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基地,一间被临时征用、并施加了最高级别电磁屏蔽和物理隔离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关乎物理学根基的紧急闭门会议。与会者除了何月山、周倩,以及“溯源”小组的秦振华、林浩之外,还有几位被连夜专机接来的、在国内理论物理、宇宙学和高能实验物理领域堪称泰斗的顶尖学者。他们脸上无一例外地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前所未有的发现所点燃的、近乎亢奋的专注。
会议室中央的全息投影上,并排展示着两张图:左边是“磐石之心”那清晰无误的405小时能量活跃周期图,右边则是“炎黄一号”首次运行时记录的“现象Alpha”波动时间序列。两条时间轴上,被精准标记出的同步点,如同黑暗夜空中彼此呼应的灯塔,刺眼而又不容置疑。
“诸位前辈,情况就是如此。”何月山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核心,“我们面临的现象,似乎公然违背了局域实在性原理。信息的传递,或者说某种‘影响’的传递,表现出了无视宏观距离的瞬时性。现有的电磁相互作用、引力波理论,甚至标准模型下的任何已知粒子媒介,都无法解释这种跨越三十八万公里(地月距离作为参考尺度)的、近乎零延迟的关联。”
一位满头银发、以思想深邃着称的理论物理学家,推了推厚重的眼镜,缓缓开口,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却字字千钧:“月山同志,数据我们都看过了。确实……惊世骇俗。但首先,我们必须排除所有平庸的解释。比如,这是否是某种未知的、在两地同时受到影响的宇宙背景干扰?或者,是实验装置本身存在的、我们尚未认知的某种系统性误差,产生了巧合性的周期信号?”
林浩立刻起身,虽然他面对这些学界巨擘有些紧张,但对自己的数据充满信心:“各位老师,我们已经进行了严格的排查。‘磐石之心’的监测环境是极致屏蔽的,其信号周期与任何已知的宇宙线周期、太阳活动周期、乃至地球潮汐力周期均不匹配。而‘炎黄一号’那边的‘现象Alpha’信号,也排除了电源纹波、设备振动等所有常规干扰源。最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时间同步性,其巧合概率低于十亿分之一。”
另一位专精于量子引力理论的年轻教授,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发言:“如果平庸解释全部失效,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非平庸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可能!何总,您团队之前提出的‘时空量子谐振’假说,虽然尚未经过严格验证,但此刻看来,或许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他快步走到全息投影前,用手势辅助着自己的阐述:“我们传统的通信方式,无论是电磁波还是引力波,都是在时空这个‘舞台’上传播的‘演员’。而‘时空量子谐振’假说认为,我们或许可以绕过‘演员’,直接让‘舞台’本身振动起来!如果时空在普朗克尺度下,真的存在某种固有的、类似谐振子的微观结构,那么,‘磐石之心’这种特殊物质,或许就像是一个能精准敲击特定‘琴键’的音叉,而‘炎黄一号’在极端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能量场,则可能像一个巨大的共鸣箱。当音叉被敲响,无论共鸣箱距离多远,只要它们调谐在同一个频率上,就能通过时空结构本身,瞬时引发共鸣!”
这个比喻形象而大胆,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这意味着一套全新的物理图景——信息或能量的传递,可以不依赖任何在时空中传播的媒介粒子,而是通过改变时空本身的微观几何或拓扑结构来实现,其速度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因为它本质上是时空全域性质的瞬时改变。
“那么,我们该如何验证这个疯狂的猜想?”周倩提出了最实际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实验,一个能够捕捉到这种‘时空谐振’的实验。”
会议的重点从“是什么”转向了“怎么办”。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里,会议室变成了一个思想激烈碰撞的熔炉。顶尖的大脑们围绕着如何探测“时空谐振”这一前所未有的目标,提出了各种天马行空又基于物理直觉的方案。
有人提议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寻找来自深空的、可能携带超距关联信息的特定频谱信号;有人建议建造超长基线的原子干涉仪,试图测量两个遥远地点之间时空背景可能存在的、极其微小的同步畸变;还有人设想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在极端对撞能量下寻找可能揭示时空微观结构的奇异产物……
但这些方案要么周期太长,要么代价过于高昂,要么技术难度在当前几乎无法逾越。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何月山一直沉默地倾听着,他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脑海中飞速整合着所有的信息碎片。突然,他敲击的手指停了下来。
“我们或许,不需要从头开始建造一个全新的探测器。”何月山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我们有一个现成的、可能是目前人类最接近‘时空谐振’概念的工具——QRC,量子谐振通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