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启朝的新皇帝,李昊,登基快满三个月了。龙椅还没坐热乎,满朝文武的血压先被他坐飙升了。
每日五更天,文武百官手持玉笏,分列金銮殿两侧,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看似肃穆庄严,实则眼角余光全偷偷瞟着那龙椅上咬着毛笔头,眉头拧成个疙瘩的年轻皇帝。
皇帝的龙案上,奏折堆得小山一样高,边关军情,各州府水旱灾情,国库收支报表……全都原封不动。唯一摊开的,是陛下那本镶金嵌玉、花里胡哨的私人日记本。
“唉——”一声悠长的叹息从龙椅上飘下来,回荡在大殿穹顶之下。
百官心头一紧,齐齐竖起耳朵,以为陛下要对哪件军国大事发表高见。
只听小皇帝李昊喃喃自语:“昨日御膳房那道‘金玉满堂’,朕尝着是鸡蛋炒玉米,可这‘满堂’之意,如何写得传神?写‘吃得挺饱’?未免太俗。写‘唇齿留香’?又觉虚伪……”
百官脚下踉跄,好几位老大人差点当场表演原地摔倒。
站在文官队列最前头,须发皆白,官袍皱巴巴好像也刚被主人拧过无数遍的三朝元老,宰相王老大人,此刻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他颤巍巍地从袖袋里摸出一卷明黄色的绸缎,那是先帝遗诏。他不用展开,里面的字句早已刻骨铭心,尤其是最后那行力透纸背、仿佛带着无尽惆怅与无奈的小字补充:
“吾儿李昊,聪慧仁孝,足承大统。唯……唯文采一道,别具一格,尤擅以俚俗之语,解构经典,诸卿……多多担待,耐心引导。另,切记莫让其批阅重要外交文书,切记!”
王老宰相当时接到这遗诏,看到此处,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跟着先帝去了。什么叫“别具一格”?什么叫“解构经典”?先帝您说得太委婉了!那就是写错别字外加胡说八道啊!陛下他管“魑魅魍魉”叫“四个鬼兄弟”,形容一位老将军“宝刀未老”是“您这切菜刀还挺快”,最要命的是,上次批阅奏章,大笔一挥,把“肱股之臣”活生生写成了“胳膊腿儿大臣”!
那天,得到陛下朱批“诸位胳膊腿儿爱卿辛苦了”的几位重臣,表情之精彩,堪称人间百态图。
散朝后,王老宰相捂着胸口,被两位门生搀扶着往外走,声音都在抖:“诸位……诸位‘胳膊腿儿’同僚,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几位尚书大人面面相觑,礼部尚书张大人胡子翘得老高:“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啊!我朝文脉,难道要断送在……在‘胳膊腿儿’上吗?”
兵部尚书赵将军倒是豁达,拍了拍自己粗壮的大腿:“胳膊腿儿就胳膊腿儿吧,能打仗就行。可陛下他……他天天写日记,不看兵报啊!”
正在百官愁云惨淡,感觉大启朝前途一片昏暗,眼瞅着就要从“黼蔀黻纪”(指锦绣美好的时代)滑向“豆腐渣纪元”之际,边关一道八百里加急的烽火,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醒了所有人——
北方的狄戎部落,集结十万铁骑,突破边境防线,连下三城,兵锋直指帝都!
金銮殿上,彻底炸了锅。
“陛下!速速调兵遣将啊!”
“陛下!国库……国库银两是否够支撑军饷?”
“陛下!是否派遣使者,暂与狄戎虚与委蛇,拖延时间?”
龙椅上,李昊终于放下了他那咬得满是牙印的毛笔头,抬起了眼。面对殿下乱成一锅粥的“胳膊腿儿”们,他脸上不见丝毫惊慌,反而有种……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
“众卿稍安勿躁。”小皇帝清了清嗓子,从龙案底下——没错,就是龙案底下——摸出一本封面画着歪歪扭扭八卦图、书名疑似《如何用八卦阵摆烂》的线装书,拍了拍上面的灰。
“朕,近日研习上古兵法,略有所得。”李昊说得一本正经,“此次御敌,朕已有了万全之策。”
王老宰相伸着脖子,眯着老花眼,勉强看清那书名,腿一软,全靠身后户部尚书顶着才没坐地上。祖宗!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摆烂”?!
无论百官如何劝谏,甚至以头抢地死谏,小皇帝李昊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他拒绝调动主力部队,拒绝坚壁清野,就拿着那本疑似地摊文学出品、名字极其不靠谱的破书,带着一队工匠和少量羽林军,跑到帝都外五十里的平阳谷鼓捣了三天。
没人知道皇帝在谷里干了啥,只知道他回来的时候,袍子上沾满了墨汁和泥土,眼睛却亮得吓人,嘴里还念叨着:“生门死门,不如给他们来个‘懵门’……”
狄戎的大军,号称十万铁骑,浩浩荡荡杀到了平阳谷外。带兵的统帅名叫兀术,以勇猛和……饭量大着称。他骑着高头大马,看着前方雾气昭昭、怪石林立的山谷,听着探子回报说谷内不见一兵一卒,只有些乱七八糟的石堆和木牌,不由得放声大笑:“南人怯懦,已望风而逃!儿郎们,穿过此谷,帝都的财宝和美酒,就在眼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