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有个赵家村,村里有个名叫赵大嗓的农夫。此人嗓门大,心眼小,最看不得别人比他过得好。他家隔壁住着个老实巴交的王老汉,种得一手好瓜,每逢集市,王老汉的瓜摊前总是围满了人。
这年夏天,王老汉田里结了个奇瓜,通体金黄,圆润如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奇的是,这瓜散发异香,三里外都能闻到。
消息传到赵大嗓耳里,他偷偷跑去一看,顿时酸水直冒:“这老东西,运气倒好!”
当晚,赵大嗓翻来覆去睡不着,终于想出个损招。第二天一早,他蹲在村口大槐树下,见人就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吗?王老汉那金瓜是用妖术种出来的!我亲眼见他半夜三更在瓜田里烧符念咒,那瓜是被鬼魂附体了!”
起初没人信他,但赵大嗓说得有鼻子有眼:“你们想想,普通瓜哪有这般模样的?这定是邪物!吃了要倒大霉的!”
恰逢那段时间,村里接连下了几场暴雨,不少人家房屋漏水,赵大嗓便借题发挥:“看看!自从那金瓜长成,咱们村就灾祸不断!这是凶兆啊!”
谣言像野火般蔓延,很快传到了里正耳中。里正将信将疑,决定先去王老汉瓜田看个究竟。
王老汉对此一无所知,正乐呵呵地给金瓜搭棚遮阳。见里正来了,忙迎上前:“里正来得正好,这瓜再过半月就能摘了,到时候请大家一起来尝尝鲜!”
里正见王老汉一脸诚恳,不似奸邪之人,便委婉问道:“听说这瓜...种得不太寻常?”
王老汉笑道:“确实不寻常!这是我从西域商人那得来的种子,说是叫‘金蜜瓜’,费了我三年功夫才种成功呢!”
里正点点头,正要离开,赵大嗓不知从哪钻了出来,大声道:“里正莫被他骗了!我昨晚起夜,亲眼见他瓜田里鬼火闪闪,还有女人的哭声!”
这话纯属胡说八道,但几个看热闹的村民听了,都不禁后退几步。
王老汉气得胡子直抖:“赵大嗓!你、你血口喷人!”
赵大嗓挺直腰板:“我这是为全村人着想!这等邪物,就该早日铲除!”
正当争执不下时,一队人马路过村口。为首的是个锦衣公子,身后跟着几个随从。那公子被金瓜的异香吸引,下马询问:“老丈,这瓜卖不卖?”
王老汉还没答话,赵大嗓抢着说:“公子使不得!这瓜是邪物,吃了要遭殃的!”
锦衣公子挑眉:“哦?何以见得?”
赵大嗓添油加醋地把谣言又说了一遍,还自作聪明地补充:“古籍有云:‘怪瓜现,灾祸至’,这定是凶兆!”
谁料这锦衣公子竟是新任巡抚的公子,读过几年书。他仔细看了看金瓜,忽然笑道:“你们说的古籍,可是《齐民要术》?上面确实记载了一种西域金瓜,说是‘色如黄金,香飘三里,味甜如蜜’,乃是贡品级的珍品。”
赵大嗓顿时语塞。
公子又道:“至于你说的鬼火,莫不是夏夜的萤火虫?女人的哭声,怕是野猫叫春吧?”
围观的村民哄笑起来。赵大嗓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跑了。
王老汉的金瓜后来卖了个好价钱,赵大嗓却成了全村的笑柄。他躲在家里半个月不敢出门,对王老汉更是恨之入骨。
“等着瞧!我就不信治不了你!”赵大嗓咬牙切齿。
转眼到了秋天,县里传来消息:皇上要为太后办七十大寿,命各地献宝。知县贴出告示,征集本地奇珍。
赵大嗓一看机会来了,连夜跑到县衙,神秘兮兮地对师爷说:“小的知道一件宝物,定能讨太后欢心!”
师爷忙问是何物。
赵大嗓压低声音:“王家有株百年人参,已修成精了!夜间会发光,还能变成小儿模样满山跑!”
师爷将信将疑:“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赵大嗓指天发誓,“小的亲眼所见!那参精还会说话,说自己是千年道行,吃了能长生不老!”
师爷心动了,立即禀告知县。知县正为献宝的事发愁,一听有此等神物,立即派衙役随赵大嗓去取。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王老汉家。原来王老汉的祖父确实传下一株老山参,用红布包着藏在匣子里,是镇家之宝。
王老汉见官差来索,虽万分不舍,也只得取出。
衙役打开匣子,只见一株干枯的老参,并无特别之处。
赵大嗓忙道:“这参精狡猾,见官爷来了,故意装死!需用黑狗血泼它,逼它现形!”
王老汉大惊:“使不得!这参最怕污秽,一泼就毁了!”
知县犹豫不决。赵大嗓又煽风点火:“大人,这定是参精的诡计!它怕现原形呢!”
知县最终听信谗言,命人取来黑狗血一泼——那参顿时污秽不堪,药性全失。
王老汉跌坐在地,老泪纵横。赵大糖却暗自得意。
此事过后,赵大嗓尝到了甜头,越发变本加厉。
村里有个后生叫李秀才,寒窗苦读十年,终于中了举人。全村人都去道贺,唯赵大嗓酸溜溜地说:“中举?怕是考场作弊了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