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81章 无声之辩

破帷 第81章 无声之辩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那压抑的沉闷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划破,木门外的风铃猛地一震,发出几声短促而清脆的“叮当”,旋即归于死寂。

韩霁的身影如一道劈开夜色的闪电,冲入堂中。

他靴底还沾着湿泥,在青砖上留下一串急促的印痕,衣袍因疾行而猎猎鼓动,发带松脱,一缕黑发垂在额前。

他甚至来不及抚平衣角的褶皱,声音里带着一丝被震撼后的沙哑,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的低鸣:“主上,国子监外……昨夜聚集了上百名孩童。”

林昭然手中的茶杯稳稳地放在桌上,杯底与瓷托轻碰,发出一声极细微的“嗒”,连一丝涟漪都未曾荡起。

烛火在她眸中跳动,映出她沉静如水的面容。

她抬眼,目光如刃,示意韩霁继续。

“他们没闹,也没喊,就围着那个说书的盲艺人,用手……用手学‘破帷四问’的影子戏。”韩霁的呼吸依然急促,喉结滚动,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带着夜露的凉意,“巡防司的人要去驱赶,可那些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全都静静坐着,手上学着影戏的动作,一刻不停。上百双手影在墙上交错,像一片无声的林海在风中摇曳。巡防司的人……竟然看呆了,不敢上前。那里成了一片‘无声之林’。”

林昭然的指尖在微凉的桌面轻轻敲击,一下,又一下,木纹的触感透过指腹传来,仿佛在叩问着时代的脉搏。

窗外,风掠过檐角铜铃,发出一声悠长的呜咽。

时机到了。

那颗由她亲手埋下的种子,在最意想不到的土壤里,以最决绝的方式破土了。

“韩霁,”她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像冰层下缓缓流动的暗河,“联络我们的人,那些曾在七子之中担任过蒙师的,让他们去京城各处坊巷口。”

“做什么?”

“设‘默讲台’。”林昭然的目光穿透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天明后的景象。

她指尖轻拂过唇边,似在默念那即将落地的惊雷,“不立牌匾,不发一声。只备一截粉笔,在地上写下一句问话。写完,立刻退走,任由百姓围观、揣摩、思索。”

她顿了顿,语气如刀锋出鞘,说出了那石破天惊的第一问:“首日题:女子不可学,何以知其不能?”

次日,天光微亮,京城的坊巷间便出现了这奇异的一幕。

几个看似寻常的文士,在人流渐起的路口蹲下身,指尖捏着粉笔,粗糙的青石板摩擦着指腹,发出沙沙的轻响。

他们缓缓写下那一行字,笔画清晰,力透石纹。

写罢,便悄然起身,混入人群,消失无踪。

那行字如同一根无形的针,刺入每个路人的眼中,也刺入他们心底最深的沉默。

这匪夷所思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吏部侍郎程知微的耳中。

他奉命稽查这起“默讲”事件,以为又是哪路文人沽名钓誉的把戏。

然而当他亲至一处巷口,看到的景象却让他心头一震。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生,正蹲在那行字前,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晨风拂过他残破的袖口,露出枯瘦的手腕。

他盯着那问句良久,仿佛用尽了一生的力气,从袖中摸出一截断笔,颤巍巍地在后面续上了一句:“女子不可学,因无人教。”

墨迹未干,泪珠已落,砸在石板上,洇开一朵深色的花。

写罢,老儒生老泪纵横,叩首于地,额头触地时发出一声闷响,惊起檐下一只寒鸦,扑棱棱飞向灰白的天空。

程知微立在人群后,只觉得一股热流直冲头顶,耳中嗡鸣,仿佛有千军万马在胸中奔腾。

他没有上前盘问,更没有将此事上报。

他沉默地回到吏部衙门,在清晨的薄雾中,从自己的案上取过一张空白的讲稿,走到衙门前的空地上,俯身,指尖蘸墨,在青石上写下:“若有人教,何人不可学?”笔锋沉稳,字字如凿。

写完,他整了整官袍,转身步入衙内,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

然而,这句问话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所有人的预料。

不过午后,这句话便被数十人传抄,出现在更多的坊间墙垣之上。

有抱着孩童的妇人驻足良久,指尖一遍遍抚过那行字,一遍又一遍地低声念诵着,声音轻得如同梦呓,眼中却燃起前所未有的光,像暗夜中终于点燃的烛火。

一连数日,“地上有问”成了京城最隐秘也最汹涌的风潮。

这份风潮自然也刮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沈砚之的案头。

他听着孙奉的汇报,面色沉静如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刀的冷铁刀柄,触感坚硬而冰冷。

“……从‘女子不可学,何以知其不能?’开始,到吏部衙门前的‘若有人教,何人不可学?’,如今城中墙上、地上,随处可见各种续问、反问。属下已将各坊流传最广的默讲内容录下。”孙奉说着,将一本册子恭敬地呈上。

沈砚之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那句最初的问话赫然在目。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几乎要将册页捏碎,纸张发出细微的“窸窣”声。

一个被他深埋在记忆中的画面毫无预兆地浮现——他的亲妹妹,七岁时便能背诵整卷《论语》,家中宾客无不称奇。

可父亲却勃然大怒,斥责她“女童识字,有违礼法,是为家门之乱”,当场折断了她的笔,烧了她的书。

从那以后,那个冰雪聪明的女孩,终其一生,再未碰过任何典籍。

指尖抚过纸上那力透纸背的字迹,沈砚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用几不可闻的声音低问:“若当年……她能像男子一样入学、入监……她会写出怎样的问?”

孙奉垂首侍立,不敢回答。

但他低垂的眼眸中,却有一丝微光悄然闪动,像暗夜中悄然亮起的星。

“默讲”已成燎原之势,林昭然知道,必须再添一把火。

她唤来守拙,将那本凝结了她毕生心血的《学在民间》手稿取出。

纸页泛黄,边角微卷,散发着陈年墨香与樟脑的气息。

“将此书拆为百问,每问独立成条。”她吩咐道,“交给柳明漪,让她发动京中所有心向我们的绣娘,将这些问句绣在百家被的被面、新生儿的襁褓、家家户户的门帘上。我要让这些问题,织于布帛,眠起皆见。”

“这……”守拙有些迟疑,指尖摩挲着手稿的边角,“这会不会太……”

“他们禁我们的声,我们就织出自己的语;他们能焚书,难道还能烧了全天下的衣衫被褥不成?”林昭然的语气不容置喙,声音如风过竹林,“我们不仅要绣心,还要传信。”

她转向韩霁:“联络我们安插在边关的戍边将领之女,让她们动用一切关系,以军中旗语,向各哨所传递‘女童求学’的暗码。”

三日之内,从东海之滨到西域边陲,七座最重要的边防哨塔上,都以旗语打出了那个清晰无误的“学”字。

破庙里,烛火摇曳。

林昭然刚刚听完韩霁关于边关旗语已通的汇报,心中激荡未平。

忽然,她神色一动,侧耳倾听。

远处,风中传来一阵奇异的齐动——并非出自喉咙,而是上百个孩子,在另一面残破的庙墙上,用他们的手影,整齐划一地拼出了一个巨大的“学”字。

那影子在火光下跳跃,沉默而坚定,像一群无声的候鸟,正振翅欲飞。

民心已醒。

林昭然深吸一口气,从一个暗格中取出她珍藏多年的“明堂策”副本。

她没有用朱砂,而是蘸着灰黑的墨,将策论一字一句地重写于极薄的绢布之上。

墨香混着旧纸的气息,在狭小的破庙中弥漫开来。

“将它缝入那批即将送往皇史宬的‘前朝遗录’夹层中。”她将写好的薄绢小心折好,递给身旁一个最可靠的死士。

她站起身,走到破庙门口,望向深邃的夜空。

京城的光亮在远处连成一片,而她这里,只有孤灯一盏。

“这一问,不止要问进国子监,还要问进史册——要让百年之后的人知道,光,是如何从一道微不足道的影子里,一步步长成太阳的。”

一阵夜风吹过庙檐,卷起地上的尘土,案上的残灯猛地一晃,火光骤然明亮了一瞬。

那光,恰好映出墙角一道不知是谁遗落的、还未熄灭的手影,静静地指向远方。

风声里,仿佛夹杂着车轮滚滚的闷响,正从皇城深处,缓缓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