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48章 我进来,门就开了

破帷 第148章 我进来,门就开了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五更梆子敲过第三遍时,林昭然的指甲在《补遗讲录》封皮上掐出月牙印。

墨迹未干的批注在烛下泛着腥红,那是她抄完最后一句“此书若只入宫闱,是锁光于匣;若许百姓共读,方为照世之灯”时,笔尖戳破纸背的痕迹。

案角铜漏的水滴声突然清晰起来。

她想起昨日午后,孙奉抱着一摞新印的讲录冲进密室,墨香未散的纸页里夹着半块烤红薯——那是他从街头老妇那儿顺的,说要“让圣人的道理也沾点人间烟火气”。

可如今这烟火气要被收进金銮殿的香炉里了。

沈砚之印发讲录的诏书里,“民间私学”被改成“内廷女训”,“有教无类”的墨迹被朱笔圈成“相夫教子”的注脚。

她原以为他要毁书,却不想他更狠——用皇权做模子,把她的思想捏成世家能握在掌心的玉如意。

“阿昭姐?”

柳明漪的叩门声惊得烛火晃了晃。

林昭然迅速把批注信塞进袖中,指尖触到藏在暗格里的密档,那些记录着三百六十七处讲舍位置、联络暗号的薄册,此刻在掌心沉得像块铁。

门开时,柳明漪怀里还抱着半卷未绣完的《论语》绣品,丝线在她腕间缠成乱麻。

“晨雾重,我给您带了姜茶。”她把陶壶放在案上,目光扫过被压在镇纸下的归尘令,忽然顿住——那枚刻着“有教无类”的木牌边缘,沾着几点新鲜的炭灰。

林昭然掀开炭盆的铜盖,最后半本密档正在火里蜷成黑蝶。

“明漪,”她的声音比炭灰还轻,“若我七日不归,你拿这封信去都察院。”她摊开掌心,昨日在梧桐叶上刻的联络暗号已被拓成信笺,“信里写了沈相府的账房如何往江南私盐商那儿送折子,写了太常寺去年春祭挪用的三百石粮。但最要紧的,是夹页里那张……”她顿了顿,“是我女扮男装的凭证。”

柳明漪的手指突然掐进掌心。

她想起三个月前,林昭然裹着男衫跪在雪地里,为被拆毁的讲舍求告;想起半月前,这个总说“慢慢来”的人,在暗室里教她用绣绷藏密信时,眼底烧着她从未见过的火。

此刻那火仍在,却多了种让她心悸的平静。

“阿昭姐,您要……”

“去敲相府的门。”林昭然替她说完,把信塞进她攥得发白的手里,“他们要收我的思想,我便把人也送过去。没了活的林昭然,《补遗讲录》不过是本死书;可若有个活的罪臣站在午门,他们就得把‘女学该不该禁’‘寒门该不该仕’这些话,拿到金殿上掰扯清楚。”

窗外传来雄鸡第一声啼鸣。

林昭然转身对着铜镜,将束发的玉簪拔下,乌发垂落时,镜中映出柳明漪颤抖的眼尾。

她重新系上男式幅巾,指尖在喉结处顿了顿——这是她十四岁女扮男装时,阿爹用雕花木簪替她别住的伪装,如今要带着它,去拆穿这伪装。

沈砚之的书房比往常更冷。

当值的书吏捧着鎏金托盘进来时,首辅正站在窗前,晨雾漫过他玄色官服的下摆,像要把人往雾里吞。

“大人,今早门房在门槛下发现这封信。”书吏的声音压得极低,生怕惊碎了满室沉水香。

沈砚之接过信笺,封皮上没有落款,只压着片焦黑的梧桐叶——是昨日他让人送到林昭然处的那片。

拆信时,半页《补遗讲录》批注飘落,朱笔字力透纸背,在宣纸上洇出血珠似的痕迹。

他的指节抵着案几,目光扫过“锁光于匣”“照世之灯”,忽然想起上个月在国子监,那个总垂着眼睛抄书的“林修撰”,被他问及“女学是否违礼”时,抬眼说“礼是活人定的,该让活人过得更好”。

“大人?”书吏见他许久未语,试探着道,“昨夜暗卫回报,林修撰的密档全烧了,只留了封信给绣娘柳氏……”

“退下。”沈砚之的声音像冰棱划破空气。

他转身时,案头的《贞观政要》被袖角带落,砸在那页批注上。

书里夹着的密折滑出来,是暗卫探报:“林昭然今日辰时三刻将往相府投帖。”

内室传来铜漏落水的轻响。

他召来心腹幕僚时,晨光刚漫过廊下的瑞兽香炉。

“若她自首,该如何处?”

幕僚的冷汗瞬间浸透中衣。

欺君之罪,论律当斩。

可他不敢看沈砚之的眼睛——那双眼在早朝时能让满朝文武噤声,此刻却像深潭,看不出喜怒。

“回大人,当以……当以下狱论斩。”

沈砚之盯着案头那页批注,墨迹在晨光里泛着温色,倒像是活的。

“若斩了她,这书……还能印吗?”

幕僚猛地抬头。

他忽然明白,首辅问的从来不是律例,是这卷讲录里那些“有教无类”“寒门可仕”的字,要如何在斩刀落下后,还能刻进天下人的骨头里。

林昭然是在卯时末刻接到孙奉的。

那小宦官翻墙进来时,青灰色的内侍服沾着露水,发尾还挂着片槐树叶。

“阿昭姐!”他扑过来要拽她的衣袖,却在触到她腰间的归尘令时顿住——那枚木牌他亲手刻的,此刻被擦得发亮,像要去赴什么盛典。

“孙公公这是做什么?”林昭然笑着避开他的手,“我昨日还说要请你吃东市的糖蒸酥酪,怎么倒急成这样?”

“您当我是傻子吗?”孙奉的声音突然哽咽,“暗卫在城南备好车马,我连出宫的腰牌都偷了。您跟我走,去江南,去岭南,讲舍的人都等着您——”

“孙奉。”林昭然按住他颤抖的肩膀,“你记不记得,去年腊月在破庙,那个冻得发抖还攥着《三字经》的小乞儿?他问我‘先生,我也能读书吗’,我摸着他的头说‘能’。可要是我现在跑了,那些孩子以后再问‘能吗’,谁来答?”

孙奉的指甲陷进掌心。

他想起林昭然第一次带他去讲舍时,有个盲眼的孩子摸着他的官服问“公公的衣服上有字吗”,她蹲下来,把孩子的手按在自己心口:“这里有,比衣服上的更清楚。”此刻她的心口,归尘令隔着中衣抵着他的手背,烫得像团火。

“我不走,是因为门还关着。”林昭然轻声道,“可我走进去,门就开了。”她从袖中摸出另一封密信,塞到他手里,“你现在就去御史台,把这信交给张御史——他昨日还在朝会上说‘女学乱礼’,可他儿子在我讲舍读过书,他比谁都清楚,这礼该怎么改。”

孙奉攥紧信笺,喉结动了动。

他看见林昭然转身去取案头的《补遗讲录》,晨光透过窗纸,在她发间的幅巾上投下影子,像道即将刺破铁幕的光。

“阿昭姐!”他突然喊住她,“裴少卿昨日来找过您,我没让他进。他说……他说今日早朝要上道折子。”

林昭然的手在讲录封皮上顿住。

她想起裴怀礼上个月在太常寺后园,借着醉酒说“这世道的礼,该让活人喘口气了”,想起他替她誊抄讲录时,故意把“女”字的笔画写得比“男”字更挺。

晨雾渐散,她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灯笼,忽然笑了。

“那就让他喘这口气吧。”她说着,将讲录抱在怀里,推开了门。

晨风吹起她的衣摆,相府的石狮子在百米外露出轮廓。

林昭然踩着满地碎金般的晨光往前走,听见身后传来孙奉奔跑的脚步声——那是去御史台的方向,也是去把“门开了”的消息,传给所有等着推门的人。

林昭然的靴底碾过相府门前的青石板时,门环上的铜锈正随着晨露簌簌剥落。

门房老周揉着眼睛来应门,见是常来送讲录的林修撰,惊得茶盏差点摔在地上:“林大人这是……”她将《补遗讲录》往他怀里一塞,袖中归尘令撞在木册上,发出清响:“替我通传,就说林昭然求见沈相,自首欺君之罪。”

老周的手在发抖,讲录封皮被攥出褶皱。

他转身跑向内院时,林昭然听见自己心跳声盖过了廊下铜铃的轻响——这是她十四岁女扮男装后,第一次用本名行走于光天化日之下。

风掀起她的衣袖,腕间那道当年阿爹用草药敷出的疤痕突然发烫,像在提醒她:从此再无退路。

沈砚之的书房门开得比预想中快。

他倚着门框,玄色官服未束玉带,发间只松松系着青绦,倒像是刚从书案前起身。

林昭然的目光扫过他身后案几——她昨夜落在相府的批注信正摊开着,“照世之灯”四个字在晨光里泛着金。

“林修撰倒是守时。”沈砚之的声音像浸过冰水,“可你该知道,欺君之罪当诛。”

林昭然向前一步,靴跟磕在门槛上:“相爷更该知道,杀了我,讲录里的字会变成千万把刀。”她解下束发的幅巾,乌发垂落至腰,“您要的是秩序,我要的是活的礼。若这颗人头能让天下人看清,礼是活人定的,该让活人活得更好——”她将幅巾掷在他脚边,“那这颗头,我双手奉上。”

沈砚之的喉结动了动。

他弯腰拾起幅巾时,指尖触到内侧的暗绣——是朵极小的野菊,针脚歪歪扭扭,像出自少女之手。

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江南,有个小乞儿蹲在书院墙外,用树枝在地上画“人”字,被护院赶走时,她仰头说:“先生,我不偷书,我就看看。”

“退下。”他对跟来的暗卫挥了挥手,转身时广袖带起一阵风,将林昭然的乌发吹得乱了几缕,“三日后早朝,裴少卿会递折子。”他背对着她,声音轻得像叹息,“你要的廷议,我给你。”

林昭然在相府门房等了半柱香,才等来孙奉派来的马车。

车帘掀开时,程知微正坐在里面,案上摆着新抄的《礼记》——他总说“要把旧礼里的刺挑出来”。

“阿昭,”他推了推玳瑁眼镜,“裴少卿的折子我看过了,他把讲舍惠及的寒门学子名单都附上了,连张御史的儿子都在里头。”

林昭然摸出怀里的梧桐叶,叶上焦痕是昨夜烧密档时溅的:“他这是把自己也绑上了火架。”她望着车外渐密的人流,卖炊饼的老妇正往孩童手里塞热饼,“可火架上多几个人,烧得才旺。”

三日后的早朝比往日更闷。

林昭然跪在丹墀下,听裴怀礼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林修撰隐姓虽违律,然其私学收童生三千七百有六,其中寒庶占九成,盲哑残障者二十八人……”赵元度的茶盏重重磕在案上:“卿这是要朕法外开恩?”

“臣要的是廷议。”裴怀礼跪行两步,官服下摆擦过青石板,“若天下人都说她该斩,臣无话;可若天下人说她该活——”他抬头直视皇帝,“那这法,是不是该改改?”

沈砚之的象牙笏板在掌心压出红印。

他望着阶下林昭然垂落的乌发,想起昨夜在藏书阁翻到的《贞观政要》,里面夹着张纸条,是林昭然的字迹:“相爷总说守礼,可礼的根在人心。人心活了,礼才不会死。”他向前一步,广袖扫过御案:“陛下,舆情如潮,若强压,恐生民变。”

赵元度盯着沈砚之,又看看阶下的林昭然,忽然笑了:“三司会审吧。”他指节叩了叩龙案,“让百官都来听听,这女扮男装的林修撰,到底有什么道理。”

审前一夜,林昭然换了身月白粗布衫,跟着程知微溜出城门。

京郊的夜露重,她裹紧斗篷,望着远处山坳里的灯火——那是心灯堂的方向。

三年前她在这里搭起第一间讲舍时,墙皮脱落的破庙里只有半块残碑,如今却传来朗朗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程知微的脚步顿在庙门前。

月光下,十几个孩童正蹲在青石板上,用树枝临摹《论语》。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抬头,眼睛亮得像星子:“先生,您是来教我们写‘仁’字的吗?”

林昭然的喉咙发紧。

她摸出袖中那支刻着“问”字的毛笔,轻轻插在庙前的土堆里。

笔杆上的刻痕是她昨夜用小刀一点一点划的,此刻在月光下泛着暖光。

“小丫头,”她蹲下来,替孩子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额发,“等你会写‘问’字了,就来问我,好不好?”

归途中,程知微的灯笼在前面晃着暖黄的光。

他突然停住脚步:“阿昭,值得吗?”

林昭然望着远处渐次熄灭的灯火,想起今早孙奉塞给她的糖蒸酥酪——还是东市王婆的手艺,甜得发腻。

“我不是去认罪的,”她摸了摸发间的木簪,那是阿爹留下的最后遗物,“我是去问礼的。问这礼,可容得下一个想读书的小乞儿;问这礼,可容得下一个想教人的女子;问这礼……”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可容得下活人的心跳。”

三司会审当日,林昭然穿着月白粗布衫走进大理寺。

殿外的槐叶被风卷进来,落在她脚边。

沈砚之端坐在主审位,玄色官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他开口时,声音像冰棱:“林昭然,你可知罪?”

林昭然抬头,目光扫过两侧的文武百官。

张御史的儿子正站在御史队末,朝她微微点头;孙奉缩在内侍堆里,手里攥着半块烤红薯——和三年前那个午后一模一样。

她忽然笑了,声音清越如钟:“我知我女扮男装,欺瞒朝廷,罪在形迹。但若教民识字、启民心智也算罪……”她向前一步,衣摆扫过阶下的槐叶,“那我认。可若此罪能换一座不焚的书院、一个不盲的童子、一句不被删的‘问’——”她的目光锁住沈砚之,“我愿领罚,但不悔。”

殿内忽然静得能听见烛芯爆裂的轻响。

不知谁低低诵了句:“民为贵,社稷次之。”林昭然抬头,看见殿角的旧墙皮正簌簌剥落,露出里面一行褪色的墨字——是她三年前在破庙墙根写的,被泥灰盖了三年的:“你进来,门就开了。”

风穿殿柱而过,将那行字吹得清晰如昨。

林昭然望着沈砚之微颤的眼角,又看了看阶下屏息的百官,忽然松开攥着衣袖的手。

指腹触到归尘令的刻痕,像触到千万双等待的眼睛。

她挺直脊背,月白衫子在穿堂风里扬起,像面素色的旗。

这旗,要替天下所有想推门的人,先撞一撞那扇铁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