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25章 石头自己走

破帷 第225章 石头自己走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那答案,或说那个问题,并未让她等太久。

先是水声变了。

不再是单调的流淌,而多了一种极轻的、规律的碰撞声,像是有人在上游将无数陶器投入江中,由它们自行寻找航道。

那声音“叩、叩”地,不疾不徐,仿佛是江水生出了骨骼,在自我叩问。

林昭然的视线艰难地聚焦。

月色下,江面浮光点点,那不是星辰的倒影,而是一只只顺流而下的灰陶罐——粗粝如石,泛着冷硬的微光,仿佛不是烧制而成,而是从大地深处自行爬出的遗骨。

它们彼此轻撞,发出沉闷的“叩”响,像远古祭礼中石磬低鸣;夜风掠过罐口,又带起一丝空洞呜咽,如同亡魂在水底试语。

指尖若触其壁,应是冰凉而磨砂的质感,带着江雾沁入肌理的湿意。

数百,乃至上千。

它们中的一些,罐壁上那个熟悉的“问”字在月明下轮廓分明;另一些则在水流颠簸中现出裂痕,字迹残缺,像一声哽在喉头的叹息。

草庐外传来弟子们压抑的惊呼,有人已备好长篙与渔网,焦急地望向柳明漪,等待指令。

“先生,是哪里的弟子?为何如此……竟将‘问器’付诸流水?”

他们以为这是某种新的密令,或是某处据点被官府捣毁后的无奈之举,是需要下游的他们去打捞、去承继的信号。

林昭然的胸口却陡然一松,像是压了半生的巨石终于滚落。

她能感觉到自己体内那簇心火,正随着江上那些漂流的陶罐,一寸寸散入天地——那火曾灼烧肺腑,如今却化作温热的余烬,随呼吸缓缓逸出唇齿之间,混入晚风。

她摆了摆手,动作微弱得几乎看不见,但声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平静:“不许捞。”

众弟子愕然。

她又补了一句,气息已如游丝:“也不许……问来处。”

柳明漪最先领会,她按住身边骚动的年轻弟子,对着那片沉默漂流的器物,深深躬身。

那些陶罐不是求救的信号,也不是传递的火炬。

它们是石头,是自己长出了脚,开始走路的石头。

它们不再需要护送者,也不再需要继承人。

三日后,消息从下游沿江传来,印证了林昭然的预感。

第一份急报来自七十里外的渔村。

说江上漂来数百陶罐,那一夜江水平缓,别处的河滩空荡荡的,唯独村东头那片荒芜的浅滩上,密密麻麻挤满了陶罐,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手推上去的。

后来有人发现,那段河道有个暗涡,只在春汛初至时才把东西卷上来——偏偏那晚正是涨潮。

村民们从未见过这等奇景,初时不敢触碰,只当是江神赐物。

陶罐静卧泥沙,映着晨光泛出幽微的灰白,摸上去粗糙温润,似有无数人掌心摩挲过的痕迹。

直到一个玩耍的孩童不慎将一只陶罐碰裂,清脆的碎响惊飞了树梢的鸟雀,孩子伸手探入,发现里面并无金银,只有一层防潮的干草,散发出淡淡的陈年土腥与植物枯香。

孩子们便壮着胆子,将罐子一一捞起。

罐子无主,却带着无数人摩挲过的温润。

裂了的,村里的老陶匠便取出自家最好的陶粉,混着江泥,细细补上,指尖沾满湿润的泥浆,在修补时还能听见细微的“沙沙”声;光暗了的,孩子们便从山里寻来会发光的萤石,小心地嵌入罐底,夜里捧在手中,能照见彼此眼中的光亮。

入夜,这数百只陶罐被村民们自发地摆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光芒汇聚,竟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村里没钱点灯的孩子们,第一次能在夜里围坐读书,纸页翻动声窸窣如雨,诵读声清亮回荡。

县令闻讯,勃然大怒,认定此为“南荒逆物”,亲率衙役前来收缴。

可他面对的,是整个村庄沉默的包围。

一位抱着孙子的老者,指着那些光芒,平静地问:“大人,此罐无主,来处不明,却已照过我们村里上百个娃儿的脸。它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每一个被它照亮的人——您说,这天底下,谁有资格夺走大家伙儿的光?”

衙役的刀在光下泛着冷意,刀刃映着陶罐荧光微微颤动,却无论如何也挥不下去。

县令在数百道质朴而坚定的目光中,最终选择了退却。

柳明漪读完这份信报,眼圈泛红。

她轻轻折好纸页,仿佛怕惊扰了那一夜槐树下的光芒。

可思绪尚未平复,另一封快马加急的密函已送至窗前——是程知微自京畿而来。

他奉新帝之命巡查各州学宫改制事宜,途经三年前被沈砚之下令废弃的旧科场。

那里早已墙倾垣颓,一片荒芜。

瓦砾间杂草丛生,踩上去发出干枯断裂的“咔嚓”声,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腐叶的气息。

可他却在缝隙间,发现了一种奇异的野草。

那草叶脉虬结,十中有三四,扭曲却清晰地呈现出一个“问”字的形状。

他蹲下身细看,叶片边缘微卷,触感粗糙,鼻尖凑近,还能嗅到一丝类似墨汁与泥土混合的苦涩气味。

附近玩耍的孩童采下草叶,小心地夹在残破的书页里,得意地称之为“活字草”。

程知微心头剧震,他想起林昭然初创《梦问篇》时,曾指着南荒的草木说:“人心能问,草木亦能问。我在南荒见过一种藤蔓,缠绕古碑百年后,竟依稀显出碑文纹路。人心执念太深,天地也会留下痕迹。”

他当即有了决断,命随行的心腹,将他带来的、混有南荒灰土的行囊,分头潜往各州府早已废弃的讲学旧址,将灰土悄悄洒入废墟的泥土里。

月余之后,怪事发生了。

从北地到江南,十余州府同时上报,说学宫废墟之上,长出了同样的“问”字怪草。

地方官视为不祥,下令放火焚烧。

火焰腾起时噼啪作响,浓烟滚滚,焦糊味弥漫数里。

可那火愈是烈,草灰飞扬得愈是广阔。

几场春雨过后,草不仅在原地复生,更蔓延至周边的田埂、路边,甚至官衙的墙角。

新生的草叶在夜里竟会发出比从前更盛的荧光,绿芒幽幽,如星点铺地,踏上去软绵湿润,还带着雨水滑落的滴答声。

程知微听闻此事,在递给新帝的奏章结尾,只附上了一句话:“昔日朝廷焚讲义,讲义化灰入土;今日朝廷焚野草,野草随风而生。火愈烈,则问愈生。”

柳明漪的网,也从宫里捞出了新的消息。

三名负责打扫御书房的小内侍,因私藏当年南荒流出的“足音经”残卷——记录女子们如何一步步走出闺阁的文字——被人告发,自缚于内侍省门前请罪。

南荒在京城的弟子们请求柳明漪动用关系营救,她却沉默了。

她没有救,也没有弃。

她命最好的绣娘,用最细的银线,赶制了三方雪白的“无文帕”。

帕上没有任何字画,只在夹层里,密密织入了最后一批“静纱”的碎丝——那是一种曾在南荒女塾中传递思想的特制薄绢,触之微颤,若贴耳细听,似有极轻的共振嗡鸣,如同记忆在纤维中低语。

随后,她将手帕托付给一个常年向宫中运送香料的商队,不着痕迹地送到了那三名小内侍手中。

数日后,宫中传出新的风闻。

说那三名小内侍虽被罚,却并未处死。

只是每晚回到住处,便会用那方洁白的手帕覆住口鼻,彻夜端坐。

布料贴肤微凉,吸进的气息中似有极淡的檀香与旧纸味。

无人听见他们发出任何声音,但每一个见过他们的人都说,他们的眼神,一天比一天明亮。

一位掌事的老太监无意间撞见此景,长叹一声,对身边人说:“从前,咱们怕他们肚里有话,要说出来;如今,我倒怕他们心里有话,却不肯说了。”

柳明漪摩挲着一方同样质地的手帕,感受着织物纤维中那股熟悉的、微弱的共振,低声自语:“不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藏匿声音,是声音它自己,学会了如何藏匿我们。”

最让林昭然心神震动的,是关于裴怀礼的消息。

这位沈砚之最后的守护者,归隐山林后,竟也处处与“问”的碎片不期而遇。

他看到猎户将南荒灰陶的碎片磨光,镶嵌在刀柄上,说这东西在夜里会亮,是见过光的,能辟邪——握在手中微温,摩擦时发出细碎的“沙沙”声;他看到乡野村医将陶片碾成粉末,混入草药,取名“明心散”,专治那些“心里堵得慌,却不知为何”的病人,药香混着陶尘,入口微涩,却令人胸中豁然。

裴怀礼初时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对先生、对“问”最不堪的亵渎。

直到一晚,他梦见沈砚之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袍,手执一卷残书,站在一片荒芜里,回头问他:“怀礼,你说,礼到底在何处?”

他惊醒过来,冷汗浸透衣衫,窗外虫鸣骤歇,唯有心跳如鼓。

黑暗中,他顿悟。

他取出自己誊写、批注了一生的《问录》手稿,那是他与沈砚之毕生对“问”的诘难与思考。

羊皮纸泛黄,墨迹深浅不一,翻动时发出枯叶般的“簌簌”声。

他点燃烛火,将手稿一页页烧成灰,火焰跳跃,映着他脸上纵横的泪痕。

灰烬温热,混入他从路边捡来的陶粉之中,亲手搓成一粒粒黑色的药丸,名曰“问心丸”。

指尖沾满灰泥,搓揉时还能闻到焦纸与泥土交融的气息。

他将药丸分赠给过往的游方郎中,告诉他们:“此药不治身病,只治那些得了病,却不敢问病根的人。”

药丸随郎中行遍千里,竟真的“治”好了一个人。

一月后,邻县县令突然开仓放粮,而后自缚于府衙门前,墙上贴着他亲笔书写的罪状。

罪状的末尾写着:“我非一日为贪官,只是今日,才敢承认我是。此丸不入口,入心。”

当所有故事都讲完,最后的讯息也抵达了。

是孙奉,他奉诏巡查南荒,最终独自一人来到了江畔的旧址。

草庐依旧,陶窑却早已冷寂。

窑口黑黢,触手冰凉,残留着多年未燃的死灰气息。

只有一个盲眼的少年,守着最后的余温,在窑边用泥土捏着什么。

他的手指灵巧地在泥团上游走,发出轻微的“噗噗”声,指尖沾着湿泥,脸上带着专注的宁静。

孙奉走近,少年递给他一只新制的陶罐,罐壁上那个“问”字,刻痕很浅,浅得像一道呼吸的痕迹。

孙奉接过陶罐,入手温热,他忍不住问:“这字,是谁教你刻的?”

少年摇了摇头,脸上是一片茫然的天真:“没有人教。我只是在这里,摸过成千上万个旧的罐子。摸得多了,手就自己记住了。”

孙奉心中巨浪翻涌,捧着陶罐,转身欲走。

就在这时,那盲童忽然伸出小手,轻轻拉住了他的衣袖。

指尖掠过布料,捻了捻沾上的微尘,忽而说道:

“这灰……和我每天筛陶土时见到的差不多。只是多了些香火气,像是谁家祠堂里供久了的东西。”

孙奉浑身一震。

他颤抖着,缓缓探手入袖,取出那个藏了多年的锦囊。

布已泛黄,线脚松动,里面是一捧曾属于沈砚之的骨灰。

盲童并未睁眼,只是将一双沾满泥泞的小手,轻轻覆在锦囊之上,声音平静如述天道:

“灰,和土一样。它们,都只是地的一部分。”

——这一句落下,仿佛天地俱寂。

孙奉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熄灭的陶窑前,打开锦囊,任那捧灰随风散落,融入窑底积尘。

不是埋葬,是归还;不是终结,是轮回。

那火,已不必再燃。

柳明漪讲完最后一个字,草庐内静得只剩下林昭然愈发微弱的呼吸声。

她闭上眼,仿佛看见那捧灰落入窑底尘土的模样——没有悲鸣,没有哀歌,只有无声的回归。

多少年了,人们为“问”流血,为“问”赴死,为“问”守墓……可今日,终于有人敢把它还给大地。

她嘴角微扬,像释重负,又像初醒。

她听完了这一切,肺腑间那阵撕裂般的疼痛似乎也远去了。

她感觉自己变得很轻、很轻,像一片即将离枝的叶,又像一缕将要散去的烟。

所有的风暴,都已在她身后平息;所有的种子,都已在远处破土。

她此生的路,确确实实地,走到了尽头。

林昭然的目光,穿过窗棂,望向远处江水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那里一片空蒙,无边无际。

她忽然很想去看看。

“明漪,”她的声音轻得像耳语,却无比清晰,“扶我……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