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74章 没人喊她,她反而无处不在

破帷 第174章 没人喊她,她反而无处不在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程知微把密报攥进掌心时,指节因用力泛出青白。

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滴在油布上,“祥瑞”二字被洇开,像两朵浸了墨的云,在昏黄雨光中缓缓晕散,散发出淡淡的桐油味。

他指尖微微发颤,掌心的纸页已被汗水与雨水浸得微皱,触感黏腻而沉重。

远处那个“问”字,在连绵雨幕中愈发清晰——那是南荒春社祭天前夜,百户老农顶着寒风,一簸箕一簸箕筛炉灰,在晒谷场上拼出的丈余大字。

灰粒被雨水打湿,凝成一道道深褐的笔画,像大地裂开的脉络。

原以为会被官府以“妖异”之名铲平,却得了“圣人遗泽”的金口玉言。

“程先生!”柳明漪的声音裹着雨丝飘来,带着一丝喘息,像风穿过竹林的细响。

她怀里抱着个粗陶瓮,瓮身粗糙,棱角硌手,沁着地窖般的凉意;青布裙角沾着泥点,每一步都留下湿漉漉的印痕,踩在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发间插的木簪歪向一边——这是他们约定的“急讯”暗号。

程知微迎上去,指尖刚碰到瓮口,便触到里面叠得方正的纸页,是各地义塾的月报。

纸页边缘参差,有的还沾着灶灰,散发出淡淡的烟火气。

最上面一张写着:“楚州义塾被县丞查封,学子跪守三日,老妇以灶灰重描‘问’字于阶前。”

他忽然笑了,指腹蹭过陶瓮粗糙的纹路,那凹凸的刻痕刮过皮肤,像旧日南荒破庙墙上孩童们用树枝划下的笔画。

他闭了闭眼,仿佛又听见林昭然清亮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字是活的,会跟着人走。”

“他们要给‘问’字套礼法的壳,我们就往壳里填活物。”他抽出腰间短刀,在雨幕里划出三道弧,刀锋带起水珠飞溅,凉意扑面,“借官话传民义,借节令传讲学,借官仓传灰米。”

柳明漪的眼睛亮起来,木簪在发间轻轻摇晃,发出细微的“嗒”声,像檐下未落的雨滴。

“官话是他们的笔,可写什么由我们定。”她的声音轻而坚定,像春溪破冰,“各地书驿抄《讲录》时,把‘祥瑞’故事缀在卷首,就说这是官修异闻录——他们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好。”程知微从怀里摸出半块碎玉,那是林昭然离京前塞给他的,边缘锋利,硌着掌心生疼;他还取出一枚青铜令符,沉甸甸地压在衣袋里,是他去年带回的。

他曾说:“这是她熔了父亲的七品官印铸的,背面刻着‘以问破帷’。”此刻它贴着胸口,像一块尚未冷却的炭。

“春社日设‘问字祭’,用蜜盏代香火。孩童诵‘问政七疏’时,要像念祭文似的。”他顿了顿,声音低缓,“再让农户把‘醒梦米’卖给常平仓——米袋上印个极小的‘问’字,等入了官仓,这字就跟着皇粮进了千万家灶膛。”

柳明漪接过碎玉时,指尖被棱角硌得生疼,那痛感直透心尖。

她望着程知微被雨水浸透的青衫,布料紧贴脊背,颜色深了一圈,水珠顺着袖口滴落,在地上砸出小小的坑。

她忽然想起林昭然说过的话:“真正的改,是让道理长在人心里,像稻子长在田里。”她把碎玉贴在胸口,泥点斑斑的裙角扫过地上的“问”字,留下一道模糊的痕迹,“我这就去办节气糖画——清明画犁,谷雨画书,立夏把‘问’字藏在花蕊里。”

马蹄声突然刺破雨幕,铁蹄敲击青石,溅起水花四射,像惊雷滚过街巷。

孙奉的枣红马冲开雨帘,马背上的人浑身滴水,湿透的衣袍紧贴身体,发出窸窣的摩擦声;腰间的小黄门腰牌在雨里泛着冷光,像一片沉入水底的铜镜。

“京畿得手了!”他甩下斗笠,水珠溅在程知微脸上,冰凉刺骨,“太学后巷有个盲眼老儒,设了‘问字席’——不讲经,只问‘你今日问了什么’。”他从怀里掏出半片炭字,指尖黑得发亮,“学子答了,他就写个字送。有监生骂妖言,老儒说‘这是南荒来的风’。”

程知微接过炭字,墨迹未干,是个“仁”。

指尖沾上炭粉,黑得像夜。

他想起林昭然在《讲录》里写:“问者,仁之始也。”雨忽然大了,密集如鼓,打在炭字上,“仁”的两点变成两道水痕,倒像一双垂落的眼,无声流淌。

“给他‘火种令’。”他说,“风要有根。”

孙奉翻身上马时,雨珠顺着马鬃往下淌,像无数细小的银蛇滑落。

他摸出怀里的青铜令符——正是程知微所托之物——嵌进讲案底。

“风有根了。”他低声说。

老儒的手顿了顿,炭笔在砖上划出一道歪线,沙沙作响。

他摸索着摸到令符,指腹蹭过“以问破帷”四个字,凹陷的刻痕让他指尖一颤,忽然笑了:“当年有个小先生,在破庙教我认字,说‘字是活的,会跟着人走’。”他把令符嵌进讲案,用炭笔在旁边题:“风有根。”笔尖划过砖面,声音轻得像春草破土。

马蹄声远去的方向,是吴州。

当晨雾散尽,柳明漪已在市集一角蹲下身子,糖勺在石板上轻轻一点——金红糖液流淌,黏稠温热,散发着蜂蜜熬煮后的焦甜气息。

她低声说:“立夏的花蕊里藏‘问’字。要小,藏得深些。”摊前围了群孩童,扎羊角辫的小丫头扒着案几问:“阿姐,这糖画能吃吗?”

“能吃,甜着呢。”柳明漪捏起糖勺,手腕轻抖,糖丝拉出细密的网,最终在花心点了个极小的“问”,晶莹剔透,像露珠凝在花瓣中央。

小丫头捧着糖画跑远,正撞上进城的老农夫。

“作孽!”农夫举着糖画要找县令,声音嘶哑,“这妖字该烧——”

“爷爷!”小丫头扑过去,奶声奶气,“这是我认的第一个字!”她指着花蕊里的“问”,指尖几乎要戳破糖面,“阿姐说,问就是……就是想知道。”

农夫的手松了。

他望着糖画上的“问”,想起昨夜孙子趴在灶前,用炭棍在灰里划的也是这个字,那炭灰的气味、孩子专注的眼神,一一浮现。

县令的火签举到半空,又慢慢垂下来:“收了吧,莫惊着孩子。”

柳明漪看着人群散去,糖画摊前的水渍里还留着半枚“问”的糖痕,黏腻反光。

有妇人蹲下来,用指尖蘸起糖渣放进嘴里,舌尖尝到一丝久违的甜,笑着说:“林先生把道理,画进春天里了。”

山外的雨又下了几场。

新一批油纸包着的密报送来时,已是暮春。

程知微拆开,指尖触到潮湿的边角——国子监的火漆印竟也沾了露水。

讲官讲《礼记》时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学子突然站起来:“若民不可知,何以守礼?”讲官惊问:“你从哪学的?”学子挠头:“梦里有人教我问。”

程知微把密报按在案上,烛火在“梦中有人”四个字上跳了跳,光影晃动,像心跳。

他想起林昭然说过的“暗鼓讲会”——夜里敲鼓为号,鼓声低沉,穿透破庙残墙,穿透菜窖泥土,穿透老槐树皮。

如今这鼓点竟钻进了梦里,像春草顶开冻土,无孔不入。

“传我命令。”他对孙奉说,“鼓声改三短两长,传《开蒙令》草案。”孙奉点头,腰间的小黄门腰牌在烛火下闪了闪,映出一点幽光。

七日后,江南的夜里又响起鼓声,短而急的三声,长而沉的两声,像心跳,像呼吸,像大地深处传来的脉搏。

有村师摸着黑记笔记,指尖在纸上摩挲,听着鼓点默写,等天亮时,竟写出“许民自设塾,官不立师”八个字,墨迹虽乱,却字字分明。

这本书,正静静躺在千里之外的紫宸殿东阁。

黄绫封面早已磨破,露出粗布底子,像一双走过千山万水的手捧来的礼物。

沈砚之凝视良久,烛光摇曳,照见他眼尾细纹里藏着的旧影。

内廷太监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陛下昨夜得梦,见一女子立南荒火海,指天三下,醒后问‘谁在等朕开口?’”

沈砚之一怔。

那声音不像宦官通报,倒像是十年前那个雨夜,破庙门口,小女孩仰头问他:“大人,我可以自己读书吗?”

他从未回答。

可今日,皇帝替他说了。

他起身走向书架,取出那本无名《讲录》。

封皮是粗布的,边角磨得发毛,像被许多双手摸过。

他轻轻把书覆在《贞观政要》上,纸页相触时发出极轻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像风吹过麦田。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

沈砚之望着檐角未干的水珠,一颗颗坠落,在石阶上敲出细碎的“叮”,像时间的脚步。

他想起那时她捧着没油灯盏说:“自己照路更亮。”那时他只当是孩童痴语,如今才懂——原来“问”字真能当饭吃,原来道理像种子,落进泥里就会发芽。

“明日经筵。”他对侍从说,声音轻得像叹息,“换《孟子》篇。”

程知微收到京中信时,正是暮春。

信鸽腿上的油布还带着晨露,展开是八个字:“经筵将讲《孟子·梁惠王》。”他望着远处青山,山尖被朝霞染成淡金,像熔化的铜。

风从南边来,带着若有若无的墨香——那是各地书驿在抄《讲录》,那是糖画摊前孩童的笑声,那是太学后巷老儒的炭笔声。

他忽然想起林昭然临走前说的话:“破帷不是劈开一块布,是让光透进来。”此刻的风里,似乎真有光在流动,穿过雨痕未干的“问”字,穿过青石板上的糖画,穿过《讲录》的纸页,最终照进了紫宸殿的经筵案前。

檐角铜铃轻响,金属震颤声清越悠长,程知微把信折好收进怀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