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79章 问从影生

破帷 第79章 问从影生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密报的烛火在林昭然眼中跳跃,映出她沉静如水的脸庞,光影在她眉骨与鼻梁间刻下细微的沟壑,仿佛命运的刻痕。

烛芯“噼啪”轻响,一粒火星溅落案角,像一颗坠落的星。

柳明漪的声音还萦绕在耳边,西市的孩童,油纸的影戏,那一句“我女若能如此”的泣叹,仿佛一根无形的针,刺破了盛世华袍下最不设防的软肉。

那声音里夹杂着市井的喧嚣、油锅煎炸的滋响、远处鼓楼的更声,此刻却如冷雨般滴入心髓,湿冷而沉重。

那不是一场戏,那是一颗被压抑了千百年的心,借着孩童稚嫩的手,在一方白墙上,笨拙地描摹出自己的形状。

指尖划过粗粝的土墙,仿佛能触到那些未竟之愿的颤抖。

林昭然缓缓踱步。

她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一个能让这些无声的愿望汇聚成形的容器。

“守拙,”她轻声唤道,声音低如风过竹隙。

一直侍立在暗处的守拙应声而出,衣袂拂过青砖,带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尘土气息。

“取最好的韧皮纸,将‘破帷之问’四字,制成影形。”林昭然的语调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字字如石坠深潭,“寻几个京城里最会说书的老先生,将这四字影形,融入到他们最拿手的‘忠臣冤案’老戏里去。不必刻意,只在忠臣蒙冤,或是奸佞当道,最令人扼腕之时,让这四个字,如鬼魅,如天启,一闪而过。”

守拙心领神会,指尖微动,似已勾勒出那影形轮廓。

这法子高明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全新的、尖锐的质问,嫁接在了一段段早已深入人心的故事之上。

百姓看的是旧戏,流的是旧泪,心中生出的,却是新的疑云。

这“问”字,将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它会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古往今来所有的不公与悲愤,潜入万家烛光,在每一个摇曳的影子背后,悄然扎根。

几日后的深夜,程知微结束了在宫中冗长的值夜,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巷陌里。

寒风割面,靴底踏过霜雪,发出细碎的咯吱声。

月色清冷,前方巷口却透出一点温暖的橘光,伴随着孩童们压低了嗓子的嬉笑声,夹杂着油灯燃烧的噼啪声与纸影摩擦的窸窣。

他好奇地走近,只见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一面斑驳的土墙,用一盏简陋的油灯,兴致勃勃地演着影戏。

那油纸剪出的人影粗糙不堪,边缘毛刺如枯草,动作也生涩僵硬,关节处的竹签咯吱作响。

但当幕上那个象征着孤女的纤细影子,在重重压迫下,高高举起一支火把时,整个画面骤然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力量。

火光摇曳中,光影交错的一瞬,墙面上竟似浮现出四个模糊的大字——破、帷、之、问。

程知微猛地驻足,浑身的疲惫一扫而空,心跳如鼓,撞得耳膜生疼。

他看着那四个字,看着那个高举火把的女子剪影,看着周围孩子们屏息凝神、满眼放光的模样,心中忽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

指尖不自觉地抚上冰冷的墙皮,仿佛想触碰那虚幻的字迹。

这哪里是戏?

这是誓言。

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承诺,是暗夜行路者手中传递的火种。

他没有惊动那些孩子,只是在暗中站了许久,直到那场简陋的影戏落幕,孩子们笑闹着散去,脚步声渐远,巷中重归寂静,唯余风拂纸屑的轻响。

回到家中,程知微没有点灯,就着窗外透进的月光,从书房最隐秘的夹层里,取出了他耗尽心血写就的《飞言录》最后一册。

书页泛黄,边角卷曲,指尖划过,能触到墨迹的微凸。

他没有丝毫犹豫,用滚烫的蜂蜡,将书册层层封缄,蜡液滴落时发出细微的“滋”声,热气扑面。

最后,亲手将其放入了一只即将转运的箱箧。

箱子上贴着封条,上书“内侍省旧档”。

这只箱子,三日后将被送往皇史宬备份,混杂在无数废弃的故纸堆里,沉睡百年。

或许百年之后,当世事变迁,后人修史,会有人偶然打开这被遗忘的角落,发现这册以血泪写就的记录。

他取来笔,在蜡封之上,郑重题下跋语:后人若问此火何来,答曰:自万民心燃。

几乎就在同一夜,紫禁城深处的养心殿内,沈砚之又一次从梦中惊醒。

冷汗浸透中衣,贴在背上,黏腻而冰凉。

他恍惚睁眼,看着头顶明黄色的帐幔,竟觉得那平滑的缎面上,似乎有淡淡的墨影在晃动——如烟似雾,聚散无常。

他揉了揉眼睛,定睛细看,那影子竟慢慢聚拢,赫然又是“破帷之问”四个字。

“来人!”他厉声喝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惊惶,回荡在空旷的殿中。

心腹内侍孙奉连滚带爬地进来,点亮了灯。

烛光大盛,帐幔上空空如也,哪里有半点字的痕迹。

沈砚之喘着粗气,额上已满是冷汗。

他盯着那光滑的缎面,忽然明白——那字并非出自他人之手,而是自他心底爬出的幽灵,是他多年压抑的回响。

他强作镇定,指着宫殿里所有的纸窗、灯罩,下令道:“给朕查!彻查!看看是哪个奴才在上面动了手脚!”

孙奉不敢怠慢,立刻带人将所有纸制品都检查了一遍,结果却一无所获。

他回来复命时,声音压得极低:“陛下,所有纸窗、灯罩,皆是月前新换的。奴才问了内务府,说是宫中旧纸再制的。”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近来内府用纸紧张,许多都是取了各处查抄封存的焚档,化成纸浆重造的……”

焚档重造纸。

沈砚之抚着额头,身体微微一晃。

他明白了。

那些被他亲手下令焚毁的奏疏,那些被他抹去的异见,那些本该化为灰烬的“问”,并没有真正消失。

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变成了他呼吸的空气,变成了他眼前的光,变成了他赖以安寝的宫殿的一部分,无孔不入地渗透回来。

他忽然感到一阵深刻的无力。

这“问”,如影随形,非是外敌入侵,而是自心而生。

因为他的心中早已裂开了一道缝隙,所以才会处处见到那透进来的光。

而在宫墙之外,林昭然立于檐下,晚风清冷,吹动着她素色的衣袂,布料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一阵苍凉的琵琶声,曲调是她熟悉的古曲,但那几个盘旋往复的音节,却像密码一般,清晰地在她心中拼凑出那四个字。

弦音微颤,指尖似有共鸣。

她当然知道,影戏已成燎原之势,但她更清楚,影子需要光,而声音,却能穿透最深的黑暗。

她找到了韩霁,让他联络京城里那些走街串巷的盲艺人。

“不必让他们唱新词,那太惹眼。”林昭然对韩霁说,声音轻如耳语,“就让他们弹奏最古老的琵琶曲,只需在曲调中,将‘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排列稍作变动,以其音律起伏,暗合‘破、帷、之、问’四字的发音即可。”

这是一个绝妙的构想。

看得见的人在影子里看见了“问”,看不见的人,将在风中听见“问”。

甚至那些连声音都听不清的耳聋者,也能从琵琶弦的震动中,感受到那股执拗不屈的节奏。

这“问”,将化为一种超越文字与言语的存在。

做完这一切,她又命柳明漪寻来上好的素绢,却不让绣上任何花样,只用一根烧红的铁丝,在素白如雪的帷幔正中,烙下一道清晰的焦痕。

铁丝触绢的瞬间,发出“滋”的一声,焦味弥漫,如记忆的灼痛。

她将这些“无字帷”分赠给京城各坊的讲士,附言道:“不立文字,只存痕迹。帷破之后,不必急于填满,留白之处,自有后来人补。”

这道焦痕,比任何檄文都更有力量。

它不言一语,却已道尽所有。

它是一个象征,一个起点,一个等待被续写的未来。

沈砚之在御书房中枯坐良久,终于召来了孙奉。

“民间的影戏,可禁么?”他问道,声音干涩,如枯叶摩擦。

孙奉迟疑了片刻,小心翼翼地回答:“回陛下,禁一道旨意容易,可要禁绝百千条巷陌里的孩童游戏,恐怕……难。况且,他们只当是寻常乐子,并非聚众生乱,若强行禁绝,反而会引人猜疑。”

沈砚之沉默了。

他想起自己少年时,也曾在无数个夜晚,梦见自己亲手点燃了那象征着礼教纲常的帷幔,在熊熊烈火中感受着一种近乎罪恶的快意。

可醒来之后,他却一步步走上了另一条路,成为了那个最坚定、最强大的护帷人。

他拿起御笔,本想批阅奏折,可笔尖落在纸上,却不受控制地写下了一个硕大的“问”字。

墨迹晕开,如血渗纸。

写完,他看着那个字,久久失神,最后发出一声苦笑。

“我这一生,”他喃喃自语,“答得太多,问得太少。”

林昭然独自立于城郊一座破庙的屋檐下,晚风清冷,吹动着她素色的衣袂。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一阵苍凉的琵琶声,曲调是她熟悉的古曲,但那几个盘旋往复的音节,却像密码一般,清晰地在她心中拼凑出那四个字。

她从怀中取出最后一块用布包裹的典砖,那里面,藏着她准备了数年的“明堂策”全文。

砖石冰冷而沉重,压在掌心,如托着一个时代的重量。

她将这沉甸甸的砖石交到守拙手中,低声吩咐:“送去国子监,交给那位学正大人。”

正是那位曾经在风口浪尖,默默收下了她第一块“灰墨砖”的老儒。

在这块砖石的侧面,她亲手用簪尖刻下了一行小字:帷已破,光将至,敢问大人,可敢迎?

守拙领命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夜风忽紧,吹得庙前殿角悬挂的残幡猎猎作响,那破碎的布条在风中狂舞,如同一线挣扎着不肯熄灭的火焰。

风中似有低语,又似无。

就在此刻,林中落叶微响,一道身影穿过月下疏林,急步而来,脚步声在寂静的古庙中显得格外清晰,最终停在了林昭然身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