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如同一颗投入“叙事之海”的奇点,其引发的涟漪效应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扩散开来。同盟宇宙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和回应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塑造自身在这片无垠疆域中的角色与形象。
根源塔内,新设立的 “外域交流总署” 取代了临时性质的“灯塔站”,成为了执行“星火计划”的核心机构。总署之下,分设“紧急响应司”、“技术评估司”、“情报分析司”及“先驱者指挥部”,架构清晰,权责分明。来自同盟各文明的精英——冷静的逻辑学家、富有冒险精神的探索者、洞察人心的外交官、严谨的科学家——汇聚于此,共同处理着日益繁杂的跨叙事事务。
对“筑星者文明”的技术交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维度织网”理论迅速被同盟的科研团队消化吸收,第一批应用试验已在边界区域展开。无形的“维度纤维”被编织进宇宙膜的结构中,虽然远未达到“筑星者”描述的那种能加固整个晶壁系的强度,但已能有效抵御低强度的叙事波动冲击,并为“观星者”这类潜航舰的下一次出航提供了更强的稳定性保障。作为回报,同盟提供的“熵魔”环境数据也帮助“筑星者”优化了他们的结构监测网络,双方都从这次平等的交换中获益匪浅。
成功的案例,通过“灯塔”信号被有意无意地传递出去,成为了“星火计划”最有力的宣传。
于是,更多的信息流开始涌入“外域交流总署”,但其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
纯粹的、歇斯底里的求救信号比例有所下降——并非苦难减少了,而是那些只剩下绝望的文明,或许已经湮灭,或许在接收到同盟基于“星火计划”理念发送的“自救指南”后,正在挣扎求生,无暇他顾。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类似“筑星者”的、带着明确需求和交换意愿的接触请求。
**【…‘灵能方舟’联邦,寻求高效能量转化技术,愿以灵能矩阵构建秘法交换…】
**【…‘机械境’唯一逻辑核心,遭遇‘悖论病毒’侵蚀,请求纯净逻辑算法支援,可用底层物理常数微调技术换取…】
【…‘歌咏者’文明,愿以蕴含治愈力量的‘世界之和声’片段,交换能够抵御‘精神低语’污染的叙事屏蔽技术…】
这些文明,大多并非处于即刻崩毁的边缘,但它们各自面临着独特的困境与挑战,渴求着来自其他“故事世界”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同盟的“灯塔”,以及它展现出的稳定、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成为了它们眼中理想的交易对象与合作平台。
处理这些请求,远比简单的“救或不救”要复杂得多。“技术评估司”的专家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需要判断对方技术的真实性、价值、以及与同盟体系的兼容性,更要评估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技术陷阱?文化污染?还是引来更强大存在的觊觎?
“先驱者”部队也随之扩编,新组建的数支小队,搭载着应用了“维度织网”技术的改进型潜航舰,再次悄然启航。他们的任务更加多样化:验证接触文明的真实状况,进行初步的技术样品验证,传递更详细的合作意向,甚至尝试在几个彼此临近、且都与同盟有接触的文明之间,搭建最初的信息桥梁。
然而,“叙事之海”的黑暗面,从未远离。
一支代号“暗影”的先驱者小队,在前往接触一个名为“永霜棺椁”的、据称掌握了极端低温保存技术的文明时,意外失去了联系。最后的传回信号极其短暂,充满了干扰,只有破碎的词语:“…陷阱…模仿…信号…不是文明…是…” 随后,信号源所在的叙事坐标,便被一种怪异的、能够吞噬一切探测波动的“寂静”所笼罩。
“外域交流总署”内气氛凝重。这证实了最坏的担忧之一:并非所有发出的信号都源于善意。一些掠食者,或者更狡猾的存在,可能会伪装成需要帮助的文明,布下陷阱,猎杀那些心怀同情的“灯塔”。
“妈的!果然有这种下三滥的玩意!”魔主的虚影在总署指挥大厅里暴躁地踱步,“让老子带一队人马过去,把那鬼地方的‘寂静’给轰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魑魅魍魉!”
“不可鲁莽。”艾拉否定了他的提议,“对方能如此干净利落地解决一支先驱者小队,并制造出这种‘信息黑洞’效应,实力不容小觑。在查明真相前,不宜再投入更多力量。”
她下令,将“永霜棺椁”坐标标记为最高危险区域,并向所有已知的、与同盟有联系的文明发送了警告信息,提醒他们小心类似的伪装陷阱。同时,加大对所有新接触信号的背景审查与风险评级。
挫折与损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星火计划”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时刻面临着未知的危险。
但就在这时,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契机,悄然出现。
这一次的接触请求,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文明,而是来自一个文明集合体的自称—— “遗落星尘联盟”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