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 第174章 暑期档黑马

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第174章 暑期档黑马

作者:桃浦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3:34:12

七月的香江像块被烈日烤软的黄油,弥敦道的柏油路泛着油光,踩上去能听见鞋底轻微的 “粘扯声”。

街边 “美都冰室” 的吊扇吱呀转着,冷气从玻璃门缝里钻出来,排队买汽水的人攥着硬币,盯着柜里橙红的汽水咽口水。

穿校服的学生们围在影院海报栏前,书包上的挂饰晃来晃去,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要不要去看《红楼梦》啊?银都那几家影院贴的海报好高,李默然演宝玉呢!” 阿明扯着同桌阿杰的袖子,手指着海报上红底白字的 “编导演三位一体”。

阿杰皱着眉摇头:“三大院线都不肯排,肯定不好看啊,暑期档不都看《开心鬼》那种喜剧吗?”

旁边一个扎马尾的女生听见了,立刻回头反驳:“李默然可是歌星!他演宝玉肯定不一样,我姐昨天去看了,说黛玉葬花那段哭惨了!”

没人注意到,海报栏最上方的《红楼梦》海报,边角已经被风吹得卷起来,却在三天后成了全港最抢眼的风景。

“小张!立刻去印票!晚上九点、十一点各加一场,先印两百张,不够再补!” 银都机构负责人廖亿的声音在 “豪华戏院” 办公室里炸开来,额角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浸湿了衬衫领口。

他手里的票房报表被捏得发皱,数字 “120 万” 旁边画着个红圈 —— 这是 7 月 13 日上映首日的票房,比他预想的翻了一倍。

小张攥着报表,脸上带着犹豫:“廖生,再加两场?拷贝够吗?现在 10 家影院的拷贝已经轮着用了,昨天旺角那家还说胶片有点刮花……”

“刮花也得先凑活!” 廖亿拍了下桌子,茶水杯里的水晃出一圈涟漪,“你没看见楼下堵着的人?民乐戏院的陈老板从早上就踩着人字拖在门口等,手里攥着一沓现金,说再不给拷贝,他的熟客都要跑到铜锣湾去了!”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一个穿花衬衫的中年男人挤进来,裤脚沾着点泥点,正是民乐戏院的陈老板。

他把手里的黑色布袋往桌上一放,“哗啦” 倒出一堆现金:“廖生!您就行行好!我那戏院昨天有个阿婆从屯门坐小巴过来,手里还提着给孙子的绿豆汤,没买到票蹲在门口哭,我看着都心疼!今天再不给拷贝,我这戏院这个月就要关门了!”

廖亿叹了口气,拿起毛巾擦了擦汗:“陈生,不是我不给你,银都 12 家影院现在场场满座,拷贝转得比走马灯还快,我得先保证自家的场。这样,明天早上给你匀一个拷贝,只能排两场,你看行不行?”

陈老板立刻笑开了花,伸手去握廖亿的手:“够了够了!廖生您真是救星!我现在就回去贴海报,保证把‘加映《红楼梦》’的字写得比灯泡还亮!”

此时的铜锣湾 “星光戏院”,售票员阿玲正忙着给顾客递票,面前的铁盒里塞满了零钱,连数钱的功夫都没有。

一个穿碎花衫的师奶提着菜篮挤过来,篮子里的西红柿还带着水珠:“阿玲!下一场《红楼梦》还有票吗?我昨天看了,今天带隔壁李太来,她听说黛玉葬花那段哭惨了,非要来看看!”

阿玲一边给另一个顾客找零,一边笑着回话:“张太,您可真捧场!下一场还有最后三张票,您和李太,再带一个?”

张太回头朝人群里喊:“李太!快来!还有票!”

话音刚落,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人快步跑过来,手里还拿着纸巾:“太好了!我昨天听张太说,雨水打在落花上的镜头,比粤剧里的‘黛玉葬花’还揪心,今天特意早点来!”

旁边的阿杰凑过来,手里攥着暑期打工挣的零钱:“阿玲姐,我要一张!今天带了笔记本,昨天没记全宝玉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那段台词。”

阿玲打趣道:“阿杰?你昨天不是刚来看过吗?怎么还来?”

阿杰挠了挠头,耳朵有点红:“好看嘛…… 李默然演的宝玉太温柔了,而且昨天没看懂报纸说的‘隐喻’,今天再看一遍,回去好写读后感。”

这样的热闹,从影院蔓延到了街头的茶餐厅。

上环 “昌记茶餐厅” 里,吊扇吹着热气,周伯拿着《文汇报》拍了下桌子,搪瓷杯里的茶溅出几滴:“简直是胡说八道!刘姥姥是孝庄?孝庄是太后,刘姥姥是乡下老太太,怎么扯得上?这些记者为了销量,什么都敢写!”

对面的阿杰刚放下书包,手里还捧着一碗云吞面,立刻反驳:“周伯,您别生气啊!李默然拍的时候肯定有想法,不然暑期档怎么会这么火?您看那些功夫片,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红楼梦》里还有黛玉葬花,多细腻啊!”

旁边穿西装的王先生喝了口冻柠茶,插嘴道:“我觉得吧,好看就行,隐喻不隐喻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昨天带老婆来看,她就觉得黛玉可怜,哭了半场,也没想什么‘家国密码’。”

周伯哼了一声,把报纸叠起来:“你们年轻人就是浮躁!名着是用来尊重的,不是用来乱解读的!宝玉是传国玉玺?那大观园是什么?皇宫吗?简直是胡闹!”

阿杰还想争辩,茶餐厅的电视突然响起新闻,主持人的声音带着兴奋:“截至 7 月 28 日,银都机构出品的《红楼梦》上映 13 天,累计票房突破 2600 万港元,超过 1982 年《少林寺》的 1600 万港元,更将同期《最佳福星》《开心鬼撞鬼》甩在身后……”

整个茶餐厅瞬间安静下来,接着爆发出一阵议论声。

“2600 万?这么多!”

“比成龙的《差人故事》还厉害?”

周伯也愣住了,手里的报纸滑到桌上,喃喃道:“怎么会…… 一部文艺片,怎么能卖这么多?”

此时的廖亿,正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咖啡杯发愣。

咖啡已经凉了,杯壁上凝着水珠,他拿起票房报表,手指微微发抖 ——2600 万,这个数字比他最初的预期翻了三倍。

他想起上映前,邵氏的人还跟他说:“廖生,别傻了,暑期档是功夫片、喜剧片的天下,文艺片根本没人看,你这是往火坑里跳!”

“咚咚咚”,门被敲响,小张拿着一叠报纸走进来:“廖生,今天的报纸都到了,全是《红楼梦》的新闻!”

廖亿接过报纸,随手翻开《东方日报》,头版用加粗黑体写着 “李默然再次猛龙过江!携《红楼梦》闯香江影坛,13 天票房破 2600 万!”,配图是李默然饰演的贾宝玉站在落花中的剧照,花瓣落在他的青衫上,眼神温柔又带着点孤独。

再翻《星岛日报》的影评版,记者写道:“17 岁的歌星,能拍出比老戏骨更细腻的黛玉葬花 —— 雨水打在落花上,黛玉的眼泪掉在花瓣上,镜头慢慢拉近,那点湿痕像刻在心上一样,比原着文字更让人心碎。

采访时,有中年观众说:‘我年轻时读过《红楼梦》,没想到电影能拍得这么贴心。’”

连向来严肃的《大公报》都开辟了 “暑期档影话” 专栏,作者写道:“以往暑期档,观众多是年轻人,为的是消遣,可今年《红楼梦》却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老人带孙子,父母带孩子,甚至还有全家一起来的。这说明好的文化作品,不分年龄,不分题材,只要能触到人心,就能成爆款。”

最让廖亿意外的是《南华早报》的报道,里面提到了李默然的经历:“这个 17 岁的内陆歌星,因拍《红楼梦》被封杀,来香江时只带了一个行李箱。如今他的电影在暑期档大卖,有观众说,看到宝玉被赶出贾府时,总想起李默然自己的遭遇 —— 这种共情,让电影多了几分真实的重量。”

“廖生,李默然先生的采访要不要安排一下?现在好多媒体都想找他谈《红楼梦》的创作思路。” 小张问道。

廖亿摇摇头,喝了口凉咖啡:“不用催他,让他好好休息。他之前说,拍这部片只是想‘把理解的《红楼梦》拍出来’,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这场热映,还烧到了学校的暑期补习课上。

陈老师正在讲数学题,黑板上写满了公式,小明突然举起手:“陈老师!我昨天看《新晚报》说,宝玉、贾元春、贾珠合起来是‘朱元璋’,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看完电影再写这个星期的读后感啊?”

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小红举着铅笔喊:“我也想看!我妈妈说李默然演的宝玉特别帅!”“我姐姐昨天去看了,说结尾特别感人!”

陈老师笑着摆摆手,把粉笔放在讲台上:“大家先安静,上课要专心。关于《红楼梦》的讨论,我们课后留十分钟。读后感可以写电影,但有个要求 —— 要结合原着,不能只看报纸上的解读,知道吗?”

“知道!” 学生们齐声回答,眼里满是期待,连黑板上的公式都显得不那么枯燥了。

傍晚的弥敦道,夕阳把海报栏染成了金色。阿明和阿杰站在《红楼梦》海报前,手里攥着刚买的电影票。

“你说,宝玉真的是传国玉玺吗?” 阿明问道。

阿杰挠了挠头:“不知道,但我觉得,不管有没有隐喻,好看就行。你看,连码头的工人大哥都来看了,肯定有意思。”

不远处,两个从新加坡来的游客正在问旅行社的导游:“《红楼梦》真的这么好看吗?我们要不要去看?”

导游笑着点头:“当然!现在全港都在看,晚了就没票了。你们放心,这部片不仅好看,还能了解中国文化,绝对值回票价!”

夕阳下,影院的灯光亮了起来,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人提着菜篮,有人背着书包,有人穿着西装,他们说着不同的话,却朝着同一个方向 —— 这个暑期,香江的故事,都藏在《红楼梦》的胶片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