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铺开,朱雀社区工作站的窗棂上还挂着昨夜残留的雾气。
孟雁子坐在轮椅里,掌心那片蓝花依旧未枯,薄如蝉翼的花瓣静静贴合在她皮肤上,脉络清晰得像是用针尖一笔笔刻出来的地图。
她盯着那纹路——左三岔、右回环、中段断裂又续接——心跳忽然漏了一拍。
这路线……她见过。
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梦里。
昨夜,她沉入久违的深眠,梦见自己穿行于一条早已消失的巷子:青砖剥落,门楣斜塌,墙角爬满锈线藤,空气中浮动着老酒馆特有的陈年木香与焦糖苦味。
梦里的她走得很慢,仿佛脚下的每一步都被记忆托着,不敢踩重。
而现在,这片蓝花上的纹路,竟与梦中巷道的走向分毫不差。
她猛地抬手滑动轮椅至书柜前,从最底层抽出一个泛黄的牛皮笔记本。
翻开第一页,是童年时她亲手绘制的“朱雀坊全境路线图”——那时母亲病重,她为记住每一位独居老人的住址,一笔一画描摹过整片街区。
线条稚嫩,却精准得近乎执念。
她的指尖颤抖着划过图纸边缘。
那里有几处被红笔圈出的小巷口,标注着“已拆”二字。
可就在昨天清晨,志愿者巡查时拍下的照片显示:那些废墟之上,竟自发聚集了成片蓝花,位置与她图中标记的消失巷口完全重合。
巧合?还是……城市在说话?
她闭了闭眼,喉间一阵发紧。
不能说,说不出。
自从那次争吵后,她的声带就像被无形的手死死扼住,再没发出过声音。
可她能记——她记得李咖啡说过的每一句话,记得他调酒时左手先加冰、右手后摇壶的习惯,记得他说“我会等你”那天,腕上锈线正微微发烫。
而现在,这座城,似乎也记得什么。
她推着轮椅回到桌前,打开针线盒,取出一缕青金丝——那是母亲留下的绣线,据说是用古城墙泥染过的矿物丝,百年前老绣娘用来缝补庙幡的。
传说它能连通“看不见的线”。
她咬破指尖,鲜血滴落在丝线上。
刹那间,青金丝泛起幽微蓝光,如同被唤醒的血脉,轻轻颤动起来。
下一秒,它自行飘起,像有了生命般向窗外延伸,缠上院中那株刚冒芽的锈线藤——那藤本是枯死多年,昨夜却突兀地钻出一点嫩绿,蜷曲如婴儿握拳。
孟雁子屏住呼吸。
当晚,暴雨倾盆。
雨水砸在回民街的青石板上,溅起一片白雾。
七处老墙根同时渗出蓝色汁液,顺着墙缝蜿蜒而下,竟自动寻找彼此,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勾连成网。
那些蓝汁所经之处,锈迹悄然生长,细如发丝,却坚韧异常。
孟雁子撑伞立于街心,双臂缓缓展开,如同织网之人。
她再次割破指尖,血珠顺着手腕滑落,在空中划出微弱弧光。
每当血滴坠地,某一段锈线便剧烈震颤,随即与其他节点产生共鸣,仿佛整条街的金属记忆正在苏醒。
风穿过她的衣袖,带来一丝极轻的嗡鸣——像是某种频率在空气中交织。
小王正在阁楼调试信号接收器。
他是程序员,不信鬼神,只信数据。
可当他的手机录下路灯明灭的节奏时,手指僵住了。
“这……这是巡更密码。”
三十年前朱雀坊还有守夜人,每晚敲梆三更,用长短节奏传递平安与否。
父亲教过他这套土法编码:三短一长是“无事”,两长夹一短是“火警”……而现在,街灯的闪烁规律,正是当年巡更队专用的‘魂安’暗号——意为“亡者归位,生者安宁”。
他猛地推开窗户,雨水扑面而来。
抬头那一瞬,他瞳孔骤缩。
半空中,一道模糊的坊门轮廓正缓缓浮现,由无数微光锈线编织而成,门楣上似有古字若隐若现:“朱雀南巷”。
“这不只是光……”他喃喃,“是声音的记忆回来了!”
与此同时,大光接到市政报修电话,说回民街路灯集体失灵。
他拎着工具箱赶到现场,却发现配电箱正常、线路完好、电表无载荷——可那些灯,偏偏自己亮了,还按某种节奏闪动。
他皱眉摸向一根灯柱,指尖触到新长出的锈线——冰冷、柔韧,带着生物般的脉动感。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巡街时说过的话:“老城的地底下,埋着比电线还密的‘魂脉’。那是以前的人用脚步、眼泪、誓言踩出来的路,断不了,剪不净。”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绝缘钳,终究没有动手。
反而掏出检修记录本,借着车灯写下一行字:“非故障,建议观察。”
雨越下越大。
孟雁子仍站在街心,青金丝在她手中交织成网,血珠不断洒落,锈线随之蔓延,仿佛整座古城的神经末梢都在回应她的召唤。
而在远处巷口的阴影里,一道身影悄然伫立。
老剪披着黑色雨衣,手中握着一把沉重的绝缘钳,钳口锋利如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