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饥荒年代种田忙 > 第41章 腊日炸糕蒸花馍,备料修渠待春播

腊月二十三祭灶刚过,雁归村的烟火气就更浓了 —— 家家户户的灶房里,炸油糕的 “滋滋” 生、蒸花馍的 “咕嘟” 声混在一起,裹着糖香、面香飘满村巷。晋北有 “腊月二十七,炸糕蒸馍急” 的老话,这天要赶制春节的特色吃食,油糕象征 “步步高”,花馍寓意 “团圆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

“晚秋,炸油糕的糜子面得用头道粉,加温水和,揉到‘三光’—— 面光、盆光、手光,炸出来才外脆里软!” 张婶系着围裙站在灶前,手里翻着油锅里的油糕,金黄的糕体在热油里滚过,很快就鼓成了小元宝。她身旁的陶盆里,和好的糜子面团泛着柔光,盆边还放着碗红糖豆沙馅:“按老辈的法子,馅里得加把熟芝麻,咬着有嚼头,还得少放糖,甜而不腻才耐吃。”

苏晚秋蹲在旁边揉面,指尖揉过面团,感受着细腻的触感:“张婶,我按您说的,把面醒了半个时辰,您看这弹性,是不是能炸了?” 她趁张婶分馅的间隙,悄悄往面盆里滴了两滴灵泉水 —— 灵泉水能让面团更筋道,炸出的油糕不塌不裂,咬着还带着股清甜,却只说是 “醒面时盖了层棉布,面发得匀”。手里的面团揉到发亮,揪成小剂子,包上豆沙馅,捏出花边,放进油锅里,很快就飘起诱人的香气。

苏小石头踮着脚趴在灶边,手里拿着根细竹签,帮着给油糕扎小孔:“张婶说,扎孔能让糕里的热气散出来,免得炸崩了。三姐,我扎的孔匀不匀?能吃一个不?” 他的小嘴里还叼着块刚出锅的油糕边角,甜香在嘴里化开,眼睛都眯成了缝 —— 按腊月的规矩,炸糕时孩子能尝 “开口高”,讨个 “新年开口笑” 的好彩头。

堂屋的大蒸笼也冒起了白汽,苏老太正拿着木梳给花馍塑形。案板上,揉好的糜子面花馍摆成排,有圆滚滚的 “团圆馍”、展翅的 “吉祥鸟”,还有印着 “福” 字的小馍馍。“晚秋,花馍蒸前得用红曲水点个红点,这是咱晋北的老讲究,红点照眼,福气满院。” 苏老太手里的木梳在馍馍上压出花纹,梳齿划过面坯,留下细密的纹路,“你看这‘吉祥鸟’的翅膀,得用剪刀剪三道口,蒸出来才像展翅飞,能护着咱明年收成好。”

陆承泽也来帮忙,手里拿着本民俗画册,指着上面的花馍样式:“晚秋,我看画册里有‘五谷馍’,把糜子、豌豆、荞麦粒嵌在馍上,既好看又讨彩,咱们也试试?” 他从布包里掏出提前晒好的杂粮粒,小心翼翼地嵌在馍馍表面,摆成 “五谷丰登” 的字样,“农书里说,嵌杂粮的馍馍蒸时要多烧把火,才能让杂粮熟透,吃着不硌牙。”

村民们的互助劲儿又上来了:李大夫家的丫丫帮着点红点,小手捏着棉签,在每个花馍上点出圆圆的红点;王大爷扛着柴火来添灶,保证蒸笼的汽足;老村长则坐在院坝里,帮着把炸好的油糕装进陶瓮,瓮底铺层干麦秸,防止油糕粘在一起。没半天功夫,家家户户的瓮里都装满了油糕、花馍,连空气中都飘着甜香,年味越来越浓。

年货备好,村民们没闲着,春耕的前置准备也提上了日程。村西头的河边,几个年轻小伙正砍着松木,准备修引水渠的支架。陆承泽拿着图纸,在地上画着渠道路线:“按之前的规划,引水渠得挖三尺宽、两尺深,顺着地势往阳坡地引,这样河水能自流灌溉,不用费力抽水。” 他手里的尺子量着距离,在地上插着木牌标记:“这里要修个水闸,天旱时关闸蓄水,雨多时开闸排涝,一举两得。”

李大夫则带着村民们选荞麦种,他坐在院坝里,手里拿着放大镜,挑着籽粒饱满的荞麦种:“这‘晋荞 5 号’耐旱抗寒,跟糜子轮作正好,能改善土壤里的养分,明年试种两亩,要是收成好,再推广。” 他身边的陶瓮里,分好的种子装在布包里,每个布包上都写着 “荞麦种”“豌豆种”,一目了然。

腊月三十的前一天,村里的年货集市又开了。张婶的油糕、苏老太的花馍、李大夫的杂粮种摆满了摊位,村民们互相交换着年货,笑着说着家常。苏小石头拎着个布兜,装着自家的花馍,跟丫丫换了块豌豆糕,两个孩子坐在摊位旁,吃得满嘴甜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