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55章 讲台未登心已立

破帷 第55章 讲台未登心已立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那是一种沉静的暖意,自肺腑深处缓缓弥散开来,像冬日里的一捧炭火,驱散了长久盘踞在她体内的阴寒。

林昭然下意识地捂住胸口,指尖触到衣料下温热的肌肤,仿佛连骨骼都从多年的冷寂中苏醒。

往日里那股呼之欲出的腥甜铁锈味,竟被这股暖流抚平,喉间不再有灼烧般的刺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安稳的平静,如同春水初融,无声无息地润泽着干涸的河床。

然而,每当夜色沉寂,万籁俱寂之时,这平静便会化作另一番景象。

梦境里,那个青衫女子执笔的身影,一次比一次清晰——墨色衣袂在虚空中轻扬,笔锋划过纸面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是春蚕食叶,又似细雨落瓦。

她看不清女子的面容,却能感到那笔尖划过纸张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穿透梦境,与自己体内的暖意遥相呼应,仿佛两股溪流在暗处交汇,激起微不可察的震颤。

偶尔,她甚至能嗅到一丝陈年松烟墨的幽香,冷冽而深远,像是来自某个被遗忘的书斋深处。

她隐约明白,那让她起死回生的“全知推演”,代价绝非仅仅是咳几口血那么简单。

那更像一种透支,一种用自己的未来向某个未知的存在进行的借贷——每一次推演,都像是在灵魂上刻下一道裂痕,而那双在梦中凝视她的眼睛,或许正是契约的见证者。

此法,不可再用。

清晨的薄光穿过窗棂,洒在青砖地上,映出斑驳的格影。

林昭然睁开眼,眸中再无病态的迷茫,只剩下一种破釜沉舟的清明。

她坐起身,指尖抚过床沿冰凉的雕花木纹,掌心却仍残留着昨夜梦中墨香的幻觉。

她唤来韩霁与守拙,两人见她气色好转,皆面露喜色,正要开口询问,却被她抬手止住。

“从今起,我们不争入学宫,”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们争‘谁是讲台’。”

韩霁与守拙对视一眼,皆是茫然。

林昭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下达了命令:“传话下去,在城中各坊,凡有井栏处、桥墩处、窑口处,皆可为台。不用桌椅,不设尊卑,百姓围坐于地即可。凡有一技之长,能言善辩,愿与人言者,皆可立于其上。这,便是我们的‘无座讲台’。”

命令如风,迅速传遍了南城。

起初,百姓们只是好奇观望,无人敢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直到第三日,在西市一口老井旁,一个满身泥灰的壮汉——泥工老张,第一个站上了井栏。

他有些局促,双手在满是补丁的衣衫上搓了又搓,掌心的粗茧摩擦着布料,发出沙沙的声响。

开口时声音粗噶,带着北地口音:“俺、俺不识几个大字,但俺会算术。官学里那套太麻烦,俺讲个俺师父传下的‘三率法’,分田、分粮、分家产,一算一个准。”

人群中本有嗤笑声,可当老张用一根炭条,在地上划出几道简单的横竖,将一户人家争执了半年的田产纠纷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所有人都静了下来。

炭条划地的“嚓嚓”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如同智者落子。

那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比官府请来的账房先生还要快捷实用。

不多时,竟有邻里的里正揣着一本账册,挤进人群,恭恭敬敬地向老张请教一笔烂账的算法。

他翻动账页的窸窣声,混着人群低声的议论,像是一股悄然涌动的溪流。

奉命巡查的程知微就站在人群外围,他看着那个目不识丁的泥工,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最直接的算法,解开了最复杂的民生难题。

他心头剧震,这“井栏讲台”上所讲,竟比国子监算科的学问更贴近人间烟火,也更具力量。

他甚至能闻到老张身上淡淡的泥灰味,混着炭粉的气息,却比太学里的墨香更真实。

回到家中,他拿出自己私下记录城中奇闻异事的《补遗录》,犹豫再三,终是研墨提笔,将今日所见的“井栏讲稿”一字不差地录入其中。

墨香氤氲,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仿佛在为这个时代记下第一行民声。

守拙也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小姐,我查了遗学阁的旧档,前朝曾有‘民讲台’之制,朝廷还设过‘巡讲使’,游走于诸县乡野,将民间智慧收录成册,作为施政的参考。只是后来……便废弛了。”

林昭然抚摸着一本泛黄的古卷,指尖传来纸页的脆涩与岁月的温润。

她的指尖在“民讲台”三字上轻轻摩挲,仿佛触到了前人未尽的余温。

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旧制?不,我们要创的是新局。若将这散落各处的‘无座讲台’系统化,便是一张不依附于任何官府,却能网罗天下民智的‘民学网络’。”她转向韩霁,“拟《讲台录》,一处讲台立一碑,讲者姓名、听者几人、所议何事,皆要记录在案,以彰其功。”

消息很快传到了紫宸殿。

沈砚之召来工部郎中,神色平静地问:“若这上京城中,处处皆是讲台,人人皆可为师,我们还设立国子监,又有何用?”郎中吓得跪倒在地,冷汗涔涔,不敢言语。

沈砚之却笑了,他挥退了郎中,对身旁的幕僚说:“拟一道《讲士试典》的草案。就说,凡能通讲三经之一,或精通一门技艺,且有二十名以上民众联名举荐者,皆可参加朝廷特设的‘庶学试’。”

幕僚大惊失色:“相爷,这……这不是等于承认了他们的体制吗?”

“承认?”沈砚之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南城那些热闹的井栏与桥头,“禁绝已然无用。与其让他们在墙外随心所欲地写字,不如打开院门,请他们进来,按照我们的规矩答题。”他的内心比谁都清楚,他要争的不是对错,而是为这场民间智慧的浪潮,夺取定义权和规则制定权。

朝廷要设“庶学试”的消息传到林昭然耳中时,她正用一方素帕轻轻擦拭嘴角,那里已无血迹。

她听完韩霁的禀报,发出一声极轻的冷笑:“他们要用一场考试来收编我们,那我们便让这整座上京城,都变成我们的考场。”

她看向韩霁,眼中是棋逢对手的兴奋:“发布‘无卷试’。从明日起,凡能在井栏讲台前解出一道算术题者,凡能在桥头讲台前唱全一首新曲者,凡能背出绣娘裙衫上那一句新诗者,皆可获得‘讲士信符’。”

那所谓的“讲士信符”,不过是一片刻着字的普通竹片。

但这些竹片,却被装在沈婆和她的绣娘们连夜赶制的各式绣袋中,由孩子们笑着、跑着,分发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竹片相碰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像是新芽破土的轻响。

三日之内,上京城中持有“讲士信符”的民众,已逾千人。

程知微再次奉命,这次是调查“信符”的源头和危害。

他心事重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在自家门口,看见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正踮着脚,高举着一片竹制信符,与几个邻家孩童一起,大声背诵着一首他从未听过的《仁字谣》:“二人为仁,友爱乡邻。三人为众,协力断金……”那童音清脆,神情恳切,稚嫩的脸上满是自豪。

风拂过屋檐下的风铃,叮咚作响,仿佛也在应和。

那一刻,程知微忽然觉得,自己奉命查抄的不是什么乱党信物,而是一种正在萌发的、鲜活的希望。

回到书房,他沉默良久,最终走到墙边,搬开沉重的书柜,露出后面的暗格。

他将那本记录了满城风言风语的《飞言录》小心翼翼地藏入祖宗牌位之后,而后,取出了那本《补遗录》,翻到最后一页,提笔写下:

“今所录者,非街谈巷议之飞言,乃民心所向之回响。若有一日,此录须焚,吾愿亲手点火——但吾深信,火光之中,必有新歌升起。”

同一时刻,紫宸殿高高的窗前,沈砚之静静伫立。

他的视线越过重重宫阙,落向南城。

夕阳下,归家的人们踏过那些刻着字的砖石,步履匆匆,却又像是在用双脚阅读着脚下的大地。

风吹动他案前的《讲士名册》,纸页翻动的簌簌声,如同命运的低语。

上面已经录了十个备选的名字。

他拿起笔,在名册的空白处,缓缓写下了第十一个名字:程知微。

而后,他在名字旁写下了一行旁批:执笔者,终将为心所动。

风过无声,殿外,那些被人踩踏的字砖,在余晖中,宛如一片沉默的碑林,无声无息地铺向象征着权力之巅的明堂。

林昭然送走了最后一位来汇报的下属,屋子里终于安静下来。

白日里的喧嚣与智斗仿佛潮水般退去,只留下她一个人,和一室的寂静。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晚风带着一丝凉意拂面而来,她深吸一口气,胸口那股熟悉的暖流依旧平稳地流淌着,压制着一切病痛的迹象。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当她阖上双眼,准备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时,一种极其细微的感觉,从意识的深处浮了上来。

那不是疼痛,也不是寒冷,而是一种……被注视的感觉。

仿佛在沉沉的夜幕之后,在无垠的梦境边缘,有一双眼睛,正隔着时空的壁垒,静静地凝望着她。

那目光没有敌意,却带着一种古老的、无法言说的分量,让她体内的暖流,也随之轻轻颤动了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