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54章 纸鸢飞不过宫墙

破帷 第54章 纸鸢飞不过宫墙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韩霁的身影在昏暗的烛光下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那份压抑不住的激动。

烛芯噼啪轻响,一缕青烟袅袅盘旋,映得他轮廓忽明忽暗,仿佛心绪也随火光摇曳不定。

林昭然静静地听着,手中那盏温茶的热气氤氲了她的眉眼,让她脸上的神情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指尖传来瓷盏温润的触感,茶汤微烫,却恰好能熨帖掌心的寒意。

她没有立刻说话,只是将茶盏放回案上,发出了一声轻微的磕碰声——清脆如玉坠石阶,在这寂静的室内却如钟磬般清晰,余音在梁间低回,久久不散。

“太学?”她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听不出波澜,却仿佛能照见人心,“监讲斥为‘戏谑圣学’?”

“是。”韩霁点头,补充道,“据说那几位学子被罚抄《学规》百遍,半月内不许出寝。”

林昭然唇角勾起一丝若有似无的弧度,那不是愤怒,更像是一种意料之中的了然。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雕花的凹痕,触感微糙,一如这陈腐礼制在她心头留下的滞涩。

圣学?

这世上最固步自封的,便是那些自诩为“圣学”守护者的人。

他们守着一堆早已蒙尘的规矩,却对真正能点亮人心的火种视而不见。

“罚得好。”她轻声说,韩霁闻言一愣,不解地看向她。

“罚得越重,这颗石子投出的涟漪才会越大。”林昭然的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上,檐角风铃低语,夜风穿廊而过,带着初春微凉的湿意拂过面颊,“韩霁,你去做件事。将咱们之前拟定的《讲仪六则》誊抄三份,字要写得工整些。”

“是,先生。要送给谁?”

“不必送给学子,他们已经懂了。”林昭然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每一个节拍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木纹的震动顺着指腹传入心脉,“托程知微在太学里的旧相识,悄悄放入书库监讲们常翻阅的几部经义集注里。再附上一张纸条,写上:非授学子,仅供监讲大人参详‘风化之本’。”

韩霁的眼睛瞬间亮了,呼吸都为之一滞——那一瞬,他仿佛听见了某种旧秩序崩裂的细响,如冰面初裂,悄然却不可逆。

这一招釜底抽薪,何其精妙!

不去与被罚的学子共情,反而将矛头直指高高在上的监讲,用他们最在意的“风化”二字,逼他们不得不看,不得不思。

这已经不是一场学子与监讲的冲突,而是一场新礼与旧规的无声对峙。

三日后的子夜,太学书库。

程知微借着巡夜的便利,隐在巨大的书架之后。

书库内幽暗沉寂,唯有更夫灯笼在廊下摇曳,光影如蛇爬行于青砖地面。

檀香混着陈年纸墨的气息在鼻尖萦绕,冷意从脚底渗入骨髓。

果不其然,几位礼正会的监讲正聚在平日里他们专用的阅览区,压低了声音激烈地争执着。

借着巡更灯笼摇曳的光,程知微看清了他们手中传阅的,正是那份《讲仪六则》。

“荒唐!此仪若入太学,岂非等同于承认那些市井匠人的‘野学’也能与圣贤经典平起平坐?”一个山羊须的监讲吹胡子瞪眼,声音尖利,惊得梁上积尘簌簌而落。

“可李兄,你看看这城中风向,”另一人愁眉苦脸地叹气,“如今多少百姓私下效仿,连街头巷尾的说书人开讲前都要燃上一支短烛。我等若是强行禁绝,反倒显得心虚气短,岂不是坐实了我们惧怕民心向背?”

“心虚?我等守护的是圣人大道,何虚之有!”

“大道若不能深入人心,便只是空谈罢了……”

程知微屏住呼吸,将这些争论一字不漏地用他独创的速记符号录入随身携带的《飞言录》中。

羊皮纸粗糙的触感磨着指腹,墨汁微腥,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几乎与窗外夜虫低鸣融为一体。

写罢,他在这一页的顶端郑重题下四个字:监讲夜议。

林昭然看到程知微送来的记录时,只是淡淡一笑。

笑意未达眼底,却如春风拂过冰面,悄然裂开一道缝隙。

时机已到。

她唤来柳明漪,这位昔日的教坊司女官,如今已是绣坊里最受女童们喜爱的管事。

“明漪,将这六则编成一首上口的童谣。”林昭然将纸条递给她,“要简单,要好记,让孩子们在做针线活的时候就能唱出来。”

柳明漪冰雪聪明,只看了一眼便心领神会。

不出两日,一首清脆的“讲仪童谣”便在绣坊的各个角落里传唱开来:“一问天地二燃烛,三提名来四传影,五推新人六共信,灯火相传心连心。”稚嫩的童声汇聚在一起,织成一片清亮的声浪,针尖挑破绸缎的细微“嗤”声、木梭穿行于织机的节奏、女童们踏着节拍的轻跺脚声,皆融入这朴素而坚定的旋律。

与此同时,秦九那边也接到了指令。

这位掌管着城外所有炭窑的汉子,行事向来雷厉风行。

他直接将“共燃烛”定为了窑工们的节俗。

每逢朔望之夜,所有炭窑的炉火都要熄灭一个时辰,窑工们聚集在窑口,点燃各自带来的蜡烛,在跳动的烛光中,齐声诵读那振聋发聩的《匠经三问》。

火光映在他们黝黑的脸庞上,汗珠滚落,滴入尘土,发出“滋”的一声轻响。

那场面,肃穆而虔诚,仿佛一种古老而新生的信仰正在扎根。

民间的风潮如燎原之火,终于烧到了紫宸殿的书案之上。

沈砚之放下手中的朱笔,召来了礼部尚书。

他将一份密报推过去,声音听不出喜怒:“若民间皆行‘讲仪’,国子监讲经却无此礼,何以服众?”

礼部尚书早已是冷汗涔涔,他战战兢兢地答道:“陛下,臣以为……可仿其形,而去其魂。我等亦可在国子监设燃烛之礼,以示皇恩浩荡,顺应民心。但其核心,如‘提名讲士’、‘共信于民’这两节,关乎传承与道统,万不可取。”

“仿其形,去其魂?”沈砚之重复了一遍,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笑意。

他将那份尚书连夜赶制出的《官学讲仪草案》拿在手中,只翻了一页便扔回案上,草案中果然只留下了燃烛、正坐等无关痛痒的仪节,删去了最关键的提名与共信。

他没有批准,只是抬眼看着惶恐不安的礼部尚书,一字一顿地问:“去魂之仪,是礼,还是尸?”

尚书当即跪倒在地,噤若寒蝉,殿内烛火随风轻颤,投下他蜷缩的影,如一只被钉在墙上的蝶。

消息很快传到了林昭然的耳中。

她听完韩霁的回报,发出一声低低的冷笑:“他们学得去形,却承不起这其中的神。”她略一沉吟,

这道命令看似简单,却是一记最狠的耳光。

它无声地宣告:我们与你们,不一样。

随即,她又对侍立一旁的阿鹞吩咐道:“放出‘错时鸢’。”

夜幕降临,数十只特制的风筝,尾巴上拖着长长的布条,借着晚风,悄无声息地飘入了高墙耸立的内城。

布条上用最简单的墨写着一行大字:“官仪无名,民仪有心。”这些风筝像幽灵一样掠过一间间贵邸的屋顶,最终有的挂在树梢,有的落入庭院。

程知微回到家中时,竟在自家院里的海棠树下拾到了一张被风吹落的纸条。

那并非风筝上的布条,而是一张学童用的练习纸,上面的字迹稚嫩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工整,内容正是那句“官仪无名,民仪有心”。

他一眼就认出,这竟是自己七岁幼子的笔迹。

那一刻,程知微心中百感交集

孙奉奉命彻查“错时鸢”的来源,却一无所获。

他只能将城中百姓的议论汇总,如实禀报给沈砚之。

“陛下,城中百姓都在说……”孙奉的声音有些干涩,“说官家燃烛,如行尸走肉;他们燃烛,如活人点灯。”

沈砚之久久没有说话,大殿内一片死寂。

他挥退了孙奉,独自一人在烛下默然。

他从一叠文书中,抽出一本薄薄的《讲士名册》,上面记录着林昭然麾下九位核心讲士的姓名与专长。

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在第九人之后,添上了第十个名字:韩霁。

而后,他在韩霁的名字旁,写下六个字的批注:静水流深,已至堂下。

做完这一切,他似乎仍觉心中烦闷,索性命孙奉取来了民间“共燃烛”仪式的录影图稿。

那是他派人暗中绘制的。

烛光映照在雪白的纸上,他看到百姓们跪地高举烛火,老人与孩童相互扶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庄严而炽热的光芒。

他忽然觉得喉间一阵发紧。

那画面,那神情,竟与他遥远的幼年记忆里,在家乡简陋的乡塾中祭拜先师孔圣的那个夜晚,分毫不差。

同样的虔诚,同样发自肺腑,同样相信自己手中的微光能照亮前路。

他闭上眼,良久,才从齿缝间挤出一句低语,像是在问自己,也像是在问这空旷的大殿:“若礼不能生光,留它何用?”

窗外,一只迷途的“错时鸢”挣脱了风的束缚,一头撞在冰冷的宫墙上,悄无声息地坠入墙角的积雪之中。

它没有燃烧,也没有破碎,就像一封永远无法寄达的信。

寝室中,林昭然在连日的操劳后,终于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她靠在软枕上,感觉那股盘踞在肺腑间许久的燥咳之意,竟奇迹般地消退了许多。

身体的疲惫换来了精神上的某种胜利,让她得以安睡。

然而,安睡并不意味着平静。

这些日子,每当她沉入梦境,那片熟悉的、挥之不去的迷雾便会准时降临。

只是雾气似乎比以往淡了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淡的墨香,似曾相识,又难以捕捉。

在迷雾深处,那个青衫女子的身影,也变得愈发清晰。

她能看见她执笔的姿势,指尖微颤,笔锋如游龙走蛇;看见她手腕上那串素雅的菩提子,每一粒都泛着温润的微光;甚至能隐约看见她低垂的、专注的侧脸,睫毛在烛火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像某种古老的符文。

她是谁?她为何总在我的梦里?

林昭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仿佛有根无形的丝线,正从梦境深处缓缓拉向现实。

她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随着这场风波的尘埃落定,随着自己身体的些微好转,某种更深层、更本质的谜底,即将揭晓。

她不知道那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