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议会”的构想,如同在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叙事之海”中投入了一颗概念炸弹。其涟漪不仅向外扩散,吸引着漂泊的“星尘”,更在同盟宇宙内部引发了深层次的变革与筹备风暴。
根源塔深处,一处原本用于模拟多元宇宙物理常数的巨大虚空,被临时改造。这里将成为第一届“星火议会”的虚拟会场——“群星之厅”。技术的核心,融合了“肃正协议”的量子沉浸技术、万法仙朝的须弥幻境法门,以及最新吸纳的“筑星者”维度稳定理论。最终形成的,是一个既非纯粹数据,也非纯粹幻象的奇特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不同文明迥异的感知与交流方式。
“外域交流总署”全员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高速运转。拟定议会基本章程、设计贡献度与权益兑换系统、构建跨文明信息交互协议、准备关于已知掠食者的共享数据库……每一项工作都繁琐至极,且无先例可循。莉亚娜带领的技术团队几乎不眠不休,调试着“群星之厅”的每一个参数,确保不同形态的“代表”能够无障碍(至少是基础层面的)沟通。
与此同时,对初始成员的背景核查与风险评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遗落星尘联盟”的七个文明,其颠沛流离的历史、残存的技术特色、乃至其领导层的心理状态,都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任何一点疑云,都可能影响其参会资格。
同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地支持此举。部分保守势力担忧,过早地建立这种跨叙事联系,会稀释同盟自身的凝聚力,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我们连自己宇宙的某些边陲区域都未能完全整合,现在却要耗费巨大资源去管理一个…宇宙之外的议会?”类似的质疑声虽未形成主流,但确实存在。
艾拉对此的回应是,在最高议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推演。推演清晰地表明,在“叙事之海”的黑暗森林中,固步自封终将导致落后与消亡。只有主动接触、学习、乃至一定程度地整合外部资源,同盟才能持续进化,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比“熵魔”更可怕的威胁。风险固然存在,但停滞的风险更大。
最终,内部意见趋于统一。同盟将以开放而审慎的姿态,主持这首届议会。
约定的时间,在同盟标准历法的某个刻度,终于到来。
“群星之厅”被激活。
没有实体,没有固定的形态。参与者的“意识”或者说“存在核心”,通过各自的方式,接入这个由同盟构建的叙事节点。
艾拉作为东道主与倡议者,她的意识投影第一个凝聚。她呈现出一种中性而威严的形态,如同由纯净光线勾勒出的、代表理性与秩序的人形。
紧接着,其他“代表”陆续降临。
“筑星者文明”的代表,如同一团不断自我编织、闪烁着几何光辉的银色星云,散发着冷静与精确的气息。
“遗落星尘联盟”的七位代表则形态各异:有的如同笼罩在悲伤雾气中的古老树人(“森之遗民”),有的像是不断变换色彩的水晶集群(“流光族”),有的则干脆是一段回荡在空间中的、充满金属质感的悲壮史诗吟唱(“钢铁挽歌”)。它们无一例外,都带着历经磨难的沧桑与一丝小心翼翼的期待。
魔主也来了,他依旧是我行我素的风格,意识投影是一个不断扭曲、仿佛由暗影与玩笑构成的模糊人形,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其他代表。空衍大师则如同一盏静默的古灯,散发着温和而坚定的精神波动,维系着会场的基本和谐。
“欢迎诸位,莅临首届星火议会。”艾拉的声音直接在所有人的感知中响起,平和而有力,“我们于此,并非因我们强大无匹,恰恰相反,是因我们深知个体之渺小,黑暗之浩瀚。我们汇聚于此,是为点燃星火,驱散未知,寻一条共生之路。”
开场白简洁而直接,随后进入了议程。
首先,是审议并通过《星火议会基本章程》。章程明确了议会的宗旨(互助、预警、发展)、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信息贡献、技术共享原则、危机互助的限度)、决策机制(基于贡献度与共识的混合模式)以及成员加入与退出的规则。讨论异常激烈,尤其是关于贡献度评估体系与技术共享的边界问题。
“筑星者”代表提出,贡献度不应仅看重军事或技术实力,对未知掠食者的情报、独特的宇宙学认知、乃至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思维启发,都应赋予价值。此提议获得了“遗落星尘联盟”的一致赞同,他们虽残破,却拥有与多种掠食者周旋的血泪经验。
而关于技术共享,同盟坚持“核心安全底线”原则,任何可能危及同盟自身存在或引致不可控风险的技术,不予共享。对此,各方在经过博弈后,最终达成妥协,同意设立“限制级技术清单”,并建立共享技术应用追踪机制。
就在章程讨论接近尾声,气氛趋于合作之际,“筑星者”代表的银色星云忽然泛起一阵异常的波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