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07章 壳里开始长出新东西了

破帷 第207章 壳里开始长出新东西了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望着溪滩上歪歪扭扭的石子字,眼底泛起潮意。

阿福的圆石子嵌进沙里,“何为对?”三个字像三枚小钉,扎得她心口发颤;小桃的尖石刻着“谁来定?”,石棱划破沙面的痕迹,倒比先生教的簪花小楷更有棱角——那棱角在阳光下投出细长的影,仿佛大地也在咬牙刻字。

“阿福,这‘对’字的横,怎么比昨天学的短?”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拨了拨那颗圆石,沙粒簌簌滚落,带着晨露微凉的触感。

阿福的脚趾在沙里蜷成小团,发辫上沾的草籽簌簌往下掉:“先生说过,字是活的,像山溪——山溪转弯,字也该转弯。”

山风卷着松针掠过林昭然耳际,针叶刮过鬓边,留下一丝清涩的绿意。

她忽然想起初到南荒时,这些孩子还只会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人”字,横平竖直得像刻在碑上;如今倒敢让“对”字的横拐个弯了。

她解下腰间的桑皮纸囊,竹扣“咔嗒”一声弹开,纸页间飘出半片干蕨——那是三个月前阿福第一次写出完整“问”字时,夹在纸里的。

枯叶轻拂过指腹,脆而微痒,带着旧日墨香与山野的干燥气息。

“小桃,去取墨板。”她声音轻得像怕惊飞了溪边的蜻蜓,翅膀振颤的嗡鸣正贴着水面掠过。

小桃的竹篮撞在溪石上,溅起一串水珠,凉意溅上林昭然的小腿,湿漉漉地贴着布裙。

她接过墨板,松烟墨的清苦混着沙粒的腥气钻进鼻尖,指尖蹭到墨块边缘,粗糙的颗粒感让她想起昨夜雨后泥土的质地。

阿福趴在她膝头看拓印,发顶的小揪揪扫过她手背,痒得她嘴角直往上翘:“先生,这字拓下来,能寄给程叔叔看吗?他说要把南荒的字刻进吏部的石板里。”

“自然要寄。”林昭然用竹片压平纸角,墨迹在桑皮纸上晕开,像春芽渗出枝头,“程叔叔见了,说不定要把‘何为对?’刻在大理寺的照壁上。”

三日后卯时,林昭然正往《童子问章》里夹干桂花——这是王婶今早送来的,说能防虫蛀,花瓣金黄,捻碎时溢出甜暖的香气——竹门忽然被拍得“咚咚”响。

她放下笔,起身拉开竹闩。

开门的是村东头的周嫂,怀里抱着五岁的小女儿巧巧,布裙下摆沾着草屑,鬓边的野花蔫得打卷,花瓣垂落时蹭过门槛,留下一抹将枯的紫红。

“林先生……”周嫂的手指绞着裙角,指节泛白,“巧巧昨夜翻来覆去睡不着,非问我‘为啥女子不能考秀才’。我……我答不上来。”

巧巧从母亲怀里探出头,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的野莓,呼吸带着奶香与薄荷糖的气息:“先生,我能考秀才吗?我会背《千字文》,阿福说秀才要会背书。”

林昭然蹲下身,与巧巧平视。

小姑娘的布衫前襟沾着饭粒,是新换的,浆洗得发硬——周嫂定是天没亮就起来给女儿收拾。

她摸出怀里的素纸,笔尖在纸角点了点:“巧巧,先教你写自己的名字好不好?‘周’字像片小房子,‘巧’字有个‘工’,像你娘绣花的针。”

巧巧的手指覆在她手背,暖乎乎的,指甲边缘有些毛刺,却坚定地跟着她一笔一划移动:“写了名字就能考秀才吗?”

“写了名字,就能问更多的问题。”林昭然将纸递过去,见周嫂的指尖在纸边轻轻摩挲,指腹的茧子蹭得纸页沙沙响,“等你能问‘为何不能’,就离‘能’不远了。”

午后蝉鸣渐起,树影斜铺在院中,热浪裹着青草蒸腾的气息扑面而来。

程知微的信鸽扑棱着落在窗台上,羽翼抖落几根细羽,飘在案头。

林昭然解下鸽腿上的竹筒,竹节里的纸卷还带着体温——定是他刚写完就塞进去的。

“大理寺今日审了桩怪事。”程知微的字迹如刀刻,“百姓因‘默立不语’被拘,主审官翻遍律条找不着由头。偏有个老书吏翻出本《仁政旧典》,说‘心诚即安’。那典我见过,百年前就束之高阁了。主审官想了半日,竟放了人。”

信末画着个简笔的书吏,正坐在檐下抚律书,旁边注着:“他说‘我不是改律,是想起还有这一条’。昭然,旧壳裂了,新芽是从老根里长出来的。”

她忽然记起去年冬夜,她曾托程知微转呈一份《南荒童问录》,其中就有孩子写的:“秀才考谁定?百姓能不能说话?”当时只当是一笑,如今看来,那薄薄几页纸,或许已在某处掀起了风浪。

黄昏时柳明漪的绣娘到了,竹篮里装着匹靛蓝色的绡。

林昭然展开一看,绡上的暗纹在暮色里忽隐忽现,凑近些,能看见极细的银丝绣着“尔俸何来?”四个字,指尖拂过,银丝硌得指腹发疼,像有细针在无声叩问。

“这是‘影问绡’。”绣娘的声音压得低,像怕惊着什么,“柳娘子说裁成官服内衬,低阶吏员穿了,更衣时就能看见胸口的字。前日有个县丞穿了,整夜没睡,第二日就开仓济贫,说‘不是我愿,是衣促我醒’。”

林昭然指尖仍残留银丝的触感,仿佛有人正轻叩心门。

她想起柳明漪初遇时,总把绣针藏在袖中防身,如今倒用绣针在人心上扎眼了。

“告诉柳娘子,”她将绡重新卷好,放入檀木匣,“这针脚,比我写的策论有用。”

外头虫鸣渐歇,檐角悬着的一粒露水终于坠下,在石阶上摔成碎星。

她合上窗,烛火晃了晃,映得墙上影子轻轻颤动——像谁在无声叩问。

待她再抬头,更鼓已敲过九响。

夜漏十刻时,山风裹着松涛撞进窗棂。

林昭然点起答心烛,烛泪在陶盏里堆成小丘,温热的蜡油滴在指尖,微微发烫。

案头新到的京报摊开着,头版赫然写着“《求问诏》拟改”——原句“朕体察民情”,竟变成了“朕待民一问”,末尾还添了“问者不必惧,答者不可欺”。

她翻到中页,裴怀礼的奏疏被红笔圈了又圈:“臣近日批文,改‘依例’为‘宜如何’。”字里行间的墨痕晕开,像要挣破纸背。

这几日,她总觉得有人在门外轻叩,开门却只见山雾茫茫。

此刻烛火忽的一跳,将“宜如何”三个字的影子投在墙上,摇摇晃晃的,倒像无数只手在叩门。

林昭然吹灭烛,黑暗里,她听见山那头传来若有若无的铃声——她记得沈砚之曾说过,那铜铃是他母亲留下的遗物,每逢风雨将至,便会自鸣——如今听来,竟与南荒竹哨同调。

后半夜落了场细雨。

林昭然披着蓑衣去看陶瓮,雨丝打在蕉叶上,“沙沙”的像谁在低语,凉意顺着脖颈滑进衣领。

转过山弯时,她忽听见溪滩传来细碎的响动——是阿福和小桃?

她放轻脚步走近,见月光下,几个孩子正蹲在溪边,用石子垒起矮矮的案几,捡了满把的青桐叶铺在上面。

阿福的小手里攥着块白石子,正往叶上画什么,雨丝落上去,将字迹晕成淡青的雾。

林昭然站在松影里,没敢惊动他们。

她望见那白石勾出一个圆圈,中央一点——像极了她曾在古籍上讲过的“太极生两仪”。

“我们在画‘问席’。”小桃抬头,雨水顺着她的刘海滴落,眼里映着微光,“先生说,将来大家围坐一圈,不分尊卑,轮流发言。”

林昭然怔住。

那是她三个月前随口所说的一个梦,原以为不过是一阵风,却不料已被稚嫩的手,一笔一划,种进了泥土。

雨丝顺着蓑衣垂落,滴在她脚边的水洼里,荡开一圈圈涟漪——那涟漪里,仿佛已经映出了明日的“问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