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18章 草知道该往哪儿长

破帷 第218章 草知道该往哪儿长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沿着江滩走了半宿。

脚下的麻鞋早已湿透,每一步都像踩在旧年的梦里。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只知道必须走到有人记得“问”字的地方。

晨雾未散时,她的麻鞋尖触到了一片湿润的泥地,泥土微陷,带着夜露的凉意从鞋底渗上来。

那片嫩芽就长在茅屋前,蜷曲的草叶上凝着露珠,在薄光中泛出银白的微芒,像谁用沾了露水的笔在地上写了个“问”字。

风极轻,草尖颤动,露珠顺着叶脉滑落,“嗒”一声滴进泥坑,洇开一圈细纹,倒像是字的笔画在呼吸——那声音清得几乎听不见,却在她耳中放大成春塾墙根下炭笔划过土纸的沙沙声。

她蹲下身,指尖刚要碰草尖,又顿住——三年前在春塾教孩子们画启蒙阵时,她也是这样,怕指尖的温度惊着那些歪歪扭扭的炭痕。

那时孩子们的手背粗糙,指甲缝里嵌着黑灰,一写字就蹭得袖口发乌。

草叶却自己颤了颤,露珠滚落,正落在她手背上。

凉意如丝,顺着腕骨爬进心口,激起一阵久违的战栗。

她这才发现草根处缠着片指甲盖大的陶片,边缘磨得圆滑,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沾着暗红的酒渍,还微微反光。

是“忘问醪”的瓮碎了?

她记得离开村子那天,老厨子拍着酒缸说“这瓮要是散了,就当给问字铺路”。

三年来她以为只是戏言,却不曾想,竟真有人把碎陶裹进草种袋,托北上的船夫顺江捎来——如今它静静卧在草根下,像一句迟到的回答。

“先生——”

童声像银铃撞碎晨雾,清亮得让人心头一颤。

林昭然猛地抬头,见七八岁的孩童们举着草茎从江湾转出来,草茎尖挑着沾露的野花,花瓣上水珠滚动,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虹彩,排成歪歪扭扭的一列。

领头的小女娃捧着个泥人,泥人脸上还沾着未干的泥点,可那细眉细眼,分明是照着她的模样捏的——鼻梁略高,嘴角微抿,连左颊那道旧疤都依稀可辨。

“何为不敢问?因怕问后无路。”孩子们齐声念诵,声音清亮得像新出的竹笛,尾音在江面上荡开,惊起几只水鸟扑棱棱飞起。

林昭然喉头发紧,想起春塾墙根下那些被夜露洇软的炭字,想起自己走的那天,有个小娃追着桑林跑,把写着“先生要去哪里”的桑叶塞进她手心,叶片还带着树汁的黏腻。

此刻泥人被小女娃举得高高的,泥人的袖角还沾着草汁,绿痕斑驳,像她当年在破庙写《男女辨》时,被雨水打湿的青衫。

她后退半步,隐进茅檐下的阴影里,指尖不自觉抚过袖口——那里早已没有布料的粗粝,只剩风穿过的空荡。

小女娃往前探了探,泥人的脸擦过草叶,草叶上的水珠落下来,在泥人额间点了个亮斑,像一滴未落的眼泪。

林昭然摸了摸怀里的布囊——里面还剩最后一份《骨问录》残页,是她在南荒破庙熬夜抄的,纸边被油灯烤得微卷,指尖拂过时发出细微的沙响,像风吹过枯叶。

“阿姐看!”有个小男娃突然指着茅屋后的山坡,“那石头底下能种字吗?”

林昭然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

山岩下有块平整的青石板,石边的土松松的,像是被野鼠扒过,还留着几道浅爪痕。

她摸出布囊里的残页,又捡了块鹅卵大的石头。

残页埋进土时,纸角擦过她的掌心,粗糙得像春塾孩子们的手背——那些总在墙根写字的手背,指甲缝里永远嵌着炭灰。

“土会记得。”她低声说,把石头压在土堆上。

风掀起她的裙角,露出脚边刚冒头的“问”字草,草叶轻扫过她的脚踝,微痒,像谁在偷偷拽她的衣角。

她起身掸去衣摆尘土,望向江面。

晨雾渐薄,几缕炊烟自对岸升起。

她知道不能再留——若要在落日前赶到驿站,此刻就得动身。

日头升到竿头时,林昭然在江边遇到个戴斗笠的商贩。

商贩的褡裢里散出股熟悉的墨香,她凑近些,见褡裢内层缝着个布包,布包上绣着“问”字,针脚歪歪扭扭,倒像是村妇们连夜赶工的。

“这是南荒来的草籽。”商贩见她打量,掀开斗笠笑,“客官没听说?现在南来北往的马帮,都在马鞍上挂草编的‘问’字。说是马蹄带草籽,落地就长‘问’草——官府要拔,百姓倒护着,说这草比人还金贵。”

林昭然摸出枚铜钱买水,商贩却推回来:“不用钱。您要是往京西去,替我捎句话——程小先生在驿站等信呢。”

她顿住。

程知微?

那个总在算筹袋上磨出毛边的小吏,那个说“问若有骨,自会立”的年轻人。

她想起前月收到的半片《礼典》拓本,拓本背面用极小的字写着:“京西驿站,草编问字覆马鞍。”

江水在脚边打了个旋,卷走片柳叶。

林昭然望着柳叶漂远,忽然听见江风里裹着细碎的声响,像是有人在织机上穿线,梭子来回,吱呀轻响。

她顺着声音寻到江边的竹棚,竹棚里立着台老织机,织机前坐着个盲眼老妇,手指正摩挲着岩壁上的盐晶——那些盐晶并非天生而成,是几十年前被贬至此的女织工,用指血拌海卤,夜夜描摹,死后族人继续续写。

每涨一次潮,她们就重新蘸水勾一遍笔画,年复一年,盐层叠压,字迹竟比石刻还深。

如今那四个大字清晰可见:“谁定咸淡?”,潮水印过,盐粒反光,字迹反而更亮。

“柳娘子的‘潮音纱’要来了。”老妇突然开口,指尖停在“淡”字的最后一点上,“我织了半辈子‘回声纱’,总盼着有人应。现在才明白,最响的问,是没人听过也在长的。”

林昭然没说话。

她见过柳明漪的“回声纱”,纱上织着被礼教压碎的“不敢问”,每根丝线都缠着半枚蚕茧。

可此刻岩壁上的盐字,比任何纱都更烫——盐是日晒风吹熬出来的,咸是苦役们的汗浸出来的,这“谁定咸淡?”,是用命在问。

日头偏西时,林昭然在山坳里歇脚。

她解下布囊当枕头,刚要合眼,忽闻山风里有焦糊味,混着一丝墨香,钻入鼻腔,像旧书阁失火时的气息。

抬眼望,南边的山梁上腾起股青烟,火舌卷着纸灰往天上蹿,灰烬打着旋,像一群黑蝶。

她认得那烟——是烧《礼典》的味道,墨香混着纸灰的苦,和当年太学藏书阁走水时一模一样。

可这次的火不一样。

她站起身,眯眼望去,火塘边有件褪色的官袍,玉带扣在火边闪着暗黄的光。

那是沈砚之的玉带,先帝亲赐的“山河同寿”纹,她在朝堂上见过无数次,每次都像块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冰。

此刻玉带扣上沾着草屑,火舌舔过官袍的金线,竟蜷成个“问”字的形状。

“我不是在烧书……是在还火。”

风卷着火苗的噼啪声,送来句低哑的话。

林昭然望着那火,想起沈砚之在《追缉令》上画斜线的夜,想起他解玉带时指节的颤抖。

原来最硬的冰,也会被草籽扎出缝来——南荒古道的石缝里,“问”字草不就是这样,把千年的岩板都顶裂了么?

暮色漫上山头时,林昭然又上了路。

江面上飘来纤夫的号子声,“嘿哟——嘿哟——”的调子里,像是裹着点新东西。

她站在江滩上望,见远处的漕运码头泊着艘大船,纤绳绷得像根弦,几十个纤夫弓着背,脖子上的青筋暴起,汗水顺着脊梁流进衣领。

号子声又起。

这次她听清楚了——在“嘿哟”的间隙里,有若有若无的尾音,像是“问”字的余韵,被江风揉碎了,又拼起来。

林昭然摸了摸发间的桑叶,叶脉已经干了,却还保持着原样。

她沿着江滩往码头走,麻鞋踩过“问”字草的叶尖,草叶在脚下轻响,像是在应和那若隐若现的号子。

前面,漕运码头的灯笼次第亮起,把江水染成一片暖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