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31章 三日辩礼

破帷 第31章 三日辩礼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是被郑十七半扶半架着进的国子监。

晨露未曦,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潮意,她却觉得每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炭上——昨夜咳血后本就虚浮的身子,此刻连吸一口气都扯得肺叶生疼,喉间仿佛嵌着碎玻璃,每一次呼吸都割出细密血痕。

指尖触到袖口时,布料粗糙的纹理像砂纸磨过裂开的皮肤,而风穿过单薄的青衫,带着初秋的凉意,刺进骨缝。

可当辩礼坛那座三丈高的朱漆木台撞入眼帘时,她忽然挺直了脊背。

坛下的人潮比想象中更汹涌。

卖炊饼的老妇攥着皱巴巴的问纸,髻上还沾着面粉,袖口露出的手背皴裂如老树皮;穿粗布短打的脚夫把问纸垫在肩头,汗渍洇开了“女子识字是否**”几个字,墨迹在阳光下泛出微腥的湿气;最前排的青衫士子举着抄得工工整整的七问,发梢还滴着赶路时溅的雨水,水珠顺着纸角滑落,在青石上洇出一小片深痕。

林昭然望着那些仰起的脸,忽然想起昨夜阿砾转述的话:“西市卖花担子的阿姐说,她女儿把七问抄在帕子上,说要带进绣楼里念给少奶奶们听。”那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带着市井的烟火气,混着艾草与炊饼的焦香。

“肃静!”谢云谏的声音像块冷铁砸下来,惊起檐角一只寒鸦,扑棱声划破寂静。

他站在坛上,玄色官服的纹路在晨光里泛着青灰,袖口金线绣的云雷纹在风中微微颤动,像蛰伏的蛇。

“今日本司主坛,七问七答。若守礼一方能驳其一,林生当焚《问礼残稿》谢罪;若七问皆立——”他喉结动了动,“复陆门七子之名。”话音落下,风卷起坛前的艾草灰,打着旋儿飘向半空,又簌簌落下,像一场无声的雪。

裴仲禹就站在谢云谏右侧。

林昭然抬眼时正撞进他的目光,像被淬了冰的刀尖挑了一下,寒意顺着脊椎窜上后脑。

那人眉骨高得能割云,此刻嘴角却挂着冷笑:“寒门无学,必败无疑。”声音不大,却像淬了毒的针,刺进耳膜。

可当他的目光扫过坛下时,冷笑忽然凝在脸上——前排有个扎着总角的孩童,正踮着脚把问纸举过头顶,脆生生背:“首问,若圣人见贫儿不得读书,当悲乎?怒乎?责乎?”童音清亮如铜铃,惊得檐下麻雀扑翅四散。

旁边的妇人笑着摸他的头:“对,就是这个。”那笑声像一滴温水,滴进这凝滞的寒潭。

“第一问——”谢云谏拍了拍惊堂木,声响如裂帛。

礼学博士王缙甩着广袖上了坛。

他是守旧派里有名的“活书橱”,此刻捻着胡须,声如洪钟:“《论语》有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贫儿资质钝劣,本非载道之器。圣人若见,当责其不自量力!”话音未落,坛边铜鹤香炉的烟突然一滞,仿佛连风都屏住了呼吸。

坛下腾起一片嗡嗡声,像蜂群在耳畔盘旋。

林昭然望着王缙泛红的耳尖,忽然想起昨夜嵇元度说的:“王博士上月收了三个世家弟子当门生,束修是寻常人家三年的嚼用。”那笔银子的重量,此刻仿佛压在每一句“下愚”之上。

“老丈有话说?”谢云谏的惊堂木又响,这才发现前排挤上来个老农。

那人粗布短褐沾着泥星子,手背上裂着血口,举着张皱巴巴的童生捷报,纸角已被汗水浸软:“我家狗蛋昨儿中了童生,县太爷说他文章‘清通简要’。王博士说他是‘下愚’?那县太爷是不是也瞎了眼?”

哄笑炸响,像滚石砸进冰面。

王缙的脸涨成猪肝色,手指捏得朝珠咔嗒响:“乡野村夫懂什么——”

“王博士错了。”

一道清润的声音从坛侧传来,如春泉破冰。

赵元度扶着斑竹拐杖站起,银须在风里轻颤,拐杖点地时发出笃笃轻响,像更漏滴在人心上:“《论语》原句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此‘不移’非‘不可移’,乃‘不化’。化与不化,在教不在器。”他抬眼看向林昭然,目光温如春水,声音却如钟鸣,“当年陆先生在太学讲‘有教无类’,说的正是这个理。”

王缙的广袖抖得像风中的旗,张了张嘴,到底没说出话来。

林昭然攥着袖口的手松了松——赵元度这把太学最稳的秤,到底还是往她这边偏了。

布料从指间滑落时,她触到袖中《残稿》的棱角,纸页边缘已被血渍浸得微硬,像一片枯叶。

第二问“女子识字是否**”,被东市绣坊的绣娘驳了:“我家少奶奶读《女诫》能背,读《诗经》就说要‘女子无才’?合着圣人的话,只挑对你们有利的听?”她声音尖利如针,刺破沉闷的空气,坛边铜铃随风轻响,仿佛也在应和。

第三问“师道是否必出官学”,韩霁红着眼眶冲上坛:“我爹是杀猪的,可陆先生说‘三人行’,我跟着先生学的道理,比官学里教的‘尊卑’金贵百倍!”他嗓音嘶哑,额角青筋暴起,像绷紧的弓弦。

林昭然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掌心的旧痂被撕裂,血珠渗出,混着冷汗,黏腻地贴在袖口。

每驳倒一问,她就觉得有团火在肺里烧得更旺,灼得五脏六腑都在颤抖。

第四问过半时,她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破风箱似的声响,郑十七在旁边急得直搓手,掌心摩擦声像砂纸刮过耳膜,她却扯了扯他的袖子——再忍忍,还差两问。

“第六问——”谢云谏的声音都有些发飘,“若天子禁民求知,是护礼,还是惧民?”

裴仲禹突然动了。

他甩着玉带拾级而上,玄色官靴碾过坛前的青砖,每一步都像敲在人心上,沉闷如鼓。

林昭然望着他紧绷的下颌线,忽然想起昨夜在米行看到的密报:“裴相上月私调了三百府兵驻在城西。”那消息像冰针,扎进她的记忆。

可他刚踏上第三级台阶,廊下忽然飘来童声。

“紫宸有批,不是恩,是还债;

**有锁,锁不住,人心火……”

阿阮的声音清冽如泉,带着盲女特有的空灵,像月光淌过石阶。

她扶着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站在廊下,身后跟着二十来个街童,每人手里都举着根点燃的艾草——烟是绿的,在晨光里散成一片雾,带着苦香,钻入鼻腔,像某种古老的咒语。

裴仲禹的脚步顿住了。

林昭然看见他喉结剧烈滚动,手指死死抠住腰间的玉牌,那是先皇赐的“辅国”佩,此刻在他掌心压出一道青白的痕,像被烙铁烫过。

“当年陆先生被逐,是您亲拟的诏书。”阿阮的歌声突然拔高,像利刃划破绸缎,“您说‘私学乱礼’,可陆先生教的孩子里,有给您递过药的小书童,有给您夫人绣过并蒂莲的绣娘。您禁的不是礼,是——”

“住口!”裴仲禹猛地挥手,玉牌“当啷”坠地,清脆如碎玉。

他踉跄后退两步,撞在坛边的朱漆柱上,官帽歪斜,露出鬓角一缕白发,像雪落在黑绸上。

林昭然望着他煞白的脸,忽然想起陆令昭手书里的“丝已入尘”。

原来不是丝线,是种子——埋进街头巷尾,埋进老农学童的嘴里,埋进盲女的歌里。

此刻它们发了芽,顶破了这方被礼制捂得严严实实的天。

“第七问——”

谢云谏的惊堂木第三次抬起时,林昭然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郑十七要扶她,被她轻轻推开。

她望着坛上那卷被风吹得哗哗翻页的七问纸,忽然笑了。

血沫溅在青石板上,像开了朵极小的花,腥气在风中弥散,混着艾草的苦香,像一场献祭。

韩霁不知何时跪在了坛前。

他扯下腰间的汗巾,按在额角,血顺着下巴滴在台阶上,晕开一片红,像朱砂写下的誓词。

后面的士子跟着跪了,妇人跟着跪了,连那卖炊饼的老妇都跪了。

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像片正在生长的森林,在晨光中缓缓舒展枝叶。

林昭然望着那片影子,听见自己沙哑的声音混在风里:“第七问是——”

话没说完,一阵更剧烈的咳嗽涌上来。

她扶住郑十七的手,抬头时,正看见裴仲禹弯腰去捡玉牌。

他的指尖擦过青石板上的血滴,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指尖微微发颤。

风掀起她的衣袖。

袖中那本《残稿》还带着昨夜的血渍,“人心记得”四个字在风里忽隐忽现,墨迹被血浸得晕开,像火焰舔舐纸面。

第七问的问纸被风卷上半空,打着旋儿飘向辩礼坛最高处。

那里,悬着块蒙了灰的木牌——“陆门七子”。

第七问的问纸在风里打了三个旋儿,最终停在“陆门七子”木牌的铜钉上,像一面战旗插上城头。

林昭然望着那抹被晨露洇湿的纸角,喉间腥甜翻涌得更凶了。

她扶着坛边的朱漆柱,指节泛白——昨夜咳血时,郑十七说她的脉象像风中残烛,可此刻残烛偏要烧得更亮些。

“第七问——”她清了清嗓子,声音却比预想中更轻,像片落在雪地上的羽毛,“若今日除名七子,明日可除百家?若今日禁一书,他日可焚万卷?”

坛下突然静得能听见松针坠地的声响,簌簌,像时间在呼吸。

林昭然看见裴仲禹的睫毛颤了颤,玄色官服下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抠着玉牌的纹路——那是方才阿阮的歌声刺进他心里的刺,此刻正随着问题越扎越深。

谢云谏的惊堂木悬在半空,砚台里的墨汁被风掀得泼了半张纸,墨迹蜿蜒着,像道裂开的伤口。

“你们怕的不是他们读书。”林昭然向前挪了半步,绣着松竹的青衫扫过坛边的铜鹤香炉,铜鹤的喙尖滴下一滴香油,啪嗒,落在石阶上,“是怕他们开始问——问谁定的礼?问谁写的经?问谁说了算?”她转身指向裴仲禹,袖中《残稿》的边角擦过掌心的血痂,像刀刃轻抚,“大人,你敢答吗?”

裴仲禹后退两步,后背重重撞在廊柱上。

他鬓角的白发被风撩起,露出耳后一道极淡的旧疤——那是十年前陆令昭被逐时,他亲手摔碎茶盏溅起的瓷片划的。

此刻他望着林昭然染血的袖口,喉结动了动,最终别开脸去,只余玉牌在腰间叮当作响,像未落的棋子。

谢云谏突然重重吸了口气。

林昭然转头时,正见他低头盯着案上的问纸,狼毫笔杆在指缝间转了三转,最终落下时,未删一字。

墨汁渗进宣纸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砸进深潭的石头——这是礼律司百年来头回,未对质疑圣教的言论动删改之笔。

“七问……皆立。”谢云谏的声音发涩,他扯了扯官服前襟,像是要扯掉些什么,“复陆门七子之名,名册重挂学宫。”

话音未落,韩霁已经捧着漆盒冲上坛来。

林昭然望着他额角未干的血痕——那是方才跪阶时撞的,此刻血珠混着汗,顺着下颌滴在石阶上,和昨夜她咳的血渍叠成一片暗紫。

“先生未绝,道亦未孤。”他跪在她脚边,漆盒上的铜锁闪着钝光,“这是陆先生当年被焚的讲学录,我抄了七遍,藏在城西米仓梁上。”

林昭然蹲下身,指尖触到漆盒上深浅不一的刻痕——那是韩霁用指甲抠的,每个凹痕里都填着墨,拼起来是“有教无类”四个字。

指尖划过时,墨屑簌簌落下,像灰烬中的星火。

她忽然想起初见韩霁时,他蹲在国子监后巷啃冷馒头,说“我娘卖了最后半斗米给我买书,可书被官差撕了”。

此刻他眼里的光,比那时亮了十倍,像黎明刺破长夜。

“昭然!昭然!”

第一声喊像颗火星,瞬间点燃全场。

卖炊饼的老妇举着问纸跳起来,脚夫把扁担抛向空中,绣娘的帕子在人浪里飘成云霞。

林昭然望着那些涨红的脸,忽然想起阿阮昨夜唱的:“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原来她种的不是字,是种子——此刻它们终于破土,在晨风中摇着新绿的芽。

“谢……”她刚要作揖,喉间那团火突然炸了。

血沫溅在韩霁的衣领上,像朵开败的红梅,温热的,带着铁锈味。

郑十七扑过来时,她已经栽进他怀里,视线里的人影开始模糊,像水墨晕染。

恍惚间,她看见七问纸页从坛顶飘落,化作七道光丝,缠着朱柱盘旋而上,最后一缕竟穿透飞檐,往紫宸殿方向去了。

“裂衿不是终章,是第一声钟。”阿阮的歌声裹着艾草香飘来,她冰凉的手覆在林昭然额上,像月光落在雪上,“我背你回医馆,阿姐唱你写的《启蒙谣》好不好?”

林昭然想应,却只能发出细碎的呜咽。

她听见轿帘外百姓的脚步声跟着移动,像片追着光的麦浪;听见赵元度的叹息:“当年陆先生若有这等声援……”;还听见裴仲禹离去时官靴碾过青砖的声响,比来时轻了许多,像退潮的浪。

意识消散前最后一幕,是阿阮掀开轿帘的一角。

晨光漏进来,照见她袖中《残稿》的“教不可断”四字,墨迹被血浸得晕开,倒像是团正在燃烧的火。

紫宸殿的檀香比往常更浓些。

沈砚之捏着那封“呈沈相”的信,指节抵着案头的青瓷笔山,指腹能触到釉面冰裂纹的凹凸——像极了此刻他心中的褶皱。

信是赵元度写的,末尾附了半页《问礼残稿》,墨迹未干,还带着国子监松烟墨的苦香。

“孙伯,你门下……”他望着窗外被风卷起的纸页,那页恰是“教不可断”,“又来了一个不肯闭嘴的人。”

殿外的风穿堂而过,烛火忽明忽暗。

沈砚之伸手去扶将倒的烛台,指腹擦过信上“林昭然”三字,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不肯闭嘴的人——在太学辩礼时,他说“礼当应时”,被老首辅骂作“狂生”。

“相爷,国子监来报。”小太监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林生咳血昏厥,已送回医馆。”

沈砚之望着案头那页《残稿》,忽然笑了。

他拾起狼毫,在信尾批了句“着太医院速往诊治”,笔锋却在“治”字上顿了顿,最终添了个墨点,像颗未落下的棋子。

晨光初照时,国子监泮池的水波被风揉碎。

林昭然躺在医馆的竹榻上,睫毛上还沾着未干的汗。

她昏昏沉沉间,仿佛又站在昨夜血染的石阶前,看见“陆门七子”的木牌被擦得锃亮,在晨雾里泛着暖黄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