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已连下三日,整座西安城像被泡在湿透的旧信纸里,青砖洇着水光,屋檐滴答成线。
西槐巷深处一声闷响撕裂雨幕——那截明代夯土墙,终究没能扛住岁月与雨水的双重侵蚀,轰然向内倾塌。
尘烟混着泥浆腾起,又被冷雨迅速扑灭。
居民们撑伞围拢,没人敢上前,只远远指着断面惊呼。
墙体内侧裸露出密密麻麻的铁钉,深深嵌入土层,排列竟如掌纹般有序,锈迹斑驳,却泛着诡异暗红光泽。
有人颤声说:“昨夜我听见墙在哭……”一语既出,众人噤若寒蝉,“哭墙”之名就此传开。
孟雁子赶到时,雨正下得最急。
她披着社区巡防的深蓝雨衣,发梢滴水,目光却死死钉在那片断墙上。
她蹲下身,指尖轻轻触上一枚突出的钉头。
刹那间,眼前骤然一黑。
画面如潮水涌来:一个男人跪在泥泞中,脊背佝偻,嘴里咬着一根铁钉,双手握锤,一锤一锤将钉子砸进墙体。
每一下都震得他虎口开裂,血混着雨水顺着手臂流下。
他嘴唇无声开合,反复呢喃:“娃,爹记着你爱吃糖……等墙修好了,过年就给你买金丝糖。”
雁子猛地抽手,心口一阵绞痛。
她低头看掌心——细密锈斑正悄然浮出皮肤,边缘微红,形状熟悉得让她呼吸一滞。
那是她童年高烧不退,母亲用银针放血降温后留下的印记。
一模一样。
“他们叫它‘钉魂’。”小钉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递来一块油布,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吞没,“疼着钉进去的,才不会忘。这些钉子,都是人拿命记的事。”
雁子怔住。记忆,竟可具象至此?
脚步声由远及近,老梁带着“锈防会”成员冲破雨帘,手持断裂的承重柱残片,脸色铁青:“锈蚀深度超标300%!这墙早该拆了!再拖下去,整条巷子都得塌!”他一把拽起警戒带,厉声道:“封锁现场,准备爆破拆除!”
“不能拆。”雁子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像刀切入风雨,“这些钉子不是加固材料,是锚点。它们钉的是人的记忆,是那些说不出口的惦记、来不及兑现的诺言……拆了墙,这些思念就散了。”
“荒唐!”老梁怒斥,“你以为这是档案馆?这是危房!结构安全压倒一切!”
雁子不答,只是缓缓卷起左手袖口,露出手腕内侧那道陈年锈痕。
她从包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腕上轻轻一划。
血珠渗出瞬间,一道极细的锈线自伤口蜿蜒而出,如活物般探向最近的一枚铁钉。
两线相触,毫无声息。
下一瞬,钉尖竟微微发红,似有余温从地底返涌。
“她在用自己的记忆喂墙!”有人低呼。
大织这时冒雨而来,油纸伞遮不住满头白发,她蹲在雁子身旁,目光沉静:“丫头,你这‘记’法错了。不是吞下去,是织出来。”
她握住雁子的手,教她“经纬导流法”:横为时间,纵为情感,以锈线为经,记忆为纬,在裂缝间编织防护网。
“可每织一寸,你得交出一段自己的记忆作‘线引’。忘了什么,便再也找不回来。”
雁子点头,咬破手腕,锈线如根须钻入墙体。就在那一瞬——
整面断墙忽然浮现出幽蓝光纹,自下而上蔓延,如同苏醒的脉络。
砖缝间渗出低语,断续模糊,却是无数个声音叠加而成:
“记得回家吃饭。”
“对不起,我没赶上见你最后一面。”
“我想你了,但不敢打电话。”
光纹流转,墙体竟开始缓慢回弹,裂缝收拢,仿佛被无形之手抚平。
围观者无不倒吸冷气。
唯有雁子双目紧闭,脸色苍白。
她知道,自己刚刚交出了十六岁那年母亲病床前的某个清晨——阳光如何照在输液管上,药水如何一滴一滴落下,还有那句她曾反复背诵却终于没能留住的话:“妈,我会好好的。”
她不记得了。
雨还在下,但风停了。古城仿佛平息。
远处巷口,一道身影伫立良久。
李咖啡站在雨中,耳中的助听棉球早已被雨水浸透,世界对他而言只剩下模糊震动。
可此刻,他胸口猛然一震——那不是声音,而是一种频率,一种从未听过的、带着锈迹与血温的震颤,正从地底深处传来,直抵心脏。
他缓缓从怀中取出一瓶未封口的酒,标签上写着两个褪色字:“初遇”。
暴雨未歇,但雨势已缓,仿佛天地也平息于这废墟之上不可思议的一幕。
李咖啡站在巷口,浑身湿透,耳中棉球吸饱了水,沉甸甸地堵着,世界安静得近乎虚无。
可就在那锈线与雁子血丝相融的刹那——他“听”到了。
不是声音,是震动,是从地底深处传来的、带着铁锈腥气与体温的低频脉冲,像一颗垂死心脏在记忆里搏动。
它穿透雨水,穿透皮肉,直抵他胸腔最空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