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夜,月隐于云,古城像一口沉入深井的钟,静得能听见砖缝里苔藓生长的声音。
李咖啡站在终南山脚的老灰陶坊中央,风从四面八方涌来,却吹不散他掌心的灼热。
十七张泛黄的声笺在他手中微微颤动,纸角卷曲,墨迹由深到浅,仿佛一次次欲言又止的呼吸——每一张都写着同样的字:“咖啡未温。”
他没数过这是第几次重读这些纸条。
但他记得雁子写下第一张时的样子:冬至夜回民街的灯笼下,她呵着白气,笔尖顿在纸面,像是犹豫了半辈子才落笔,“你总是说下次,可‘下次’从不会自己走来。”
那时他还笑,以为这只是女人的小脾气。
现在才知道,那是求救。
而他用一杯杯调不出心意的酒,把她的等待酿成了刑。
他低头看着鼎中余烬,昨夜那场青焰仍烙在眼底——照片燃烧时浮现的雁形、墙锈拼出的“烧我吧”、十七口古井同时震颤……那些不是幻觉,是情绪积压到极致后,火替人说出的真话。
“你说过,要陪我看雪落钟楼。”
“我记得你说的每一句话。”
“可我不再信了。”
三句话,七年情,终结于一句语音未点开。
他闭了闭眼,将声笺缓缓投入鼎中。
火起得毫无征兆。
一道幽青火焰自鼎心窜出,百尺高焰撕裂夜幕,竟在空中交织成一只巨大雁影!
双翼横掠城墙,羽梢拂过朱雀门飞檐铜铃,铛然一声,全城惊醒。
居民推开窗,抬头只见那雁影盘旋三周,最终俯冲而下,直落西槐井口!
轰——
井水骤沸如滚油,蒸汽冲天而起,锈蚀多年的铁线自地底破土而出,如根须般缠绕鼎身,发出金属扭曲的呻吟。
那些曾记录火灾记忆的锈痕,此刻竟渗出微光,像是被唤醒的血脉。
李咖啡跪坐在鼎前,指尖抚过滚烫的陶壁,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吞没:
“你要的未来,我烧给你。”
话音落下,脑中最后一段与雁子登山的记忆突然抽痛——春日终南,山樱纷飞,她笑着递来一瓶水,发丝被风吹乱,眼神亮得像能照进人心底。
“喝一口?我特意冰过的。”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并肩爬山。
而现在,这画面开始碎裂,如同被无形之手揉皱的纸。
色彩褪去,声音消散,连她指尖的温度也一并蒸发。
他猛地睁眼,瞳孔空寂。
记不住了。
那一笑,那一句“喝一口”,那一整个春天——都被火带走了。
鼎中灰烬未冷,风却忽然静了下来。
小烬蹲下身,指尖拨开浮灰,忽然怔住。
一点嫩芽正从灰堆深处钻出,茎细如丝,花瓣初绽,竟是罕见的青金色,在月下泛着微光。
“火里开花……”她喃喃。
她轻轻触碰花茎,刹那间,那株蓝花竟沿着锈线蔓延而上,如同寻根的藤,一路攀至井口,将沸腾的井水染上一层流动的金晕。
阿燃不知何时出现在巷口,手中炭笔早已写尽诗稿,此刻他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将笔插入灰土,低语如祷:
“火说,春天是烧出来的。”
大护立于鼎侧,望着这一幕,终于抬手按下对讲机,声音沉稳如铁:
“从今起,‘心火鼎’遗址列为民俗火种点,每日由居民轮守一炷香。这不是纪念火灾,是守护那些烧过之后,还愿意活下去的人。”
小封没说话,只是从怀中取出那片刻着“你不必都记得,我替你听”的温陶,轻轻埋入花根之下。
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一夜无话。
次日清晨,薄雾如纱。
小封最早来到陶坊,蹲在花旁,忽然屏息——
那片温陶裂开了。
一道细缝中,渗出一滴露珠,晶莹剔透,竟带着微弱的暖意。
它顺着锈线缓缓滑落,滴入井中。
水波轻荡。
井底忽泛青光,光影浮动间,竟浮现出老灰年轻时的画面——江风猎猎,他站在渭水之滨,手中骨灰盒微微发烫,指节泛白,却终究松手。
画面外,响起一道温柔女声,穿越三十年光阴:
“爸,妈走前说,‘替我多看几眼春天’。”
小封怔在原地,眼眶骤热。
他望着那朵仍在盛开的青金花,望着井中不灭的光,望着鼎边尚未冷却的灰,终于轻声开口:
“爷爷,灰里也能长出春天。”
与此同时,李咖啡已悄然离开。
他走过寂静的回民街,穿过晨练老人间的空隙,回到“无名酒馆”旧址——那里只剩一面残墙,一块石凳,和一段无人问津的传说。
他从怀中捧出最后半片凝露的陶片,指尖轻抚其上未干的水珠。
然后,他不再调酒。
只是将那一滴露珠,缓缓滴入一碗清水中。
碗置石凳之上,静候天明。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城墙,有人路过,随手端起那碗水,一饮而尽。
他怔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