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01章 焦痕照影

破帷 第101章 焦痕照影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那无形之网的寒意顺着脊骨攀升,林昭然在退出朝堂的汉白玉石阶上站定,指尖抑制不住地微颤。

晨风裹挟着残夜未散的冷雾,拂过她裸露的腕骨,带来一阵刺肤的凉意。

石阶泛着青白微光,像凝结的霜,映出她孤影斜长,仿佛整座宫阙都在无声地排斥她。

沈砚之最后那句“听一听”,并非妥协,而是釜底抽薪。

他巧妙地将这场由舆论掀起的风暴,引向了制度的坚壁。

他给了她三日时间,一个看似宽宏的期限,实则是一道催命符。

若三日之内,她拿不出具体、可行且能说服朝堂诸公的施政之策,那所谓的“天下之答”,便会沦为“空谈惑众”的罪名,她之前所有努力将尽数化为泡影。

她没有回那座能予她片刻安宁的破庙。

此刻的她,需要的不是慰藉,而是答案的碎片。

鬼使神差地,她的脚步引着她来到了国子监的侧门。

夜色尚未完全褪尽,天边泛起鱼肚白,几颗残星悬于檐角。

寒风在石阶间穿行,发出低哑的呜咽。

已有数名学子或坐或蹲在冰冷的青石阶上,借着晨光苦读。

他们的衣袍单薄,肩头落着薄霜,呼出的气息在空中凝成一缕缕白烟。

膝上没有纸,只有一方方廉价的竹片,手中握着刻刀,正一笔一划地在竹片上刻着什么——刀尖与竹面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春蚕食叶,又似细雨落瓦。

林昭然走近,看清了那几个字——**答在天下**。

这四个字,是她点燃的火,如今却也成了烤问她自己的烈焰。

她闻到了竹屑的清香,混合着墨汁与冻土的气息,耳边是学子们低低的诵读声,夹杂着牙齿打颤的轻响。

她在他们身后驻足良久,学子们专注于书海,并未察觉。

风带来他们低低的议论声,争辩着何为良政,何为善法,言语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昂与未经打磨的青涩。

许久,她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若让你们来改科举,第一刀,会砍向何处?”

学子们愕然抬头,见到一位面容清丽却眼神锐利的女子。

短暂的寂静后,一个衣着最为朴素、来自寒门的学子抬起头,眼中闪着不甘与愤懑:“砍糊名之虚!朝廷设糊名、誊录,本为公允,可考官识得笔迹,世家子弟早已与考官打通关节。我等十年寒窗,纵有倚马千言之才,也抵不过他们心照不宣的一瞥。这‘公允’二字,早已是笑话!”

此言一出,如灯芯遇火,瞬间点亮了林昭然混沌的思绪。

她找到了,找到了那把可以劈开坚冰的第一刀。

当夜,程知微的密室灯火通明。

烛火在墙上投下他伏案的身影,摇曳如鬼魅。

他并未去搜罗罪证,而是调阅了礼部存档的近十年所有进士录与落榜考卷。

在林昭然的请求下,他做了一项无人敢做的比对。

数个时辰后,惊人的结果摆在了桌上:三成以上的糊名试卷,在被誊录之前,卷面上就已留下了用特殊药水处理过的朱砂批注重痕迹,肉眼难辨,但在特定光线下无所遁形。

这是考官之间传递信息的暗号。

程知微将这些数据拆解成十二州三十二府的图表,每一处异常都用红点标注,触目惊心。

他没有用寻常的册页,而是取来一匹上好的贡缎,以一种近乎失传的“贡缎针脚密码”法,将图表与数据编织成贡缎上繁复的暗纹。

——这门技艺,是他幼时随母亲在内织坊当差,偷学自先皇后秘传的“经纬藏言”之术,以丝线经纬为字,以针脚疏密为码,非明火细照、非心法口授,无人可解。

他将这卷看似华美的贡缎交予林昭然,声音压得极低:“这本身不是金科玉律,但它足够让沈相看清——他们誓死守护的‘公’,原来是一个延续了百年的骗局。”

林昭然指尖抚过贡缎上凹凸不平的丝线,那每一针仿佛都刺穿着一个寒门学子的十年血泪。

丝线微凉,却像烙铁般灼烧她的神经。

她仿佛听见了无数个雪夜中抄书的指节冻裂声,看见了竹片上刻字时滴落的血珠。

她心中那模糊的策略,此刻变得无比清晰。

她要的不是推翻,而是重建信任。

她将在她的《明堂策》中,将“科举流程透明化”列为核心条款,并由此衍生出三项具体的制度:监考官需跨州轮替,断绝乡党之弊;试卷实行双盲誊录,即誊录员与批阅官皆不知考生与对方信息;所有主副考官名单在考前三日公示于众,接受天下学子监督。

当程知微吹灭最后一盏灯,将贡缎裹入黑绸之际,相府书房的烛火却刚刚燃起第三支。

沈砚之独坐案前,指尖摩挲着那份《明堂策》的批注本,纸页翻动的声音,在寂静中如同更漏滴答。

窗外残月如钩,映照着他案头那枚从灰烬中拾回的铜扣——它曾属于一个不肯低头的女子,如今却像一枚烙印,烫在他的掌心。

孙奉悄无声息地奉上新茶,瞥见首辅大人正用指腹反复摩挲着那枚铜扣。

良久,沈砚之忽然开口,仿佛自语:“庶议……前朝设此庶议堂,广纳民言,然三年而废。史书记载,因民言纷杂,莫衷一是,朝令夕改,反乱朝纲。”

孙奉垂手立于一旁,轻声道:“可奴才也听闻,也正是那三年,有三位出身农户的寒门子,凭策论直言,破格入选翰林。”

沈砚之缓缓闭上双眼,眉心紧锁。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曾是那个在雪夜里抄书至指尖冻裂的少年。

那时他也曾写过一篇《论科举当去虚名而求实才》,却被恩师斥为“狂生妄语”。

铜扣的冰凉也无法平息他内心的灼热。

“秩序崩塌一寸,天下便会大乱一丈。”他低声说着,似在说服自己。

然而,次日清晨,天还未亮,他却破例命人取来了早已束之高阁的《科举则例》旧典。

他修长的手指一页页翻过,最终停在“考官遴选”一章,以朱笔,重重圈出了“同乡回避”四字,并在旁边批下了一行小字:“此条,可扩。”

另一边,林昭然召了守拙入城。

她需要知道前朝“庶议堂”失败的真正原因。

守拙没有长篇大论,只从怀中取出一卷用油布包裹的残简——他出身前朝礼部书吏世家,祖上曾参与编修《庶议章程》,此卷乃其父临终前藏于瓦瓮之中,传至他手。

残简上记载了一种名为“民意折算”的法门。

其法,是将各地乡评、民意,按照当地的人口、税赋比例,折算成在庶议堂中的议政权重。

林昭然眼前一亮,这不正是破解“寒门无言势”困局的钥匙吗?

然而,守拙紧接着一盆冷水泼下:“前朝之亡,亦亡于此制。权重如何厘定,标准由谁掌握?最终,此法沦为各地豪强世族争夺权重的工具,民意成了他们攻伐朝堂的新武器。”

林昭然陷入沉思。

堵不如疏,废弃不用亦非良策。

她看着窗外蒙蒙亮的天,一个大胆的改良之法在她脑中成型。

她要建立一种“教者代议”的机制。

以“私学授业资格认证”为基础,凡通过考核、持有官方认证的民间授课先生,无论其出身,皆可代表其门下十名学子在地方议事中发声。

这既能避免豪强利用财势垄断民意,又能保证参与议政者具备基本的学识与判断力,设立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时间紧迫,柳明漪带着绣坊的绣娘们连夜赶工。

她们没有织造旗帜或檄文,而是将新策的纲要,用一种双火显影的特殊绣法,将“双盲誊录”、“教者代议”等关键词,绣入了三件看似寻常的襕衫衬里。

此法需先以含硝丝线绣字,再覆一层蜡封。

唯有先以松明火轻燎,再以炭心微炙,字迹方可浮现——寻常炭火或烛光皆不能启。

全城唯三人会此技,阿阮便是其一。

就在此时,一名伪装成卖花婢女的细作匆匆送来密报:礼部已开始追查之前“贡缎藏字”一案,不日将对京中所有绣工名录进行严审,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柳明漪大惊失色,一旦被查,她们的整个情报网络都将暴露。

林昭然闻讯,却异常冷静。

她让柳明漪立刻主动向内织坊呈交一份“绣工自陈录”,上面罗列了上百个姓名,每一个都是真实存在且支持她们的绣娘。

唯独将执行核心任务、也是技艺最高超的绣者阿阮,隐在了几个报备的盲女名册之后。

她对柳明漪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一份详实又庞大的真名单,他们反而不敢全抓,只会以为我们在虚张声势。”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晨曦初露,林昭然整衣束发,准备奔赴那决定命运的明堂。

临行前,她忽然感觉袖中一物硌手,掏出来一看,是守拙昨夜悄悄塞给她的一个青布小袋。

袋中没有锦囊妙计,只有半片破碎的瓦当,质地粗糙,似乎来自一座早已倾颓的建筑。

瓦当上,依稀可辨四个古朴的刻字——**民声不熄**。

她握紧了那半片瓦当,粗粝的边缘硌得掌心生疼,却也让她纷乱的心绪沉静下来。

风穿廊而过,带起她半幅衣袖,露出腕上一道旧疤——那是三年前被烧毁的策论残片边缘烙下的痕迹。

她迈步入殿,却见高高的御阶之下,沈砚之早已身着朝服,静立等候。

他手中捧着一卷黄绸,正是她那份《明堂策》的批注本。

他没有看她,目光落在殿中那根盘龙金柱上,声音低沉得仿佛能被风吹散:“你若说的‘答’,需要用多少人的性命来换?”

林昭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抬起头,目光越过他,直视着殿顶那威严的蟠龙,一字一句地回答:“比沉默,要少。”

话音落下的瞬间,厚重的钟声自远处传来,一声,又一声。

巨大的明堂之门在沉闷的吱嘎声中缓缓开启,门外,天色阴沉,浓云翻滚,似有惊雷,将落未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