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08章 连影子都开始走自己的路了

破帷 第208章 连影子都开始走自己的路了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雨丝渐收时,林昭然的蓑衣肩头已凝了层细珠,顺着麻线滚进领窝,凉得她打了个轻颤。

湿气裹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钻入鼻腔,远处山雾如灰白绸缎缓缓滑落坡地,竹叶尖滴下的水珠“嗒”一声砸在石面,惊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

溪滩上的动静却未因雨停而止——阿福把白石子往青桐叶上一按,溅起几点泥星,倒将“税重何解?”四个字衬得更分明。

指尖沾着泥浆划过叶脉时,那字迹微微发涩,像刻进年轮里的旧伤。

扎着双髻的小桃踮脚爬上用三块溪石垒成的“公堂”,竹簪上的野花垂下来,扫过她攥在手里的枯芦苇——那是她硬说像惊堂木的。

芦苇杆粗糙裂开,刮得掌心发痒,敲下时震出一串清响,在空旷溪谷里回荡如鼓。

蹲在“堂下”的阿福吸了吸鼻子,发梢还滴着水:“小桃大老爷,我家阿爹说今年夏税要收三成粮。”

“三成?”小桃的芦苇在石案上一敲,叶面上的水珠蹦起来,有一滴飞溅到她眉心,凉得她眨了眨眼,“那你阿爹交完粮,能吃得上糠饼么?”

“吃不上。”阿福的脚趾在泥里抠出个小坑,湿泥从趾缝间挤出,带着腐叶微腥,“阿娘说要去后山挖蕨根,可去年这时候,张婶家的娃就是吃了毒蕨根……”

“肃静!”小桃的芦苇杆晃得更快,忽然顿住,歪着脑袋想了想,“那收税的大人们,可曾饿过?”

围观的几个孩子“哄”地笑开,笑声撞在岩壁上又弹回来,像是山谷自己也在发笑。

蹲在溪石后的周嫂却红了眼眶,指节捏得发白,袖口磨出的毛边蹭着膝头粗布,沙沙作响。

她怀里的巧巧挣着要下地,布衫下摆沾了泥也不管,跌跌撞撞跑过去拽小桃的衣角:“大老爷,我阿娘说要集粮!她说要是收税的官儿来,就让他们在村口的破庙睡一夜,吃我们的粗粝饭,听我们问‘你饿过么’!”

林昭然的指尖掐进掌心,指甲陷进皮肉的刺痛让她清醒了一瞬。

巧巧的声音稚嫩却坚定,像一枚石子投入深潭。

林昭然望着她沾泥的小手,忽然觉得那声音正一点点剥开什么——就像春蚕咬破茧衣,窸窣有声。

她心头一震:**“旧壳裂了。”** 程知微曾在信中这样写道。

山风卷着湿松针的气息掠过她鼻尖,她望着周嫂们自发搬来的陶瓮——那是各家凑的糙米,在暮色里泛着暖黄的光,米粒间的缝隙透出温润的呼吸感,仿佛整座村落正轻轻吐纳。

竹哨声穿透山雾时,林昭然正用桑皮纸记下周嫂报来的“问粮仓”规矩。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墨迹未干,已被夜露洇出毛边。

她抬头,见程知微的信鸽扑棱着落在竹篱笆上,翅膀还在滴水,腿上的竹筒裹着油布。

她取下竹筒,旋开盖子——一股混合着尘土与驿站马厩气息的风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马粪味和皮革晒透后的焦香。

随即是一缕熟悉的墨香浮出,如旧友低语。

展开纸卷,字迹已被汗水晕开些许,仿佛急着要从纸上跳出来。

“今晨过武州,见诏书传至。”——那墨痕边缘微微晕染,像一颗急于倾诉的心在颤抖,“那刺史没像从前那样敲锣打鼓宣旨,倒搬了条长凳坐村口,喊来十个乡老:‘这令说要修河防,你们说,是该征青壮,还是该拨官银?’”

林昭然的拇指摩挲过“拨官银”三个字,纸面粗糙的纤维擦过指腹,像触到了南荒冬日冻裂的土地。

她想起去年冬天她在《南荒童问录》里写的“官银何用?”——当时不过是孩童的胡问,如今竟成了边州官民的议题。

纸页背面还画着个歪扭的老吏,正挠着灰白的胡须笑:“小程大人,不是我要改规矩,是皇上新下的《求问诏》里写着‘令出须明,民可参议’,这白纸黑字,总不能当没看见吧?”

“先生!”

柳明漪的绣娘来得比往常急,竹篮里的靛蓝布帛还带着江南的潮气,掀开盖布时,冷冽的草木染料味扑鼻而来。

林昭然刚掀开盖布,便被刺得眯起眼——那匹“答纹布”上,银丝绣的“税当轻,法当公,官当省”在暮色里亮得扎眼,连竹篮的篾纹都在布上投下影子,倒像那些字正从布帛里往外挣。

指尖轻抚过丝线,寒凉如秋水,却又隐隐透出织机昼夜不息的余温。

“苏州织造要禁这布,被百姓堵在府门口。”绣娘的声音发颤,指尖还沾着未洗净的绣线,泛着靛青的湿痕,“有个老秀才举着诏书喊:‘皇上许民问,难道不许民答?’织造大人的官靴都被踩掉了一只。”她顿了顿,从篮底摸出片焦黑的丝帛,“还有更奇的——昨日夜里,弹劾柳娘子的御史家着火了。救火的人从残垣里扒出半幅熏黑的纱帘,上面隐约看得出‘答’字的一捺一钩,像是有人用炭条特意描过。坊间传言,是哪家绣坊连夜派人潜入,趁乱补了一笔。”

林昭然捏着那片残帛,焦味里竟还裹着几缕沉水香——定是御史惯用的熏香,幽微而执拗,如同权力深处不肯熄灭的执念。

她忽然想起柳明漪初遇时,绣针藏在袖中抖得直响,如今倒用绣线在天下人心里扎出了火种。

“去回柳娘子,”她将残帛轻轻放回篮里,“停织一月。”绣娘惊得抬头,她却笑了,“让他们的火,烧出自己的路。”

绣娘走远后,山风卷走了最后一丝靛蓝布帛的潮气。

林昭然独自立在院中,仰头看天——云层裂开一道缝,露出清冷的星子。

她知道,有些火一旦点燃,就不会只照一方庭院。

就在这时,后山传来三短一长的鸟鸣——是孙奉的暗号。

夜漏七刻时,孙奉的暗号声从后山传来。

林昭然摸黑爬上崖顶,见那小黄门正蹲在老松树下,腰间的铜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那是能直入内廷的腰牌。

松针覆地,踩上去软而无声,唯有夜露顺着树皮滑落,滴在肩头,冰得她一颤。

“首辅今夜没去值房。”孙奉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怕惊飞了松枝上的夜鸟,“奴才躲在御帷后,他捧着张纸坐了半夜。那纸……是民问。”

林昭然的呼吸一滞。

她知道“民问”是什么——是各地百姓写在布帛、树皮甚至瓦片上的问题,从前都被沈砚之的人截在宫外,如今竟能递到首辅手里。

“他念了句‘相公日食何等膳?可知民有三日未炊?’”孙奉的喉结动了动,“奴才看他要烧,手直抖,火折子掉在地上三次。最后……”他顿了顿,“他把纸压在枕头底下,小声说‘我答不出,非因不知,而是……不敢认这身份了’。”

林昭然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痛感从指尖蔓延至心口,像有无数根细针在挑开旧痂。

她想起与沈砚之第一次对峙时,他站在金銮殿上,袖中《礼典》翻得“哗哗”响,说“礼崩则国乱”;如今这说礼的人,竟连自己的身份都不敢认了。

“今日早朝,”孙奉接着道,“皇上问新政,他没说世家阻挠,倒请开‘自省日’——让百官夜里读民问,早上奏自己的过失。”

林昭然望着山脚下渐次熄灭的灯火,忽然听见松涛里裹着细碎的人声——是周嫂们在“问粮仓”前商量着怎么布置草席,是阿福们在争论“县太爷”该坐左边还是右边。

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像春溪破冰时的脆响,清凌凌地漫过山梁。

沈砚之退朝时,日头正爬到相府影壁顶。

他望着自己的影子在青石板上移动,忽然想起幼孙昨日的涂鸦——那孩子用炭笔在影壁上画了个戴高冠的小人,歪歪扭扭写着“问字官”。

此刻日光斜照,影子恰好覆在涂鸦上,竟像那小人披了官袍,正昂首往府外走。

“老爷?”书童捧着素帛站在阶下,“您要的白绢备好了。”

沈砚之接过素帛,指尖触到丝面的瞬间,忽然想起林昭然呈上来的《南荒童问录》——那时他翻了两页便扔在案头,说“童言无忌”。

如今再想,那些歪扭的字迹里,倒真藏着他找了半辈子的“理”。

他命人将素帛悬在正堂中央。

夜里,他翻出压在箱底的《礼典》旧稿,烛火映着扉页,他提笔写下:“礼生于理,理生于问。”墨迹未干时,他又将案头所有“静心符”投进炭盆——那些他从前用来镇压新政奏疏的符纸,此刻烧得噼啪作响,倒像在替他喊出积在心里二十年的话。

南荒的月升得迟。

林昭然站在桑林边,望着山风里飘着的“终问帛”——那是柳明漪送来的最后一批绣品,原本绣满了“问”字,此刻却像被无形的手抹去了纹路,只剩素白的丝帛在夜色里轻颤。

风拂过耳际,带起一丝微痒,仿佛天地也在屏息。

她伸手接住一片被风卷落的丝絮,放在掌心。

丝絮凉丝丝的,却带着日间阳光的余温,像一句未说完的话,仍存着体温。

“现在,连问都不必留下了。”她对着山雾轻声说,“因为他们,已活成了问本身。”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的一声,惊起几宿鸟。

林昭然望着黑黢黢的村落轮廓,听见隐约的响动——像是有人在搬石头,像是有人在铺草席,像是明日的“问席”,正从夜色里悄悄探出头来。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它不再紧贴脚边,而是向前伸出半寸,像在试探一条尚未踏过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