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57章 我成了传说,就不能倒下

破帷 第157章 我成了传说,就不能倒下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山坳里的炊烟裹着松枝香漫过来时,林昭然的竹杖尖正陷进一块凸起的碎石。

足踝处的灼痛早已不是单独的点,而是顺着胫骨爬满整条腿的火蛇,每挪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炭块上。

她脚底触到的是粗粝的碎石与湿滑的腐叶,鞋底早已磨穿,布带下的皮肤渗出血丝,黏腻地贴着草根与泥浆。

冷风从破开的袜口钻入,刺得伤口一阵阵发麻;远处传来野犬低吠,混着柴火噼啪爆响,还有孩童清亮却颤抖的童声——这一切声音像针尖扎进她疲惫的神经。

她低头,看见缠在足上的素色布带——是方才撕了中衣下摆,柳明漪追上来要拦,被她笑着按住手腕:“你绣的并蒂莲要跟着我走到头,总不能让裙角先认了输。”布带上那对莲花已染了泥污,可针脚依旧细密,指尖拂过时,能感受到丝线微微凸起的纹理,像是旧日太学窗前烛光下的温柔记忆。

“先生,简舆就在林子里。”柳明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压抑的哽咽,绣着缠枝莲的帕子攥得发皱,指节泛白。

她今日特意换了粗布短打,发间的银簪也收进了怀里,可眉梢那点细致的弧度还是藏不住,像春水初融时悄悄探出的柳芽。

“您这脚……”

“坐轿入南荒?”林昭然扶着竹杖直起腰,泥点溅上的月白衫子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袖口撕裂处随风轻晃,“那便成了施恩者的派头。”她偏头对柳明漪笑,眼角细纹里沾着泥星子,唇干裂出血痕,却仍扬起笑意,“我要做的是同行人——你瞧,前面有炊烟,有狗吠,有晒在竹篙上的蓝布衫。”她用竹杖点了点远处歪歪斜斜的篱笆,木桩被雨水泡得发黑,藤蔓攀附其上,滴落的水珠敲在瓦片上,叮咚如语,“这些才是该并肩走的路。”

柳明漪喉结动了动,终究没再劝。

她蹲下身,替林昭然紧了紧足上的布带,指腹触到凸起的骨节时,忽然用力攥了攥:“当年在绣坊,我替夫人绣百子图,针脚歪了半分都要拆。”她抬头,眼眶泛着红,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入耳,“现在才明白,有些针脚是要往肉里扎的。”指尖残留着对方骨骼的棱角,那一瞬的痛楚仿佛也传到了自己心上。

林昭然弯腰替她理了理被山风吹乱的鬓发,指尖掠过温热的脸颊,发丝间还带着清晨露水的气息。

“等过了这道山梁,我教你在布上绣《劝学》篇。”

话音未落,道中忽然传来细碎的响动——枯叶被踩碎的脆响,泥土塌陷的闷声,还有微弱的抽鼻声。

是个扎着总角的孩童,约莫六七岁,青布小褂洗得发白,裤脚高高卷起,露出冻得通红的小腿。

他跪坐在泥地里,膝盖压着湿土,双手捧着一只粗陶碗,碗里盛着小半碗清水,水面微微颤动,映出灰蒙的天光。

他的手指僵硬地举着,指节泛紫,嘴唇哆嗦着:“林先生,我娘说……”童声发颤,像被风揉皱的纸,“她说您喝过这水,字才不会消失。”

林昭然的呼吸顿了顿。

她想起三日前在三十里外的茶棚,有个老妇用草灰在青石板上写“仁”字,水一泼,灰就散了。

老妇抹着泪说:“要是字能留在水里就好了,喝下去,总不会忘。”原来这故事竟传得这样快——它不是靠驿马飞驰,而是顺着山风、溪流、母亲哄孩子的呢喃,一路飘到了这里。

她缓缓蹲下身,膝盖咯吱作响,剧痛如潮水涌上脊背。

她咬住内唇,借竹杖支撑身体,终于与孩童平视。

陶碗边沿沾着几点泥,碗底沉着片野菊花瓣,黄蕊微蜷,在水中轻轻打旋。

“你叫什么名字?”

“阿木。”孩童吸了吸鼻子,鼻涕挂在唇边也不擦,“我娘说,林先生写的字会在风里跑,在云里藏,可要是喝进肚子里……”

“就活了。”林昭然接话,声音沙哑却坚定。

她伸手沾了碗里的水,在泥地上重重写了个“问”字。

指尖划过湿润的泥土,凉意渗入皮肤,水痕很快渗进土里,却在湿泞的地面留下深褐的印记,像一道新生的伤疤,又像一粒埋下的种子。

“你看,它现在在泥里活着。”她端起陶碗,递到阿木唇边,清水微凉,映着他颤抖的睫毛,“你喝它,它就在你肚里活了。”

阿木眼睛亮得像星子。

他仰头饮尽,喉结动了三下,吞咽的声音清晰可闻。

然后“咚”地磕了个响头,额头撞在泥地上,溅起点点泥花。

泥地上的“问”字被他的额头蹭去半笔,却又被沾着泥水的发梢补上,歪歪扭扭,倒比原先更生动,仿佛有了呼吸。

“先生!”阿木爬起来时,裤裆沾了好大一片泥,脸上却全是笑,“我明日就去河边,用河水写‘问’字,写给小鱼看!”他跑远了,小褂下摆扫过道旁的野蔷薇,落英纷纷,像撒了把碎红的星子,花瓣落在泥印上,又被脚步踏进土里。

柳明漪望着那抹小身影,轻声道:“前日在书驿,有个秀才说要刻《劝学》碑,用最硬的青石。”她摸出帕子擦了擦林昭然掌心的泥,指尖拂过那道旧伤疤,“现在看来,比碑更硬的,是人心。”

林昭然没说话。

她望着阿木跑过的方向,忽然听见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歌声——是《蒙学谣》的调子,从前在太学里教穷书生们唱的。

“青衿子,莫畏寒,墨染指,心自暖……” 歌声渐远,却像种子落进了泥土里,在每一寸风里发芽,生根,悄然顶破冻土。

就在那碗清水映出孩童眼中星子的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沈砚之正立在相府后庭的梅树下。

他手里捏着份密报,边角被指尖揉出了褶皱。

寒风吹动他玄色袍袖,檐角铜铃轻响,如丧钟余音。

“撤了。”他对跪在下首的幕僚说,声音像冰锥敲在青石板上,不留一丝回旋,“所有暗卫、医正、沿途驿站的‘意外’照拂,一概撤回。”

“相爷!”幕僚额头抵着青砖,冷汗滑落,“林昭然足疾严重,若是中途……”

“若是中途暴毙?”沈砚之抬眼望北,枯枝间漏下的天光映得他眉峰冷硬,“百姓只会当她是遭人毒手,反倒激起民变。不如让她活着——孤身一人,病痛缠身,话无人听,字无人传,连病了都只能喝浑水……”他顿了顿,唇角扯出极淡的笑,“等她自己倒下,才没人记得什么叫‘救星’。”

幕僚浑身一震。

他忽然想起半月前在经筵,林昭然被参“妖言惑众”时,沈砚之亲手撕了弹劾折子。

当时相爷说:“要烧野草,先得等它长到最高处。”原来这把火,今日才要点。

千里外的武昌书驿,孙奉——那个曾在诏狱中靠默诵《劝学》熬过酷刑的太学生——把最后一封鸡毛信塞进信筒。

他望着窗外连绵的雨幕,指尖摩挲着案头那方“传薪”印,忽然笑了。

这印章,是林先生三年前亲手所赠。

近月来,已有数十封投书言愿追随先生南行,青衫客夜宿书驿,常于壁上题诗明志。

他知道,火种早已埋下,只待风起。

他提起笔,在信笺末尾添了句:“她走不动了,我们去接。”

这不是第一封这样的信。三年来,他一直在等这一天。

七日后,江南的学子背着书箱上了路,荆楚的书生裹着斗笠过了江,巴蜀的少年牵着驮书的毛驴出了山。

他们自称“问路者”,夜宿破庙时,在墙上用炭笔写《论语》;昼行官道时,对着挑担的老农念《劝学》。

官府的差役举着水火棍拦过三次,第三次时,人群里忽然有人唱:“青衿子,莫畏寒……” 上百个声音跟着和起来,差役的棍子“当啷”掉在地上——他看见最前面那个白衫少年,眼角的泪把脸上的泥冲成了两道河。

林昭然走到山梁顶时,暮色已经漫上来。

她扶着竹杖望去,南荒的轮廓在暮霭里若隐若现,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

山风裹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夹杂着远处人声的嗡鸣,像春潮漫过石滩。

足踝的痛意反而轻了些,许是麻木了,又许是被那声音盖住了——远远的,有细碎的脚步声,有压低的念书声,有若有若无的《蒙学谣》。

“先生。”柳明漪突然扯了扯她的衣袖,手指指向山脚下。

顺着她的指尖望去,林昭然看见官道上有星星点点的火光,像流落在人间的星子。

那些火光越聚越多,越走越近,最后连成一条蜿蜒的河,朝着南荒的方向淌过来。

她忽然想起程知微昨日托人送来的密信,最后一句写着:“南荒旧驿,新筑高台。”当时她没太在意,只当是流放地的寻常工事。

此刻望着那片火光,她摸了摸怀里的炭笔——笔杆被体温焐得温热,像颗要发芽的种子。

山风卷着暮色掠过耳际,林昭然扶着竹杖,往山下走去。

泥地里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却比来时更稳。

她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响动,回头望去,唯见野蔷薇在风里簌簌落瓣,沾在泥泞的脚印边,像谁曾驻足,又像谁正悄悄跟来。

林昭然的竹杖尖陷进松软的山泥时,山脚下的人声突然清晰起来。

那不是寻常的喧哗,是混着念书声的嗡嗡响,像春潮漫过石滩,带着股执拗的生机。

她扶着腰侧缓了缓,足踝的灼痛顺着血脉往心口钻——这两日每走十里,痛意便往骨头里多啃一寸,可此刻竟被那声音压得轻了些。

“先生看。”柳明漪的指尖发颤,指向山坳里那片灰扑扑的废墟。

断墙残碑间攒动着黑压压的人头,人人背对他们而立,手臂举得笔直,素绢在暮色里泛着青白,每个绢面上都用浓墨写着“问”字,横折钩挑如刀刻,在风里簌簌翻卷,像一片凝固的浪。

林昭然的呼吸滞了滞。

她想起程知微前日密信里那句“南荒旧驿,新筑高台”,原以为是流放地的破屋,此刻才明白——这千万个举着“问”字的百姓,便是程知微筑的台。

“他们等的不是你的人,是你的影。”柳明漪的声音轻得像落在素绢上的灰,“前日裴少卿夜闯衙署签讲学令,我在书驿听差役说,他站在残碑上喊‘今日无师无生’时,有个老丈举着炭块冲上去,边哭边在墙上画‘问’。”她攥紧林昭然的衣袖,指尖冰凉,“他们要的是个由头,是您站在这里,让所有不敢问的、不能问的,都有了问的胆子。”

林昭然望着那些挺直的脊背。

有扎着总角的孩童,有裹着粗布的农妇,有束发的书生,甚至有个拄着双拐的老人——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在废墟上叠成一片模糊的海。

她忽然想起阿木那天仰着沾泥的脸说“字要活在肚里”,原来这些“问”字,早就在千万人肚里发了芽,只等她来做那阵催芽的风。

她解下随身布囊。

粗麻布里裹着的不只是药粉和炭笔,还有那柄陪她从太学走到流放地的止水短刃——刃身是沈砚之当年亲手赐的,刻着“守正”二字,后来被她磨去,重新錾了“破帷”。

指尖触到冰冷的刃面时,她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

她试图弯腰,脊柱猛地一抽,眼前骤然发黑。

柳明漪伸手欲扶,却被她轻轻推开。

“还不能倒……”她咬破舌尖,血味唤醒一丝清明,终于将短刃缓缓插进焦土。

金属入泥的轻响被风声卷走,却像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先有个穿青衫的书生跪了下去,接着是农妇,是孩童,最后连那拄拐的老人都缓缓屈膝。

千万道目光越过短刃,落在她沾泥的月白衫子上,像无数双无形的手,托着她站成一把刀。

“着!”不知谁喊了一声。

下一刻,所有素绢同时腾起火焰。

火舌舔着“问”字的笔画,墨色在火光里晕开,像无数只黑蝶振翅。

热浪扑面而来,燎焦了她的发梢,火星子落进眼眶,烫得她睁不开眼。

她看见“问”字在夜空中飞,在断墙上跳,在每个人的瞳孔里烧——原来字真的能活,活成风,活成光,活成烧不尽的野火。

“先生……”柳明漪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们烧的不是绢,是心里的忌讳。”

林昭然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火屑。

热度透过指腹传来,像极了当年在太学教穷书生们念“朝闻道”时,他们眼里的光。

她忽然想起沈砚之在相府梅树下说的“困在瘴疠之地,说的话没人听”,可此刻这千万团火,哪一团不是在替她说话?

山巅的风突然急了。

林昭然眯起眼,看见远处崖边有道黑影。

那影子立了很久,久到火光都暗了几重,才终于转身,融进渐浓的夜色里。

她知道那是谁——沈砚之的最后一枚棋子,也是他在奏章上写下“南荒不可禁”的同一刻。

“先生?”柳明漪扶住她摇晃的身子。

林昭然这才察觉,足踝的痛意不知何时漫到了腰间,喉间干得像塞了把碎草。

她望着仍在燃烧的素绢,望着那些跪着的、站着的、仰着脸的人,忽然轻声道:“去把程知微藏在破庙里的《劝学》抄本取来。”

“现在?”

“现在。”她摸了摸怀里的炭笔,“等火灭了,我们要在灰里种新的芽。”

柳明漪应了一声,转身往林子里跑。

林昭然的手指触到焦土,碰到了一片残绢。

上面的“问”字只剩下半撇,却仍倔强地指向夜空。

风带来了脚步声——先是零星,继而汇成洪流。

柳明漪抱着抄本奔来,衣角沾满泥点;书生们纷纷站起,拍去膝上尘灰;阿木的声音穿透人群:“先生!我写了好多‘问’字!”

她想笑,却只牵动嘴角。喉间干涩如焚,意识开始飘远。

最后一眼,只看见那柄深插于焦土的短刃——“破帷”二字在月华下泛着冷光,像一道撕裂永夜的裂痕。

然后,黑暗温柔地覆了下来。

等她再睁眼时,会是在南荒废墟旁的小屋里,足踝的痛意仍像火蛇啃噬,喉间干得发疼,可窗外的天已经亮了——亮得有些晃眼,亮得能看见晨雾里浮动的“问”字,正跟着山风,往更南的方向飘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