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默最终没有选择许教授最初建议的、位于京都的大学。尽管那里学术资源顶尖,许教授也能就近关照,但京都毕竟是文化中心,名流汇聚,认识他或者可能认出他的人相对较多。他渴望的是彻底的宁静,而非在另一重光环或潜在的风险下生活。他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真正“消失”在人群中的环境。
许教授理解了他的顾虑,于是为他精心挑选了远在南国粤城的星海国立文学院
选择粤城,原因有几:其一,粤城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又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俗,如赛龙舟、醒狮、粤剧等,与现代都市气息交融,能提供丰富的文化给养。
其二,粤城气候湿润,常常下雨,凌默很喜欢雨天那种宁静和洗涤尘嚣的感觉。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星海国立文学院所在的大学城,环境独特,几乎是为凌默量身定做。
大学城位于粤城珠江出海口的一个独立小岛上。岛上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没有工业,只有十所高校比邻而居。
这些学校之间没有物理上的围墙隔阂,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学术社区。一座学生可以凭一张饭卡吃遍十所高校的食堂,可以自由地去任何一所大学听课、借书。
出岛仅靠一条长长的跨海大桥,无形中过滤掉了许多纯粹因商业和猎奇而来的喧嚣。这里学术氛围浓厚,生活节奏却又不失悠闲,岛周边就是蔚蓝的海岸线,非常适合凌默需要的那种既能沉浸学习创作,又能放松身心的状态。
而旁听生的身份更是完美契合凌默的需求。他无需注册学籍,不参与学分考核,没有毕业压力,却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感兴趣的课程去聆听,自由使用图书馆的海量资源。这是一种纯粹为求知而学习的状态,拥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这正是凌默目前最需要的。
今天就是报道日。许教授本想亲自陪同,但被凌默婉拒了。他也再三请求许教授不要通知校方领导,他只想作为一个最普通的“曾阿牛”融入这里。许教授虽不放心,但也尊重他的决定。
于是,凌默独自一人出现在了星海国立文学院的生活区。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纯色T恤,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背着一个半旧的深色双肩包,头上还扣了一顶鸭舌帽。
一年的游历让他皮肤晒成了均匀的小麦色,脸上少了些过去的白皙文气,多了些风霜历练的痕迹,眼神沉静温和,藏在帽檐的阴影下。此刻的他,走在人群里,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甚至略带点沧桑感的青年,与那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戴着神秘面具的“凌默”判若两人。即便他现在摘下帽子,恐怕也极难有人能将他与那个传说中的名字联系起来。
星海国立文学院的生活区非常大,与教学区隔着一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宏伟的钢结构人行天桥将两者连接起来,学生们日常就通过天桥往返。
生活区内,三十多栋九层高的宿舍楼整齐分布,都配有电梯。楼与楼之间是精心打理的花园、草坪、小广场和便利商店,生活气息浓厚且便捷。
七个大小不一、风味各异的食堂散布在宿舍楼群周围,确保学生们无论住在哪里,都能轻松找到吃饭的地方。每栋宿舍楼的一楼都是开放的架空层,有的摆放着密密麻麻的自行车,有的设置了乒乓球台、讨论桌椅,成为学生们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这里的管理也很自由,宿舍楼夜晚并不锁门,一切都显得开放而信任。
通往星海国立大学生活区的主干道早已化身为巨大的停车场,各式车辆——从豪华轿车到普通家用车,再到拖着全部家当的小货车——首尾相接,缓慢地蠕动着。焦急的家长不时探头张望,喇叭声此起彼伏,却也无法让车流加快半分。交警和学校保安忙得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地指挥着交通,试图维持最基本的秩序。
车辆但凡能找到缝隙停靠,立刻开启双闪,车门打开,一家老少下车,父母们抓紧最后时间帮孩子整理衣领,反复叮嘱着“生活费够不够?”、“和室友好好相处”、“记得常打电话”,脸上写满了不舍与期待。新生们则大多带着点兴奋和不耐烦,连连点头,心思早已飞进了校园
此刻,生活区的一个主要出入口处格外热闹。红色的横幅高悬:“热烈欢迎新同学!” 下方的小广场上,各个院系都支起了帐篷,摆开了长桌,形成了临时的报道点。
小商小贩们嗅觉极其灵敏,早已占据有利地形。卖冰镇饮料的、卖简易小吃鸡蛋灌饼煎饼果子的、卖手机贴膜和充电宝的、办电话卡宽带业务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生意异常火爆。
各大社团的招新摊位从广场边缘一直延伸到校门两侧,五花八门。动漫社的coser吸引眼球,音乐社的学长抱着吉他弹唱,辩论社的学姐口若悬河地介绍……传单如同雪片般塞到每一个路过的新生和家长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