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小终猛地从床上坐起,冷汗浸透了睡衣后背。
窗外天光灰蒙,楼下的早点摊还没支起来,整条街静得像被抽去了声音。
可她脑子里却炸着一道光——那道裂隙闭合前的最后画面,终于清晰了。
不是“我忘了你的名字”。
是“我来暖着”。
四个字,轻得像风,却重重砸进她的心口。
雁子站在时空裂隙边缘,唇角微扬,眼神温柔得近乎悲壮,仿佛不是赴死,而是回家。
小终的手抖得几乎抓不住笔,她赤脚踩在冰凉的地砖上,抄起粉笔就往楼下冲。
风刮过巷口时带起一阵呜咽般的回响,像是整座古城都在应和她心头的震颤。
无字碑前,青石地面冷硬如铁。
她跪在地上,用尽全身力气写下那四个字——
我 来 暖 着
粉笔断裂的声音清脆刺耳,最后一笔刚落,地面突然传来细微震动。
一道锈红色的细线自碑底悄然爬出,如同活物般顺着字迹蜿蜒游走,每经过一笔,便泛起微弱金光,像是干涸多年的血脉重新被唤醒。
小终怔住了,眼泪无声滚落。
“她还记得!”她仰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哭得像个被遗弃又重逢的孩子,“她一直记得!是我们……是我们全都忘了她记得!”
与此同时,大同正蜷缩在地质站档案室的角落,面前摊开十几张拓片与梦境数据对照图。
他双眼布满血丝,指尖划过一组反复出现的“语符”组合,忽然顿住。
这组符号曾在七名居民的梦中浮现,频率高度一致,出现在他们描述“心口发烫”的瞬间。
他屏住呼吸,将它们代入新构建的语言模型——
凉者,热之始也。
六个字跳出屏幕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
大同浑身一颤,猛地往后靠去,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这不是碑文。
这是解释。
是城本身,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那段被抹去的记忆——遗忘并非终结,而是情感沉淀后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就像一杯滚烫的咖啡冷却,并非热度消失,而是它已渗入杯壁、空气、呼吸之间,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他们没消失……”他喃喃自语,抓起外套就往外冲,“他们在用‘凉’的方式活着。”
老脉正在城墙根下测地脉共振点,罗盘指针疯狂旋转,却不归零。
他抬头看见大同奔来,眉头一皱:“你也感觉到了?地气在升温,可表面却越来越冷。”
“因为热量不在表层。”大同喘着气说,“它沉下去了。他们把记忆烧成了燃料,现在,整座城都是他们的余温。”
而此刻,在南城墙深处一间废弃酒馆的吧台后,李咖啡睁着眼躺在床上,彻夜未眠。
梦太真了。
他梦见自己站在调酒台前,对面坐着一个看不清脸的女人,灯光低垂,气氛熟悉得令人心痛。
他调了一杯“开心”,她说太甜。
他又调了一杯“难过”,她说太苦。
一杯又一杯,情绪流转千遍,她始终摇头。
直到最后,他放下所有技巧,不再融合,不再创造,只是静静倒了一杯凉白开,推到她面前。
“这杯,是我。”
女人笑了。
那一笑,像春风拂过冻土,像灯火点亮长夜。
他惊醒时,窗外仍是漆黑一片,心跳却剧烈撞击着胸腔。
他翻身下床,走到储物柜前,取出那只包裹多年的生锈配件——“温酒待雁”四字早已模糊,唯有掌心贴上去时,还能感受到一丝灼意。
他轻轻将它放入空摇壶,闭眼,手腕微荡。
一声极轻的“叮”响起。
壶口,竟凝出一滴琥珀色的液体,冒着细微热气,旋即迅速冷却,颜色转深,最终化作一杯近乎透明的褐色饮品,静静悬浮于壶心。
没有香气,没有色泽,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感弥漫开来。
李咖啡盯着它,久久不动。
也不是水。
这是他从未成功调出的那一杯——
属于她的味道。
凉了的,才是热的。
而在朱雀社区服务站的小办公室里,孟雁子正默默整理着下周活动日的资料。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个缠着银胶带的保温杯上。
她伸手摸了摸杯身,忽然停住。
掌心的锈线又开始发烫,这一次,不再是刺痛,而是一种缓慢的、温柔的搏动,仿佛有什么东西,正隔着时间的裂缝,轻轻回应着她。
她低头看着手中空白的发言稿,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
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一片落叶飘过窗台,叶脉间隐约泛着红丝。
她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
但她知道,有些话,快要从遗忘深处浮上来了。
晨光未透,朱雀社区活动室已挤满了人。
老人们捧着搪瓷缸,年轻人抱着笔记本,连平日不爱凑热闹的独居户王姨也拄着拐来了。
今日是“古城记忆分享会”,主题是——你梦见过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