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掠过东门残垣,带着一丝铁锈与晨露混合的气息。
老凿站在裂缝前,手中陶罐里的封声浆还在滴落,哑灰色的黏液顺着青石缓缓滑下,像要将一切生音活埋。
他眼神冷硬,动作机械。
这是静音会最后的任务——彻底封闭东门主声脉,斩断这座城疯癫的根。
“灌浆!”他低吼,声音沙哑如磨刀石擦过铁皮。
队员们应声而动,一桶桶封生浆倾倒入墙缝。
可就在第一道浆液触碰到锈线的刹那,墙体忽然震了一下。
不是幻觉。
所有人僵住。
紧接着,一道稚嫩得几乎融进风里的童音,从深处悠悠飘出:
“爷爷……风筝飞走啦。”
空气凝固了。
老凿的手猛地一抖,陶罐脱手坠地,“哐”地碎裂,浆液泼洒在青石板上,像一张溃烂的嘴。
他整个人晃了半步,脸色瞬间褪成灰白。
那声音……他听过太多次,在梦里,在病中,在无数个独坐灯下的夜里。
是他儿子。
七岁那年,在城墙边追风筝摔伤膝盖,哭着跑回家找他。
可那天他在修碑,头都没抬,只说了一句:“男子汉,自己回来。”
后来孩子再没提过风筝。
三年后,一场高烧夺走了他。
老凿跪了下去,双膝砸在石阶上,发出沉闷一响。
他的手指痉挛般抠进墙缝,指甲崩裂也不觉痛,仿佛只要挖得够深,就能把那个小小的身影从时光里拽回来。
“你说……你说你不怪我的?”他喃喃,嗓音撕裂,“你说你每天都在墙根喊我?”
小默站在人群后方,眼眶通红。
她轻步上前,声音压得极低:“那天你没陪他放风筝,是因为县志碑文缺了一角,必须当天补完。可你知道吗?他每天放学都绕到这堵墙下来,靠着砖缝喊‘爷爷’,一遍又一遍……他说,风会把话带给你。”
老凿的身体剧烈颤抖起来,像被无形的电流贯穿。
原来不是沉默是守护,而是错过被遗忘的方式。
原来他们封住的,从来不是灾祸,是爱的回声。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细微的琴音。
阿音背着一只老旧的桐木古琴箱走来,身后跟着佝偻的大响,两人合力抬着一个青铜色的共鸣箱——那是用唐代古琴残件改造的“声锚点”。
“不能再让声音乱冲了。”阿音蹲下身,指尖轻抚锈线,“它们需要秩序,需要记忆的支点。”
她将共鸣箱嵌入墙体核心,再以锈线为引,将其与地下蔓延的金属神经网连接。
大响接通电源,老式示波器屏幕亮起,波形由杂乱无章逐渐趋于稳定。
忽然,墙体震动三下。
接着,一段清晰的叫卖声响起:“糖油饼——刚出锅嘞!”
八十年代的早市气息扑面而来。
紧接着,广播体操音乐响起:“第三节,伸展运动——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九十年代的学生时代轰然重现。
然后是零零年的广场舞神曲,节奏欢快,夹杂着大妈们的笑声和小孩拍手声。
一层层,一年年,声音如年轮般浮现,不再混乱,不再惊悚,而是按时间顺序,温柔地诉说着这座城的过往。
大守迅速组织居民分组行动,依据声源定位,清理掩埋巷口。
不到半天,三处早已被水泥覆盖的老巷重见天日,斑驳门牌上写着“西槐里”“旧书巷”“灯笼拐”。
小新站在工作站窗前,望着恢复原貌的地图,提笔在记忆簿上写下一行字:
“城市在自我修复。”
墨迹未干,整本笔记忽然泛起微蓝光芒,那句话竟自动扩散成一页页影像记录,如同城市在反向书写自己的历史。
而此时,西门工作站的门被轻轻推开。
众人回头,看见老凿站在门口,浑身泥泞,胡子拉碴,怀里紧紧抱着一只破旧的八音盒,铜壳斑驳,发条锈死。
他脚步沉重地走到墙边,喉咙滚动了一下,声音像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
“我想……试试让墙记住它。”
阿音默默接过八音盒,小心拆开背面,将一根细若游丝的锈线缠上发条轴心,再将其嵌入墙体中枢。
全场寂静。
她按下启动钮。
咔哒——
一声轻响,八音盒缓缓转动。
一段久远的旋律流淌而出,是《茉莉花》的变奏,缓慢、温柔、带着磁带磨损的杂音。
那是他妻子生前最后一晚听的歌。
她躺在病床上笑着说:“修好啦,这次我不再听了。”
墙面忽然泛起柔光,浮现出一个小院的画面:阳光正好,藤椅微晃,女人坐在树荫下,闭目聆听,嘴角含笑。
她睁开眼,望向虚空中的老凿,轻声道:
“修好啦,这次我不再听了。”
老凿终于崩溃。
他跪倒在地,双手抱头,嚎啕大哭,像个被遗弃的孩子。
三十年来,他以为封住声音就能阻止悲伤,却不知正是这沉默,让他困在悔恨的牢笼里,一日未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