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4章 独立通讯作者论文的接收邮件

博士后的时光在忙碌中飞逝。在紧张撰写基金本子、面试招聘的同时,顾言澈和苏念晴丝毫没有放松核心的研究工作。他们将博士期间未尽的、最具潜力的一个交叉学科课题进行了深化和拓展,目标是在博士后初期,力争发表一篇完全由他们独立构思、主导、并作为通讯作者的高水平论文,以此为他们的学术独立性提供最有力的证明。

这个课题源于他们博士工作的延续,但切入点更为巧妙和深入。顾言澈发展了一套新的网络 inference 算法,能够从海量的单细胞数据中更精准地推断细胞间的通讯关系;而苏念晴则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体外实验,旨在验证算法预测的关键通路。这项工作,将计算方法的创新与生物学机制的验证紧密结合,体现了他们交叉研究的核心优势。

数据产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算法的调试耗费了顾言澈大量的心血,而苏念晴的实验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和优化。但他们凭借扎实的基础和默契的配合,逐一攻克了难关。当最终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清晰而令人兴奋的模式时,他们知道,一篇重量级论文的基础已经奠定。

论文写作再次成为E-707办公室的主旋律。这一次,与博士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写作、或者与K99申请书写职业规划不同,这是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叙事。他们需要独立决定故事的走向、证据的强弱、结论的边界。

顾言澈负责方法、结果中的计算部分和大部分图表制作,他的文字精准、逻辑链条严密。苏念晴负责引言、生物学结果分析、讨论和论文的总体语言润色,她的叙述流畅、视野开阔,能巧妙地将技术细节与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联系起来。通讯作者的邮箱,郑重地填写了他们两人的博德研究所邮箱。

写作、修改、互相审阅、争论、达成共识、再修改……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他们对每一个用词、每一张图表的呈现方式都精益求精。因为他们深知,作为独立通讯作者的第一篇论文,其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界对他们独立研究能力的首次重要评判。

经过数轮打磨,论文最终投向了领域内的顶级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投稿系统显示“Under consideration”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这种等待夹杂着期待与焦虑,比博士时期等待论文结果时更甚,因为这次的责任完全在自己肩上。

审稿周期比预想的要长。两个月后,终于收到了编辑的邮件——送审了!但随附的是三位审稿人长达数十个问题的、极其苛刻的审稿意见。意见肯定工作的新颖性和潜力,但提出了大量深刻的质疑和需要补充的实验及分析。

面对厚厚的审稿意见,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立刻进入“应对”模式。他们再次坐在白板前,将审稿人的问题逐一列出,分类,制定详细的回复和修改计划。有些问题需要补充复杂的计算验证,有些则要求额外的实验数据。工作量巨大。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修改中。顾言澈熬夜编写新的代码进行分析,苏念晴则扎根实验室,争分夺秒地补做关键验证实验。他们分工协作,共同撰写回复信,力求对每一个问题都给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回应。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心态比博士时更加成熟沉稳,将其视为提升论文质量的宝贵机会。

修改稿和详细的回复信再次提交。又是漫长的等待。每一天查看邮箱都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终于,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顾言澈的邮箱提示音响起。发件人赫然是“Nature methods”。他点开邮件,苏念晴也立刻凑了过来。两人屏住呼吸,快速浏览着邮件内容。跳过客套话,目光直接锁定关键句: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methods…”(我们很高兴通知您,您的稿件已被《自然·方法》接受发表)。

一瞬间,办公室陷入了极短的寂静。随即,苏念晴发出一声低低的欢呼,猛地抱住了顾言澈的胳膊,眼眶瞬间就红了:“接受了!我们做到了!”

顾言澈虽然没有太大的动作,但紧抿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眼中闪烁着极其明亮的光彩,他反手握紧苏念晴的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嗯,接受了。”

这是一种与以往任何一次成功都不同的喜悦。博士期间的顶刊论文,有导师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指引。而这一次,从课题选择、方案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到应对审稿,每一个环节的主导者和责任人,都是他们自己。这份认可,是对他们独立科研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

他们平静下来后,仔细阅读接收邮件后的具体安排。然后,顾言澈拿起办公室的电话,第一个打给了他们新招聘的博士后戴维,分享了这一好消息,并感谢他在后期修改中提供的帮助。接着,他们分别给各自的导师发了邮件,告知这一喜讯,也感谢博士期间的培养。

那天晚上,他们没有举行盛大的庆祝,只是比平时稍早一点离开了办公室,去了一家他们都很喜欢的意大利小餐馆,吃了一顿安静的晚餐。席间,他们聊着论文从构思到接受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感觉像是我们的‘孩子’终于出生了,”苏念晴切着盘子里的食物,微笑着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顾言澈举起酒杯,“标志着我们正式具备了独立领导研究的能力。”

“为独立,干杯!”

“为未来,干杯!”

玻璃杯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篇独立通讯作者论文的接收,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术自信。它向学界宣告:顾言澈和苏念晴,已经成功完成了从优秀博士生到独立研究者的关键蜕变。未来的学术道路依然漫长,但第一个坚实的脚印已经清晰地印下。E-707办公室的灯光,仿佛也因为这份成功而变得更加明亮和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