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83章 裂帷有声

破帷 第83章 裂帷有声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的目光从守拙手中那卷竹简上移开,落在了庙堂里唯一跳动着的烛火上。

那火苗不大,却在昏暗中固执地投下一片光亮,将斑驳的墙壁映得忽明忽暗,光影如水波般在梁柱间缓缓流淌。

烛芯轻微一跳,发出“哔剥”一声脆响,像是谁在暗处低语。

她能嗅到松脂燃烧的微苦气息,指尖拂过衣袖,触到素麻布料被夜风浸透的凉意。

她点了点头,声音里听不出一丝波澜:“念。”

守拙依言展开竹简,古朴的隶书刻痕在烛光下仿佛活了过来,墨迹边缘泛着琥珀色的微光。

他那惯常沉稳的嗓音,此刻也带上了一丝历史的尘埃感,一字一句地在破庙中回响,声波擦过剥落的墙皮,激起细小的尘埃簌簌飘落。

所记皆是贞和年间那场浩劫,字里行间是文人的血泪与士子的悲歌,是无数典籍在烈焰中化为灰烬的哀鸣。

她仿佛听见了火舌舔舐竹简的嘶嘶声,闻到了焦纸混着青烟的呛人气息,指尖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仿佛触到了那早已冷却的灰烬。

林昭然静静地听着,神情没有丝毫变化,仿佛在听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久远故事。

直到守拙念出那句“……史官泣血上书,言:天下无愚民,唯上不教”,她的眼睫才微微一颤。

那双沉静如古井的眸子里,倏地亮起一点微光,如同暗夜中乍然划过的流星,瞬间照亮了她眼底深处的某些东西。

“停下吧。”她轻声说。

守拙的声音戛然而止,余音在梁间轻轻震颤,像一根绷紧的丝线骤然断裂。

“空砖已经入了皇史宬。”林昭然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如石子投入深潭,“程先生的使命完成了第一步,他把一个问句,凿进了大周朝最坚固的史墙里。”

她站起身,踱到破庙门口,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风从旷野吹来,带着初秋的凉意,拂过她的面颊,撩动她素色的衣袂,布料在风中轻响,如同低语。

远处,一只夜枭掠过树梢,发出短促的啼鸣。

“传信给柳明漪,”她头也不回地吩咐道,“让她立刻赶制一百个女童用的书袋。书袋上不要绣花鸟鱼虫,只绣一幅‘破帷图’。”

守拙有些不解:“破帷图?”

“对。”林昭然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带着几分冷冽的意味,“就是昔日西市那道划破天际的火线——那一夜,火光撕裂夜幕,百姓称它为‘裂天之火’。它烧的不只是书,更是那堵遮天蔽地的高墙。”

她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了夜色,落回多年前那场大火,“在图的背面,用最结实的丝线,给我绣上一行字。”

她一字一句道:“你读的书,有人曾用命换来。”

守拙的心头猛地一震,他瞬间明白了林昭然的用意。

那块无字的焦砖,看似被封存进了史海,但林昭然却要用这种方式,将它的精神烙印在每一个即将读书识字的孩子心上。

“砖可埋,人不可埋。”林昭然转过身,重新看向那豆烛火,火光在她眸中跳动,映出细小的光斑,“只要这世上还有人肯读书,肯思考,那个问句,就永远活着。”

守拙沉默片刻,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低声道:“主上,属下查阅《焚书录》相关记载时,还发现一桩旧事。贞和末年,京郊有一兰若寺,寺中住持法号‘见空’,他曾将一部孤本《民学辑要》拆散,藏于千卷佛经的夹层之中,想要以此躲过焚书之祸。”

“后来呢?”

“后来……”守拙的声音更低了,“寺院被人告发,一夜之间,大火将整座兰若寺连同寺中七十三名僧人,尽数吞噬。对外宣称,是烛火倾倒,意外走水。”

破庙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只余下烛火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哔剥声,像是时间在低语。

林昭然凝视着那跳动的火焰,看了很久很久,才缓缓开口,声音轻得仿佛一声叹息:“那火……原来从未灭过。兜兜转转,今日又从灰烬里,重新燃起来了。”

火苗轻颤,光影摇曳,仿佛将那缕未熄的余烬,吹向了城中另一处幽暗之地——

皇史宬的档案库内,新任掌故程知微正就着昏暗的油灯,整理着归档目录。

他神情专注,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春蚕食叶。

墨迹未干,他指尖微微发颤——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史官不能言,便让纸自己说话。”那晚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兰若寺,也烧尽了家中藏书,而父亲藏在《礼记》夹页中的《民学辑要》残卷,是他唯一留下的遗物。

当他翻到“礼制类”的最后一页时,手指微微一顿。

在那一页的末尾,多出了一个崭新的条目:“贞和残砖”。

而在物品描述一栏,他只落了四个字:无字,待考。

写完这四个字,他像是完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轻轻吁了口气。

他吹熄油灯,却并未立即离开。

借着从高窗透进的微弱月光,他从袖中取出一册书。

书的封皮上写着《飞言录》三字,正是那日孙奉“遗落”在他桌上的最后一册。

他熟练地将书册的装订线拆开,小心翼翼地把书页分为厚薄不同的三份,而后起身,走向档案库的深处。

他来到存放《户籍总册》的书架前,将其中最薄的一份书页,严丝合缝地插入了一册雍州户籍的夹层。

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那触感粗糙而温厚,仿佛承载着无数未言之言。

随后,他又走到另一侧,将第二份书页塞进了《科举录遗》的卷宗里。

最后,他将剩下的部分,藏入了《内府纸源簿》一部即将永久封存的旧档之中。

做完这一切,他回到桌案前,取出一张记录纸张损耗的废纸,在纸张的背面,用指甲轻轻刻下一行小字。

力道不大,却足以留下痕迹。

“若史不言,纸自言。”

离开皇史宬时,夜已深了。

归家途中,他路过西市的街口,竟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半大孩童,正围着一处墙角,借着店铺打烊时挂出的灯笼光,用地上捡来的炭条,歪歪扭扭地摹写着什么。

程知微好奇地走近几步,定睛一看,心中顿时微澜翻涌。

墙上,赫然是几日前张贴后又被撕去的“明堂策”片段。

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但孩子们却写得格外认真。

炭条划过墙面的沙沙声,与他方才在档案库中的笔声遥相呼应。

那一刻,程知微忽然明白了。

他所做的,林昭然所做的,都只是点火。

而真正让这火种燎原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万千世人的人心与口耳。

紫宸殿深处,沈砚之挥退了所有内侍。

偌大的书房内,只剩下他一人与一盏孤灯。

他从一个上锁的私藏锦盒中,取出了那块辗转回到他手中的无字焦砖。

他将焦砖平置于御案之上,烛光从一侧斜斜地照过来。

砖面上那些因烈火而产生的灼痕,在光影下沟壑纵横,竟在对面的墙壁上,投出了一道道细长弯曲的影线。

其中一道最深的裂痕投影,竟与那日划破西市夜空的火线轨迹惊人地相似。

“破帷……”他下意识地低语。

孙奉的话语仿佛又在耳边响起:“贞和年间的焚书之祸,起因便是当时兴起的‘民学’之说,触怒了视礼法为天条的旧派权臣。”

沈砚之的指尖,轻轻抚过砖面上粗糙的焦痕,那触感仿佛还带着当年的余温,指尖微微发烫。

他忽然想起宫中那个总躲在廊下偷听讲经的小公主,她曾仰头问:“父皇,女子为何不能入国子监?”当时他只冷冷答道:“礼制如此。”如今想来,那双眼睛里的光,竟与眼前这块焦砖投下的影子如此相似。

他的目光幽深,像是在透过这块砖,望向数十年前的那场大火。

“若今日之‘蔽’,正是当年之‘礼’……”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迷惘,“那么,我守的,究竟是道,还是枷锁?”

他沉默了许久,最终却没有像任何人预想的那样,下令将这块“不祥之物”彻底销毁。

相反,他起身从书架上取来一部自己年轻时读过的《礼记》旧注,翻开首页,取过朱笔,在页眉的空白处,写下一行批注:

“礼因时损益,非万世不易。”

数日后,林昭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边陲的密报。

韩霁派去联络边军“书驿”旧线的信使回报,他们传递的“学”字旗语,在抵达第七哨所时,被当地的巡防司截获。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条线已经断了的时候,戍边主将年仅十六岁的女儿,竟用军中独有的加密密语,回传了一句话。

“火自西市起,光从史中生。”

林昭然将那张写着译文的纸条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纸屑如黑蝶般旋舞而上,最终消散在风中。

“韩霁,”她唤道,“联络我们所有的‘书驿’旧线,将我前几日编撰的‘默讲百问’,重新定名为《童蒙问录》,伪装成市面上最常见的‘正音习字帖’,通过商队,送进那些世家大族的私塾里去。”

守拙在一旁为她研墨,闻言动作一顿,随即明白了她的深意。

林昭然的眼中闪着锐利的光:“他们教自己的子弟读《礼》,遵《礼》,我们就教他们的子弟问《礼》,疑《礼》。我要让那些问题,在最森严的门庭里生根发芽。”

“主上,此举非是乱道。”守拙看着她,轻声感叹,“而是还道于民。”

皇宫内,沈砚之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眉心,开口问道:“孙奉,皇史宬近来可有异动?”

一直垂首立在下方的孙奉立刻回道:“回陛下,确有异动。有三名年轻史官,私下里拓印了‘残砖’的形状,并将此事始末,详细录入了他们自己保管的《起居注》副册之中。”

沈砚之闻言,脸上却不见丝毫怒意,反而平静地反问:“若朕此刻下令,焚毁这三本副册,你以为,明日是否还会有第四本出现?”

孙奉将头垂得更低了:“回陛下,恐怕……会有十本。”

沈砚之闭上了眼睛,靠在龙椅上,良久没有说话。

殿内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许久之后,他才睁开眼,眼中已不见疲惫,只剩一片清明。

“去,把朕少年时在书房抄录的那本《大学》取来。”

孙奉不敢多问,立刻领命而去。

很快,他捧来了一本已经泛黄破旧的册子,封皮甚至有些卷边,里面的字迹也显得稚拙生涩,正是帝王年少时的笔迹。

沈砚之接过册子,一页一页地翻着,像是在重温自己的过往。

当他翻到最后一页时,动作停住了。

在那一页的末尾,有一行用墨笔写下的小字批注,正是他十二岁时的亲笔。

“何谓明德?若百姓不得见,不得闻,何以明之?”

他修长的手指抚过那行字,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苦笑。

“原来,我也曾问过……”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怅然,“只是后来,见的人事多了,却只学会了该如何作答,而忘了该如何去问。”

又过了几日,破庙前迎来了一对特殊的访客。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牵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孙女。

那女童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册书口已经有些磨损的《童蒙问录》。

她仰着小脸,看着眼前这位清冷如月的“先生”,用清脆的声音,问出了一个埋在心里许久的问题:“先生,书上问,天下的路,女子也能走吗?那……那我们女子,真的也能上明堂吗?”

林昭然看着她那双清澈得不含一丝杂质的眼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

她没有说话,只是蹲下身,从地上捡起一根烧剩的炭条,在满是尘土的地面上,一笔一画,写下了一个字。

炭条划过地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尘土微微扬起,带着秋日的干涩气息。

那个字,她写得很慢,很重,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力量都倾注其中。

“能。”

女童看着地上的字,跟着小声地念了出来:“能——”

她的声音虽然细弱,却像一声清亮的钟鸣,在寂静的庙前回荡。

风起时,一片焦黄的落叶打着旋儿,掠过庙前石阶。

就在那落叶飘过的巷口,程知微静静伫立良久。

他悄然将袖中一张刚刚拓好的“空砖”拓片又往里塞了塞,转身向着国子监一位老儒的私宅方向走去。

夕阳的余晖为这座古老的都城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林昭然看着那一老一小相互搀扶着远去的背影,看着那女童一边走,一边用小手指在空中比划着那个“能”字,久久没有起身。

火种已非一人所持,而是万口相传,万心相照。

风,已经起了。

只是她不知,下一刻,这风将吹向何方,又将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