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歇了,天光却未亮。
西槐巷像被谁用灰布蒙着,湿气沉得压人。
阿光蹲在老电线杆下,手指在笔记本上飞快敲击,屏幕上跳动的频谱曲线如心跳般起伏不定。
他眯起眼,调试接收器,低声自语:“这信号……不该只留在地上。”
他站起身,从背包里取出一台改装过的投影仪——外壳斑驳,镜头泛黄,却是他三年前为一场城市光影展亲手定制的“云幕系统”。
此刻,他将它架在巷口最高处的石阶上,对准夜空低垂的云层。
“试试吧。”他按下启动键。
刹那间,幽蓝光纹自断墙蔓延而出,顺着锈线升腾,如藤蔓攀向天空。
投影仪捕捉到波动频率,瞬间将整片锈网映照成一片流动星图,铺满低空云层。
整条西槐巷仿佛被银河笼罩,砖缝、屋檐、井沿都浮现出细密的数据流般的光痕,像是古城的灵魂终于挣脱了泥土,升入苍穹。
居民们纷纷推开木门,仰头望着那片不属于人间的星空。
“不是巧合。”小固站在阿光身后,翻看手中平板上的检测数据,声音发紧,“我们比对了社区近三个月的情绪监测记录——焦虑值、抑郁指数、夜间失眠率……和这些铁钉的锈蚀速率,相关性高达0.91。它们……真的在‘吸’情绪。”
“荒谬!”老梁猛地抬头,眉头拧成死结,“材料疲劳哪有‘悲伤指数’?你们是要告诉我,一堵墙会哭,还会自己变结实?”
他说着,掏出随身携带的墙体扫描仪,调出自家老宅的结构图。
画面刚稳,他瞳孔骤缩。
图中,内层铁钉分布密集区赫然集中在东侧——正是妻子生前最爱晒太阳的窗台位置。
而锈蚀最严重的几根,几乎呈放射状围绕那个点展开,像一颗心被人从内部凿穿。
他喉头一哽,手指僵在屏幕上。
就在这时,北段传来一声闷响。
众人转头,只见雁子已跪在另一处危墙前,左手腕高高抬起,锈痕清晰可见。
她咬破指尖,血珠滴落,锈线如活蛇般钻入裂缝。
她闭眼,默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童年背诗的记忆化作引线,锈网缓缓织成。
砖缝收拢,墙体微颤,光纹浮现。
可就在完成瞬间,她突然怔住。
“我……不记得幼儿园叫什么名字了。”她喃喃道,翻开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
纸页上,“朱雀新芽”四字被红笔狠狠划去,只剩一片空白。
她盯着那行空格,像盯着一口枯井。
李咖啡默默走近,从怀中取出一只小巧玻璃瓶,标签早已模糊,只依稀可见“童声·春诵”几个手写小字。
他倒出半滴酒液,轻轻滴入锈网中心。
嗤——
酒液渗入锈线,整张网微微震颤,随即浮现出一幕光影:六岁的雁子扎着羊角辫,站在阳光下的操场上,清脆地朗诵《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她看着那小小的自己,嘴唇微动,轻声问:“那是我吗?”
没人回答。
只有风穿过巷口,吹动残存的雨滴,落在她的睫毛上,分不清是凉是泪。
当晚,老梁召集“锈防会”紧急会议。
会议室灯光惨白,墙上挂着危房评级表,红色警戒线刺目横贯。
他站在前方,声音冷硬如铁:“明日正午十二点,爆破拆除西槐巷三号至七号墙体。结构安全不容妥协,再美的光,也不能当承重柱。”
散会后,小固悄悄追上来,在楼梯拐角塞给他一份密封报告。
“我们测了全城37面有‘钉魂’现象的墙体,”他压低声音,“数据显示,附着情感记忆的墙体,平均抗压能力比同类结构高出18%。有些甚至接近加固混凝土标准。可能……是一种尚未被定义的‘心理强化效应’。”
老梁接过报告,指节发白。
他回到办公室,抽出碎纸机电源线,将报告推进入口。
纸页一点点卷入,发出沙沙声响。
就在最后一角即将消失时,他猛地停手。
抽出照片——妻子临终前躺在病床上,笑得疲惫却温柔。
他盯着那张脸,良久,才低声开口,像在问她,也像在问这堵记住了千言万语的老墙:
“如果房子真能记住人……她还在吗?”
夜更深了。
巷子恢复寂静,唯有云层上那片星图仍在缓缓流转。
李咖啡独自站在雁子家门口,手里攥着一本旧手语册。
他知道她最近开始回避说话,记忆像沙漏,无声流失。
他想试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他举起手,比出一个简单的动作:手掌平伸,指尖轻触胸口——我爱你。
可雁子只是怔怔地看着,眼神迟疑,像在辨认某种陌生符号。
他又试了一遍,加重手势幅度。
她忽然皱眉,反过来做了个“关门”的手势,然后摇头。
他心头一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