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26章 炭火咬春冰

破帷 第126章 炭火咬春冰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寒气穿透了窗纸,在林昭然的眉梢凝上一层看不见的霜。

外面的世界已是白茫茫一片,正如从各州快马送来的密报,雪片般堆满了她的书案。

“炭灾”,京城的邸报用了这两个字,带着一丝幸灾乐祸的惊恐。

寻常百姓家取暖的炭块,一经燃烧,竟在炽红的灰烬中显露出字迹,细看之下,无一不是《附录》中的章句——松烟掺铁粉压模,反刻阴文藏于芯层,外燃内显,字随火生。

这并非天降异象,而是人心所铸之火种,借冬寒之炉悄然燎原。

一时间,天下鼎沸。

有皓首穷经的老儒生,抱着一盆显字的炭灰,跪在文庙前号啕大哭,捶胸顿足,泣告圣人“天降异象,文道将崩”。

那灰烬微烫,触手如砂,却似捧着千钧道统;风卷残烟,呜咽声混着远处坊间孩童清亮的诵读,听来恍若今古对答。

亦有家徒四壁的寒门学子,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拨开炭火,一字一句地抄录背诵。

指尖被余烬灼得发红,他们却浑然不觉,只觉那跳动的火焰里浮出的文字,比任何墨迹都更滚烫、更真实。

他们称其为“冬廪授业”,是上苍在寒冬里赐下的学问粮仓。

舆论的洪流,正以最原始、最狂野的方式,冲刷着帝国的根基。

柳明漪推门而入,带进一股凛冽的寒风,她快步走到林昭然身边,低声道:“宫里传出话来,赵元度在御前龙颜大怒,已下令彻查天下炭源,并悬重赏,捉拿‘私传附录者’。”

林昭然的目光没有离开桌上的舆图,她用朱笔在几个重要的盐铁产地画上圈,语气平静无波:“意料之中。他只会用堵的法子。”她抬起眼,看向柳明漪,“联络盐铁司的旧人,风声可以放出去了。就说,这批炭是官窑所出,乃去年冬日赈济的定例,是朝廷的恩典。”

柳明漪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这岂不是将火引向朝廷自身?”

“要的就是引火烧身。”林昭然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赵元度想把这件事定性为妖言惑众的阴谋,我们就偏要把它说成是官府行为的疏漏。查阴谋,可以株连甚广;查疏漏,最终只会落在几个官吏头上。他想用雷霆手段,我们便让他这拳打在棉花上。”

柳明漪恍然大悟,躬身领命。

林昭然又取过一张素笺,笔走龙蛇,写下几行字,递给一旁的侍女:“送去给程先生。”

不过两日,《京报辑要》的末版角落里,刊登了一篇名为《炭纹考》的短文。

文章作者程知微引经据典,从上古的火纹陶,到汉代的谶纬之说,洋洋洒洒,论证“显字于焚”自古便有,非但不是异象,反而是“火德旺盛,文运昌明”的祥瑞之兆。

一篇考据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趣味盎然,硬生生将一场迫在眉睫的政治风暴,巧妙地化解为一桩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文化奇谈。

赵元度的怒火,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导入了另一条河道。

然而,紫禁城内的寒意,却比这风雪更甚。

孙奉在内侍省当值,亲耳听见赵元度从皇帝书房出来后,对心腹缇骑下达的密令:“凡查出私下讲学《附录》者,以‘蛊惑民心’论处,格杀勿论,不必奏报。”

这道密令如一道无形的铁幕,将宫城内外彻底隔绝。

孙奉心中一凛。第二天清晨,轮到他给皇帝的茶炉添炭。

他不动声色地取出一枚与官炭无异的炭块——表面浅刻指甲盖大小的“问”字,掺银砂以增重,肉眼难辨。

趁众人交接之际,悄然置入炉底。

炭火熊熊,茶香袅袅,水汽氤氲中夹杂着木料爆裂的噼啪轻响,暖意融融,仿佛能融化一切冷硬。

当一炉炭燃尽,前来清理炉灰的小内侍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呼。

只见雪白的炉底灰烬中,一个漆黑的“问”字赫然在目,边缘微微翘起,像被火舌舔舐而出的灵魂印记。

众人吓得魂飞魄散,以为又是“炭灾”蔓延到了宫中。

皇帝闻讯而来,盯着那个字,沉默了许久。

他的呼吸极轻,可袖下手指却微微颤抖,仿佛触到了某种久违的痛处。

所有人都以为将有一场雷霆之怒,可他最终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将炉灰清理干净,竟未追究一人。

那个“问”字,像一根无形的针,精准地刺入了权力中枢最敏感、最不容置疑的盲区。

皇帝可以不在乎老儒哭庙,不在乎学子传抄,但他无法回避这直抵内心的一问。

问谁?

问天,问己,还是问这煌煌大业的根基?

这枚特殊的炭块,连同皇帝的反应,被孙奉用最隐秘的方式传给了林昭然。

她看着纸条上那个孤零零的“问”字,久久不语。

指尖抚过纸面,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一缕未熄的余温。

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程知微借着为“清源大典”整理文书的便利,终于窥见了赵元度真正的图谋。

那不是一场简单的庆典,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围剿。

赵元度欲借大典之名,颁布诏书,将《附录》及其讲学彻底定义为“非圣人之言,乱世之学”,列为非正统,永禁天下讲授。

程知微心急如焚。

他趁着夜深人静,将最关键的内容凝为六字:“焚书、黜人、立碑。”

然后将其拆分为三:首二字藏于药包夹层,次二字绣入女儿寄来的帕角暗纹,末二字以棋谱格数为码,托人递出。

三线并行,互不牵连。

三日后,这首童谣仿佛长了翅膀,从金陵的秦淮河畔,飞到北地的贩夫走卒口中。

林昭然坐在密室窗边,听着远处隐约飘来的歌声,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她知道,火已经点起来了。

而紫禁城深处,赵元度正捏着一份密报,脸色铁青。

纸上写着:“童谣出自江南书驿,疑为逆党所作。”

当夜,风雪再起……

她将蝉纱凑近烛火,看着它卷曲、焦黑,最终化为灰烬,随风散去。

抬头望了一眼窗外渐浓的夜色,她起身披衣,对守候在外的侍女低语几句。

片刻后,一道暗门无声开启。

她沿着狭窄石阶缓步而下,脚下青砖沁凉,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新炭的气息,混合着工匠掌心渗出的汗味和金属刀锋划过木模的细微震颤。

暗道尽头是一间宽敞的密室,温暖如春。

林昭然手持刻刀,正专注地在一块新制的乌黑炭模上,刻下《附录》的最后一句。

她的动作沉稳而精准,刀锋过处,木屑簌簌而落,触手微糙,却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秩序感。

烛光映在她脸上,光影分明,如同正在雕琢时代的铭文。

在她身边,十几名工匠正忙碌着,将已经刻好的炭模一一固定,准备进行下一轮的批量印字。

她早就料到赵元度会来,这座空空如也的书驿,不过是她故意抛出的一个诱饵,一个让他彻底暴露清剿意图、让他扑个空的舞台。

头顶传来隐约的撞击和叫嚷声,那是赵元度的人在徒劳地搜寻。

林昭然充耳不闻,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手中的刻刀和眼前的炭模上。

这种方式虽然巧妙,却终究被视为“异象”或“诡计”,上不得台面。

她看着那炉火中显现的字迹,看着那在烈焰中获得新生的思想,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渐渐清晰。

火,不仅仅是毁灭,也是淬炼与证明。

原来最锋利的武器,并非刀剑,也不是奏章,而是让千万人在炉火前低头凝视的那个瞬间。

这种在烈火中阅读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一种比任何繁文缛节都更加庄重、更加震撼人心的仪式。

她放下刻刀,拿起程知微那篇《炭纹考》的底稿。

或许,这篇文章可以写得更深,更广。

它不应只是一篇为“炭灾”解围的趣闻考据,它应该成为一部为这场烈火中的启蒙正名的奠基之作。

要为这场前所未有的读书方式,寻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赋予它足以传世的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