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13章 灰上种春苗

破帷 第113章 灰上种春苗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的靴底碾过未化的薄雪,耳中还响着宫墙里那声若有若无的“问吧”。

她本打算回破庙与阿阮整理新一批触读谱,可昨夜经过京郊学坊时,那个举着烧残《民问录》喊“灰也能写字”的孩童,此刻正浮现在她眼前——就像一粒火星,在她心口烫出个小洞,非得去看看不可。

学坊的青砖墙比昨日更热闹了。

她远远便听见童声咿呀,混着墨香与焦糊气,还有陶片刮过砖面的刺啦声,像指甲划过冻土。

走近些,墙根下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娃正踮脚往墙上贴纸,其中一个举着块碎陶片,蘸了碗里灰黑的浆糊,在砖缝里描“问”字。

那浆糊泛着暗光,边缘微微起壳,显然是晾过一夜的旧胶再熬,黏稠得能拉出细丝。

“姐姐看!”扎红绒绳的女娃扭头,见她驻足,脆生生道,“王屠户家烧书的灰,我娘筛了三遍,混了米浆和槐花汁,熬成膏才不掉!昨日写湿了,今日加了胶,能粘墙上呢!”她扬起沾着灰的手,指腹上还留着墨印,指尖微微发烫——那是灰胶初干时的余温,“先生说,字烧不毁,就长在灰里。”

林昭然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砖墙上的“问”字。

灰胶未全干,蹭得她指节发涩,粗粝如砂纸,却比任何墨都沉。

那灰里有《劝学篇》的句,有《幼学琼林》的字,也有被焚时噼啪爆裂的声响,此刻正嵌在砖缝中,像一粒粒不肯熄灭的种子。

墙的另一侧,有个穿补丁襕衫的少年正用炭条写“答在天下”,最后一“下”拖得老长,几乎要扫到地面。

风卷着碎雪掠过,炭灰簌簌落在他脚边,像撒了把星子,落在他冻得发红的脚踝上,竟不化。

“昭然。”柳明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蓝布包裹还搭在臂弯,“你昨日说要焚书的灰,我让阿阮翻了三车炭渣——尚衣局烧书的灰最细,混了胶不会散。”她递过个粗陶瓮,瓮口用麻纸封着,指尖还沾着灰,“阿阮说,这灰里有《劝学篇》的字,有《幼学琼林》的句,都是烧不死的。”

林昭然接过陶瓮,掌心触到瓮身的凉,内壁却似有余温渗出,仿佛那灰仍在低语。

她望着墙根下仰头看字的孩童,忽然笑了,笑得眼尾发涩:“柳姐,把这些灰混进新制的墨锭。三百个私学,一家送十锭。”她指节叩了叩陶瓮,“他们烧的是书,我们种的是田——灰里也能长出春苗。”

柳明漪低头应了,转身时袖角扫过墙根的陶碗,溅起几点灰胶。

那女娃立刻扑过去,用陶片把溅出的灰刮回碗里,嘴里嘟囔:“别浪费,能写三个‘问’呢。”她的指尖沾着灰,却小心翼翼,像捧着米粒。

“林公子!”

急促的唤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林昭然抬头,见程知微从巷口跑来,月白色襕衫下摆沾着泥点,手里攥着卷文书。

他跑得太急,到跟前时直喘粗气,眉峰拧成个结:“刚从礼部抄来的试点回报……学政们都在使绊子。”

林昭然扶他在墙根石墩上坐下,接过文书展开。

纸页微潮,墨迹边缘晕开,像被夜露浸过。

程知微凑过来,指尖点着墨迹未干的批注:“有的把‘私学资格认证’改成‘须有五品以上官荐’,有的让私学弟子另立‘副册’,说‘不算正经学籍’。江南道张大人还批了句‘野狐禅登不得大雅之堂’——”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小的查了,这些章程都是昨夜加急发往州县的。”

“急什么?”林昭然翻文书的手没停,目光扫过“官荐”“副册”等字眼,嘴角反而勾了勾,“程兄,可有人真把书讲起来了?”

程知微一怔,从怀里又摸出卷更薄的纸:“倒有四州——江南三州、江北一州,今早送来讲学实录。苏州的老夫子带着二十个娃在土地庙开课,盲童阿巧用触读谱背《策论》,比县学的秀才背得还顺……”他声音渐高,“小的抄了四份,正想呈给您看——”

“呈什么?”林昭然抽走那卷实录,指尖重重按在“苏州土地庙”四个字上,“把这四州的实录编成《春苗录》,每本夹一包灰墨。”她抬眼望了望墙上的“问”字,“由书驿以‘岁贡补遗’的名义,直送其余八州学政案头。阿阮早备好了空册,只等填进去。”

“可他们未必看——”

“不求他们看,求他们看见。”林昭然将实录卷成筒,敲了敲程知微的掌心,“案头摆着《春苗录》,案下压着灰墨包,他们批公文时,指尖蹭到灰,就会想起土地庙里的读书声。”她笑了,眼尾的泪痣跟着动,“等他们的上司查政绩,问‘私学试点如何’,他们总不能说‘没看见’吧?”

程知微突然站起身,朝她深深一揖。

襕衫下摆的泥点蹭在青墙上,倒像朵歪歪扭扭的花:“林公子,小的这就去办。”他转身要走,又回头补了句,“苏州的盲童阿巧,说要给您绣个触读的‘春’字——她托柳姐带话呢。”

林昭然望着他跑远的背影,低头摸了摸袖中那方瓦当。

瓦当上的纹路硌着掌心,像块没化的冰。

可不知怎的,她忽然想起今早沈砚之压在藏书楼梁下的半页残纸——“道在问处”四个字,此刻该正落着檐角的雪吧?

**风穿宫墙,卷起一片薄雪,也掀动了相府东阁案头的一角纸页——那正是《春苗录》中“苏州土地庙”的记载。

沈砚之执笔凝视,窗外梅香浮动,恍惚间,他仿佛听见泥墙下,有童声在念:“问,天地所以立……”**

他记得自己十岁那年,抱着残卷跪在县学门外,却被门吏一脚踢开:“你这野种也配念书?”

那日的雪,也落在这肩头。

案头的铜鹤香炉飘着沉水香,混着窗外梅香,熏得人发闷。

他记得三日前在藏书楼梁下塞残纸时,孙奉递来的香囊里也有这股梅香——是民间绣娘用野梅干缝的,说“能醒神”。

“相爷。”孙奉捧着端砚从内室出来,砚池里还凝着昨夜未干的墨,“您要的砚。”

沈砚之接过,指腹擦过砚边的云纹。

这方端砚是他二十岁中状元时,老师送的“守正”之礼。

可此刻砚池里的墨,却比往日淡了些——许是昨夜批折子到子时,墨研得太稀。

他蘸了蘸残墨,笔尖落在《试点章程》副本上。

墨迹未干的地方,“凡拒纳持牌弟子者”几个字正洇开,像片要漫开的云。

笔锋一顿,又添了半句:“其治下科举成绩,不予计入政绩考评。”

孙奉悄悄抬眼,见他腕骨绷得发白,笔杆在指节间微微发颤。

墨迹滴在“考评”二字上,晕成个深黑的点,倒像颗落进纸里的星子。

“去,把这章程抄三份。”沈砚之将笔重重搁进笔山,“一份送吏部,一份送御史台,还有一份……”他望着窗外的梅树,声音轻得像叹气,“送破庙。”

孙奉应了,将章程收进绣着星火纹的锦囊。

转身时,袖角扫落案头的《春苗录》,一页纸飘到地上。

他弯腰去捡,见那页右下角用灰墨写着行小字:“灰上种春苗,问处生灯火。”

林昭然回到破庙时,天已擦黑。

阿阮正坐在门槛上,用金线绣触读谱,针脚在暮色里闪着微光,像萤火在布上爬行。

她听见脚步声,抬头笑:“昭然,今日学坊的灰墨,够写多少个‘问’?”

“够写一整个春天。”林昭然蹲下来,帮她理着金线,“程兄说,苏州的盲童要给我绣‘春’字。”

阿阮的手忽然顿住。

她摸到林昭然袖中鼓囊囊的瓦当,指尖轻轻一叩:“昭然,你听见没?”

“听见什么?”

“马蹄声。”阿阮侧耳,嘴角扬起,“从相府方向来的,踏雪声里……有锦囊响。”

林昭然站起身,望着暮色里渐远的马蹄印。

风卷着梅香扑来,她忽然想起沈砚之今日压在梁下的残纸,想起他肩头落的雪,像经筵上飘进的梅花。

马蹄声近了。

马蹄声在破庙前的青石板上碾碎最后一片薄雪,孙奉翻身下马时,绣着星火纹的锦囊在腰间撞出细碎的响,像星火坠地。

林昭然立在檐下,看他仰头望了眼褪色的“补遗讲”木匾,喉结动了动,终是没说话,只将锦囊递来。

“相府新抄的章程。”孙奉的手指冻得发红,锦缎边缘还沾着相府东阁的梅香,“相爷说,‘凡拒纳持牌弟子者,其治下科举成绩不予计入政绩考评’。”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庙内阿阮案头的触读谱,声音轻了些,“小的昨日替相爷研墨,见他在‘考评’二字上洇了滴墨——像颗星子落进纸里。”

林昭然解锦囊的手微滞。

她早猜到沈砚之会用仕途利害倒逼执行,却没料到这墨痕里藏着温度。

展开纸页时,指腹蹭过那团洇开的墨,仿佛触到沈砚之握笔时微颤的腕骨。

“他这是把私学和科举捆在一处了。”她抬眼望庙外飘雪,嘴角抿出个极淡的笑,“可光让人‘容’还不够,得让人‘求’。”

阿阮摸黑走过来,针袋在腰间叮当作响:“昭然,你又在想什么?”

“阿阮,若盲童能代师授课呢?”林昭然握住她微凉的手,“你教的触读谱,阿巧能背《策论》,其他盲童呢?”

阿阮的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叩了三下——这是她们约定的“计数暗号”。

“七名。”她歪头笑,“前日在土地庙,小六子用触读谱教三个小娃认‘人’字,他说‘手摸到这一横一捺,就像摸到阿爹阿娘的肩’。”

林昭然喉头发紧。

她想起苏州那间漏风的土地庙,盲童们摸索着彼此的手掌认字,影子在泥墙上晃成一片。

“阿阮,你带着这七名盲童,编套蒙学触读谱。”她将章程卷成筒,敲了敲阿阮的针袋,“让他们当‘小先生’,去教更小的娃——私学缺的从来不是先生,是敢教的人。”

阿阮的绣针突然扎进掌心,血珠渗出来,她却笑得更亮:“昭然,我昨夜刚用金线绣了‘师’字的触读谱,针脚粗些,小娃摸得清。”

庙门被风撞开,柳明漪抱着半匹月白绸子挤进来,发间沾着雪粒:“昭然,你要的‘小先生衣’有头绪了!”她抖开绸子,衬里密密麻麻绣着“问天地”“人之初”几个大字,针脚粗密,掌心一摸便知,“绣娘说,襕衫衬里贴着心口,小先生们念课时,字就焐在心上。”

林昭然指尖抚过“问天地”三个字的绣纹,丝线的温度透过绸子传来,像有人在胸口轻声诵读。

“好。”她将绸子递给阿阮,“挑最耐洗的青布,做一百件。让穿这衣的娃站在讲台上,告诉所有人——私学的先生,就在他们中间。”

三日后,第一批“小先生衣”随春雨抵达江南;七日,七名盲童启程北上;第十三日,第一间竹棚讲堂在山坳升起青布旗……

半月后,孙奉的马蹄踏碎江南的杏花。

他裹着褪色的青衫混在乡道上,远远便望见山坳里飘起的青布襕衫。

那是间临时搭的竹棚,七名盲童坐在土台上,其中一个正用触读谱摸着身边小娃的手:“这是‘人’,左边是阿爹的肩,右边是阿娘的肩……”声音清亮,像春溪破冰。

“放肆!”

一声断喝惊飞了竹雀。

孙奉缩到树后,见穿绯色官服的县令攥着半件“小先生衣”,火折子在风里忽明忽暗:“童子妄言,乱我教化!烧了!”

青布遇火腾起青烟,“问天地”三个字在火焰里蜷成黑蝶。

孙奉摸向袖中早备的油纸包,趁人不察将半片残衣按进泥里。

他望着灰烬里未烧尽的“师”字绣纹,忽然想起相府东阁那方“守正”端砚——砚底刻着“以民为秤”四个字,是老师当年用残墨写的。

归京那日,孙奉将残衣片与《春苗录》并摆在沈砚之案头。

沉水香混着残衣上的皂角味,熏得人鼻尖发酸。

沈砚之拈起残片,指腹蹭过“师”字的绣纹,忽然开口:“孙奉,你说……若我幼时也被这般烧掉?”

他的声音轻得像落在宣纸上的墨点。

孙奉抬头,见相爷眼尾的细纹里凝着水光——那是他跟了十年,头回见沈砚之露出这样的神情。

三日后,工部的“修缮令”随春风遍传十二州:“各学宫须于三月内增设童蒙讲堂,经费从科举专项列支。”朱笔批红的末尾,“沈砚之”三个字力透纸背,连“之”字最后一捺都压得极重,像要在纸里种棵树。

林昭然是在江南的油菜花田边接到消息的。

阿阮带着盲童们坐在新搭的砖台上,百名学童穿着“小先生衣”围成圈,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娃正踮脚往墙上贴灰墨写的“问”字。

官差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宣读声撞碎了晨雾:“童蒙讲堂设立令,着即执行!”

老农们围过来,粗糙的手攥住林昭然的衣袖:“先生,这回是官家来求我们办学了!”她望着砖墙上越贴越多的“问”字,忽然想起破庙墙根那个举陶片的女娃——原来灰里种的春苗,真能长成遮天的树。

“昭然。”

程知微的声音从田埂传来,他的月白襕衫染着暗红,手里攥着块木戳。

林昭然接过,见木戳上刻着“非官学不予录籍”,纹路里还沾着未干的血:“他们在滁州打人了。学政说私学弟子是‘野种’,拿这戳子砸人……”

林昭然的指尖抚过木戳的血痕,远处传来学童们的齐读声:“问,天地所以立……”她望着砖台上阿阮含笑的侧影,望着“小先生衣”上随风飘动的绣纹,忽然笑了:“打吧。只要孩子还在念‘问’字,火就不会灭。”

暮色漫进破庙时,林昭然蹲在地窖口,借着火折子的光翻检新送来的竹筒。

竹片上的血指印还未干,七州三十二个名字在火光里忽明忽暗。

她摸出块灰墨,在最后添上“滁州·王二牛”,墨香混着潮湿的土味,像极了京郊学坊墙根那碗灰胶。

“昭然,该歇了。”阿阮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明日还要去看新搭的讲堂。”

林昭然将竹筒收进陶瓮,瓮口的麻纸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叠着的《春苗录》。

她站起身,拍了拍衣上的土,望着地窖外渐起的夜色,轻声道:“阿阮,明日多带些灰墨——他们烧得越多,我们种得越密。”

风卷着远处的读书声扑进来,吹得陶瓮里的竹片沙沙作响,像极了春苗破土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