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三百年,夏。
沧京城的盛夏,骄阳似火,蝉鸣阵阵。但皇宫和各大衙门内,却是一片忙碌景象。苏慕言晋升左都御史、姜承宇出任礼部侍郎后,两人联手推动了一系列新政,朝堂之上气象万千。
苏慕言执掌御史台后,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力度。他建立了“御史巡查制度”,每年派遣御史分赴全国各地,明察暗访地方官员的政绩与操守。同时,他还奏请皇上,设立了“百姓上书通道”,鼓励百姓直接向朝廷举报贪官污吏。这些举措使得官场风气愈发清明,贪腐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而姜承宇在礼部任上,也颇有建树。他深感江南之行中所见教育凋敝之痛,于是奏请皇上改革科举制度,增加“经世致用”之学的考核比重,不再一味以诗赋取士。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官学,修缮破败的书院,为寒门学子提供更多求学机会。这些改革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广泛赞誉,也为朝廷选拔了一批务实之才。
两人的新政不仅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更赢得了皇上的绝对信任。皇帝姜允谦对他们倚重有加,许多国家大事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一时间,姜、苏二人成为了朝堂之上最炙手可热的年轻官员。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这日,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从北方边疆送到了皇宫。军报称,北境的“蛮族”部落突然撕毁了与长明国签订的和平协议,率领十万铁骑入侵边境,接连攻破了三座城池,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形势十分危急。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百官们纷纷在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有的主张立刻出兵讨伐,有的则认为蛮族势力强大,应该先议和,再做打算。
皇帝姜允谦坐在龙椅上,脸色凝重。他看着殿下文武百官争论不休,心中也十分纠结。北境蛮族素来强悍,此次来势汹汹,若是贸然出兵,恐难取胜;但若是议和,又会有损长明国的国威。
“众卿安静!”姜允谦沉声说道,“此事事关重大,朕需要听听你们的意见。姜毅,你是永宁侯,久经沙场,你怎么看?”
姜毅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蛮族狼子野心,此次入侵,显然是有备而来。若是一味退让,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臣认为,必须立刻出兵讨伐,以示我长明国之威!”
“陛下,臣附议!”兵部尚书刘忠也出列说道,“臣愿率领大军,前往北境,平定蛮族叛乱!”
这时,二皇子的旧部、如今已被重新启用的户部尚书王修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妥。蛮族铁骑骁勇善战,我军长驱直入,恐难适应北境气候与地形。不如先派遣使者前往蛮族议和,拖延时间,同时在国内积极备战,待时机成熟再出兵不迟。”
“王大人此言差矣!”苏慕言出列反驳道,“蛮族贪婪成性,议和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而且,他们刚刚攻破我三座城池,此时议和,无疑是向他们示弱,天下百姓会如何看待我朝?臣认为,姜侯爷和刘尚书所言甚是,应当立刻出兵!”
姜承宇也出列说道:“陛下,苏大人所言极是。而且,臣认为,此次出兵,不仅要平定蛮族叛乱,更要趁机巩固北境边防,防止他们再次入侵。臣愿意前往北境,负责粮草后勤之事,为大军提供保障。”
百官们再次争论起来,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互不相让。
皇帝姜允谦听着百官的争论,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说道:“朕意已决!蛮族入侵我疆土,残害我百姓,此仇不共戴天!朕决定,命兵部尚书刘忠为北伐大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即刻启程,前往北境讨伐蛮族!姜毅,朕命你为副将,辅佐刘忠。苏慕言,朕命你为监军,监督大军粮草供应与军纪。姜承宇,朕命你留在京城,负责统筹粮草、军械的调度,确保前线供应无虞!”
“臣等领旨!”刘忠、姜毅、苏慕言、姜承宇齐声应道。
散朝后,四人立刻分头行动。刘忠和姜毅前往军营,整顿军队,准备出征。苏慕言则留在御史台,制定监军章程,确保大军纪律严明。姜承宇则前往户部和工部,协调粮草和军械的调度。
几日后,北伐大军在沧京城外的校场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皇帝姜允谦亲自为大军送行,勉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国争光。
“将士们!”姜允谦站在高台上,高声说道,“蛮族入侵我长明国疆土,杀害我同胞,此乃奇耻大辱!朕命你们,率领大军,北伐蛮族,收复失地,还北境百姓一个太平!朕在京城,等待你们凯旋的消息!”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二十万大军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随后,刘忠和姜毅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境开去。苏慕言也带着几名御史,随同大军一同前往。
姜承宇站在城楼上,看着大军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期待。他知道,北境之战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北境百姓的安危,更关系到长明国的国运。他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大军的胜利提供坚实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