苏瑾重重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中,苏瑾立刻回到自己的书房,继续温习功课。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苏慕言亲笔书写的条幅,上面写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个大字。这是苏慕言留给后人的家训,也是苏瑾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他翻开《新政纪要》,这是姜承宇与苏慕言当年共同撰写的着作,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们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治国理念。苏瑾已经把这本书翻得卷了边,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烂熟于心。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像两位先祖一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几日后,科举考试如期举行。苏瑾怀着忐忑而又兴奋的心情走进了考场。考场内,气氛庄重而严肃,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都在奋笔疾书,希望能够脱颖而出。
苏瑾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拿起笔,开始认真答题。他的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很快就完成了试卷。
考试结束后,苏瑾走出考场,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他知道,科举之路竞争激烈,想要金榜题名并非易事。
接下来的几天,苏瑾一边等待考试结果,一边继续学习。他并没有因为考试结束而放松自己,反而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苏瑾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了放榜的地点。榜单前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苏瑾的目光在榜单上快速地扫过,当看到“苏瑾”两个字赫然出现在二甲第一名的位置时,他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
“中了!我中了!”苏瑾兴奋地大喊道。
周围的人纷纷向他投来祝贺的目光。苏明也赶到了现场,看到儿子金榜题名,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好样的,瑾儿!”苏明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父亲为你感到骄傲。”
苏瑾激动地抱住父亲:“父亲,我做到了!我终于可以像姜公和苏公一样,为国家效力了!”
“是啊,你做到了。”苏明眼中满是欣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你要继续努力。”
不久后,苏瑾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官职,进入翰林院任职。翰林院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库,许多朝廷重臣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苏瑾深知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他在翰林院中勤奋工作,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他不仅努力学习治国之道,还积极参与各种政务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才华和努力很快就得到了上司和同僚们的认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