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84章 问落玉阶

破帷 第84章 问落玉阶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风声骤然变得尖锐,卷着枯叶与尘土,拍打在破庙斑驳的门扉上。

韩霁的身影几乎是撞进来的,呼吸急促,脸颊因疾奔而泛起不正常的潮红。

他甫一站定,便急切开口,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明堂议政将设‘民学策问’,诏书已发天下!”

庙内昏暗,唯有神龛前一豆烛火摇曳,映着林昭然清减的侧脸。

她正在擦拭一柄旧剑,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未曾听见这足以震动朝野的消息。

韩霁话音落下,她擦拭的动作却并未停顿,只是那双沉静如古井的眸子里,没有半分喜色,反而凝起了一层寒霜。

她终于放下丝绢,抬眼望向韩霁:“此非恩典,乃试局。”声音清冷,一字一句都敲在韩霁心上,“沈砚之这是要借天下人之口,问一句他不敢问的话。他欲以一问定生死,若答得过,此事便立;若答不过,百年心血,尽付东流,我等皆成乱政之源,万劫不复。”

韩霁心头一凛,方才的激动瞬间被冷水浇熄。

他这才明白,那看似开放的策问,实则是一道悬于所有人头顶的利刃。

“那你我……”

“他要问,我们就答。”林昭然站起身,瘦削的身影在烛光下拉得极长,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即刻联络七子中精通策论的仲明和子谦,以我们‘补遗讲’的旧稿为基础,连夜编撰《明堂十问》。”

她走到那张破旧的供桌前,指尖沾了些许香灰,在桌面上一划,便是一道清晰的逻辑脉络:“每一问,皆设三重破局之法。一破礼法漏洞,引经据典,问其根基何在;二破历史先例,遍览史册,寻其变通之道;三破人心执念,直指利弊,论其存废之实。”她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金石之气,“他们要问,我们就答得让他们无路可退。”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吏部司勋主事程知微,正对着一卷刚刚抄录完毕的黄麻纸出神。

纸上墨迹未干,正是那道“民学策问”的原文:“教化之道,可有贵贱?若有,其据何在?若无,何以百年未改?”

程知微一眼便认出,这字里行间的锋芒与孤注一掷,是首辅沈砚之的手笔。

可那问题背后,对天下寒门、对万千女子的悲悯与叩问,却分明藏着林昭然的魂。

他知道,这是一场隔着朝堂的唱和,也是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他不敢耽搁,当夜便收到了韩霁加急送来的《明堂十问》草稿。

灯下展读,他只觉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这哪里是策论,分明是一篇篇讨伐旧世的檄文。

他没有丝毫犹豫,连夜将这十问拆解、重组,用最严谨、最不易引人怀疑的“吏部试策范本”格式重新誊写,巧妙地混入了即将发往各州学署的“策问辅导册”中。

做完这一切,他仍觉不够。

在册子的最后一页,他特意留下一片空白,只在页首用小楷写下了一行字:“答此问者,当知——你写下的,不只是文章,是百年后人读的第一课。”

京城之内,暗流汹涌。

首辅府中,前来问责的世家代表几乎要将屋顶掀翻。

“首辅大人!明堂设此一问,是欲动摇国本啊!”“女子入学,寒庶与贵胄同席,成何体统!”“此例一开,天下将乱!”

沈砚之端坐于主位,手持一盏温茶,任凭堂下声浪滔天,他自巍然不动,连眼皮都未曾抬一下。

直到堂中众人的斥责声渐渐变为粗重的喘息,他才缓缓放下茶盏,动作轻得没有一丝声响。

他忽而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重的《科举录遗》,翻至其中一页,指着大片大片的空白,淡然问道:“诸位可曾见这‘寒门进士’四字下,有几人名姓?”

满堂顿时语塞,方才还义愤填膺的众人,此刻面面相觑,竟无一人能答。

沈砚之又命人取来一方拓片,平铺于案上。

那是一块砖的形状,上面却空无一字。

“此乃‘空砖’拓片,”他的声音平静无波,却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此砖,正压在国史馆《焚书录》的原稿之下。若百年后,我等子孙翻开史书,问起这段空白,问这砖上为何无字……我等,又该如何作答?”

整个厅堂寂然无声,唯有案上烛火轻颤,将一道道人影映在墙上,扭曲变形,宛如鬼魅。

策问已传天下,如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千层涟漪。

林昭然知道,文章的力量终究有限,她需要一种更坚韧、更无法被禁绝的方式,将她的理念根植人心。

她唤来守拙,将早已写就的《礼失求诸野》最后一章《明心见性》的稿子交给他。

“将此章重刻为木版,字要大,笔画要清晰。”

随后,她又通过韩霁,将木版交到了柳明漪手中。

柳明漪曾是京城最有名的绣坊主人,后因家道中落,流落至此,身边聚集了一批同样命运多舛的绣娘。

林昭然的指令简单而大胆:“以针代刀,以线为墨,将这文章‘绣’在百匹素绢之上。”

绣娘们初时不明所以,待柳明漪将文章念给她们听,那一句句“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根之草,女子之智,亦天地所赋”,让这些终日埋首于针线的女子眼中,第一次亮起了灼人的光。

她们不再是绣龙凤,绣鸳鸯,她们在绣自己的声音。

一时间,千家万户的灯火下,无数根绣花针起起落落,以丝线勾勒文字。

那绣出的素绢,远看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近看才发现,画中山水,皆由字迹构成。

“官府可禁印坊,却不可禁这千家灯户。”林昭然望着送来的第一幅绣品,轻声说道。

韩霁立于一旁,看着那素绢上绵密而坚韧的针脚,不禁深深一叹:“先生,这非书,乃是千只手、万颗心写给这世道的信。”

沈砚之的案头,堆满了从各地加急呈回的“策问试答”样本。

他一卷卷地看,多数是引经据典,言辞激烈,或是空谈大道,陈词滥调。

直到深夜,他翻开一卷来自江南的答卷,目光倏然一凝。

那答卷上赫然写道:“教化无贵贱,正如日月不择地而照。若谓女子不可学,则孔门七十二贤,何无一女?非无女,乃史不录耳!”

字迹清峻,笔锋锐利,其中逻辑之严密,论证之大胆,竟与他记忆中林昭然多年前递上的一份奏章风格暗合。

他猛地从座位上站起,一种惊人的明悟贯穿全身。

他明白了,林昭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应试”而来。

这数年间的“补遗讲”,这暗中流传的《礼失求诸野》,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今日之问铺路。

她不是在回答问题,她是在改变出题的规则,她要让天下人都成为她的同答者!

沈砚之没有将此卷付之一炬,反而凝视良久。

他亲自取来笔墨,将这份答卷工工整整抄录了三份。

一份,他锁入了自己的私人匣中;一份,他平摊在自己的案头,时时观看;最后一份,他命心腹孙奉连夜送入皇史宬,并附上一句简短的附言:“存此问,亦存此答。”

破庙之内,风声依旧。

韩霁正低声为林昭然诵读着各地传来的消息,其中不乏惊世骇俗之语。

当他读到一份来自偏远州县的答卷时,声音不禁哽咽。

那是一位寒门女子,因兄长不才,便代兄应试,在答卷的末尾,她用娟秀小楷写道:“妾非为功名,只为向天下证明——女子执笔,亦不输男儿。”

林昭然闭目良久,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澄澈。

她走到桌前,取出一尺见方的白绢,以灰墨——那是香灰调和的墨,色淡而沉——将她早已烂熟于胸的《明堂策》全文,一字不漏地重写于上。

写罢,她将白绢小心折好,递给韩霁:“将它缝入我们即将呈递明堂的‘补遗讲年度奏册’之中,夹在最不起眼的一页。”

韩霁接过,只觉那薄薄的白绢重于千钧。

“他们要问,”林昭然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我们就把答案,亲手递到他们眼前。”

此时,千里之外的紫宸殿内,夜色深沉。

沈砚之独自一人,凝视着墙上那幅“空砖”拓片,良久无语。

殿外的更漏敲响了四更天,他忽然转身,对侍立在阴影中的孙奉沉声下令:“传我的话,明日,召林昭然——补遗讲主讲,入明堂预议。”

孙奉大惊失色,险些失仪:“大人!您真要让她……让她踏上那道台阶?”

沈砚之的目光穿过深邃的宫殿,望向远处高耸入云的玉阶,声音低得仿佛一声叹息:“若不让她上来,我问出的这一问,便永远也落不到地上。”

夜风穿过窗棂,将一道来自京城深处的命令,送往城外那座籍籍无名的破庙。

烛火摇曳,庙中静得出奇,林昭然正襟危坐,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她面前的旧剑已被擦拭得寒光凛冽,映出她波澜不惊的脸。

庙门外,传来一阵由远及近、整齐划一的甲胄摩擦声和沉重的脚步声,最终停在了门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