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2章 谁在怕回答

破帷 第22章 谁在怕回答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高烧带来的昏沉感像一张湿透的厚毯子,将林昭然死死裹在卧榻之上,棉被压得她胸口发闷,每一次呼吸都像在黏稠的雾中挣扎。

额头上覆着的冷帕子早已被体温蒸得微温,滑落时留下一道湿漉漉的凉痕,又迅速被肌肤的燥热吞噬。

屋外风穿廊而过,檐角铜铃轻响,断续如梦呓,她恍惚听见有人在唤她名字,声音隔着水波般扭曲,忽远忽近。

三日了,她感觉自己像是沉在一口深井里,井壁湿滑幽暗,倒映着破碎的天光。

偶尔能听到井口传来模糊的人声——药罐在炉上咕嘟作响,柳明漪低声叮嘱煎药火候,脚步匆匆踏过青砖地,还有阿阮拨动琵琶弦时那一声轻颤的“铮”。

可她四肢沉重如坠铅块,连抬起一根手指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任意识在热浪与寒战间浮沉。

这病来得急,像是耗尽了她在公堂上的所有心力,连带着把骨子里的元气都抽空了。

喉间干裂,舌根泛着苦涩的药味,连吞咽都像刀割。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病倒的这七十二个时辰里,槐树下的那只问匣,已经成了整座槐安城风暴的中心。

第一天,匣子是满的。

纸条窸窣作响,像秋风吹过枯叶,被一只只颤抖的手塞进狭小的投递口。

第二天,匣子边的地上开始堆积。

晨露打湿了墨迹未干的字条,油墨晕开,模糊了“冤”“苦”“何以为生”等字眼,却压不住那一层层叠起的重量。

到了第三天,整个院墙外,竟自发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人们将写好的纸条小心翼翼地压在别人放下的纸条上,垒成了一座脆弱而坚定的纸山。

指尖触到那些纸张,有的粗糙如麻,有的光滑似绸,字迹或工整或歪斜,却都带着体温与泪痕的微湿。

风起时,纸页簌簌轻响,仿佛整座城在低声诉说。

陈砚秋是第一个坐到院中石桌前的。

他本是来探病,却被这沉默的民意所震撼。

石桌冰凉,指尖触到砚台时,寒意直透骨髓。

这位昔日的县学教谕,眉头紧锁,铺开纸,将那些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一展开。

他的回答,一如其人,严谨、考据,引经据典,力求从法理与经义中找出最稳妥的解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端方。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如蚕食桑叶,墨香淡淡弥漫。

崔玿是在午后加入的。

阳光斜照,树影斑驳洒在她素色裙裾上。

她看着陈砚秋写得手腕酸痛,便默默研好了墨,柔声道:“陈先生,有些关乎礼俗人情,或许我能代笔一二。”她的回答,细腻入微,总能从最严苛的礼教束缚中,找到一丝人性的温情与变通。

她解一个“孝”字,不只讲奉养,更讲倾听;她谈一个“义”字,不只谈规矩,更谈体恤。

笔锋轻转,如春风拂柳,字字温润,却直抵人心。

郑十七则是傍晚一脚踹开院门冲进来的。

靴底踏地,发出沉闷的响声,惊起几只栖在槐枝上的寒鸦。

她看到这两人一板一眼地写着,一把抢过笔,瞪眼道:“这么麻烦干嘛?他问老天为何不公,你就告诉他,老天瞎了眼,得靠自己睁眼!她问夫家不仁怎么办,你就告诉她,这日子不过了,人比天大!”她的回答,直白如刀,带着一股野草般的生猛劲儿,字字戳心窝子,不讲道理,只讲人心。

笔尖几乎划破纸面,留下粗粝而有力的墨痕,像野火燎原。

阿阮抱着琵琶,静静地看着这三个风格迥异的人。

木匣冰凉贴着她的臂弯,弦线在指尖微微震颤。

她将那些问题,那些回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夜深人静时,她的指尖在弦上流淌,一首新曲便在槐安城的夜色中悄然诞生。

风穿窗而入,烛火摇曳,映着她低垂的眼睫。

她没有唱林昭然的《灯下答》,而是将陈砚秋的理、崔玿的情、郑十七的胆,谱成了新的歌谣,最后一句的词,是她自己填的:“青天不敢答,我辈代君问。你不敢言的,我们替你争!”

歌声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飞遍大街小巷。

百姓们争相传抄着那三人的回答,将其汇编成册,竟起名《代答录》。

城西一家落魄秀才开的私塾,更是将这本小册子当成了蒙学教材,教孩子们辨析事理。

“荒唐!简直是荒唐!”裴仲禹在府衙中拍案而起,气得脸色铁青。

手掌砸在案上,震得茶盏跳起,茶水泼洒,洇湿了文书一角。

他手中的一份《代答录》,被他捏得变了形,纸页边缘撕裂,发出细微的“嘶”声。

他怒不可遏,当即派遣差役,连夜赶到槐树下,将那只由米箱改成的问匣砸得粉碎,并将堆积如山的纸条付之一炬。

火光冲天,纸灰如黑蝶翻飞,焦糊味弥漫整条街巷,连风都带着灼人的热意。

然而,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被烧得焦黑的墙根上时,那里已经整整齐齐地摆上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木箱、竹篮,甚至还有孩童的玩具箱。

最中间一个木箱上,用粗劣的木炭写着一行大字:“百人之声,岂能一封?”炭迹未干,触手微黏,字迹歪斜却力透木纹。

差役们面面相觑,竟无人敢再上前一步。

晨风拂过,竹篮轻晃,发出细微的“咯吱”声,仿佛整座城在无声低吼。

州府衙门内,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周砚修躬身呈上一本薄薄的册子,正是那本《灯下答》。

纸页微黄,墨香犹存,指尖摩挲时,能感受到字迹的凹凸。

“大人,这是从邻州快马传回的消息。《灯下答》已经传入七州十二县,甚至有县令自掏腰包,私下刊印,分发给下属幕僚阅览。”

裴仲禹夺过册子,狠狠摔在地上,胸口剧烈起伏:“此女不除,国法何在!礼教何存!我这就上奏折,请黜其功名,将其流放三千里!”

“大人,万万不可!”周砚修却长跪于地,叩首道,“大人,您想,若此时上奏弹劾,罪名是什么?是‘妖言惑众’?还是‘有违礼教’?可天下人眼中,她句句不离民生,字字皆为百姓。我们这一纸奏折上去,只会坐实了她‘为民请命’的美名,而我等,反而成了天下人眼中‘畏民如虎’、‘惧答之人’!”

裴仲禹一怔,怒气稍敛,皱眉道:“那依你之见,就任由她这么猖狂下去?”

周砚修低着头,声音里透着一丝阴冷的算计:“大人,堵不如疏。既然她喜欢万众瞩目,那我们便给她一个更大的舞台。不如……让她进太学讲堂,公开讲学。”

“什么?”裴仲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疯了?你竟劝我授她舞台,让她去国之重地妖言惑众?”

“大人,”周砚修的头垂得更低了,“舞台越高,摔得才会越重。她那套歪理邪说,骗骗贩夫走卒尚可,但在太学那种地方,在天下大儒和监生面前,只会是班门弄斧,自曝其短。她若敢在太学讲堂之上,公然宣讲她那‘有教无类’的疯话,第一个容不下她的,便是在紫宸殿里批阅奏折的沈相!届时,不等我们动手,朝堂诸公的口水,便能将她淹死。”

裴仲禹在堂上踱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脚步声在空旷大堂中回荡,像敲在人心上的鼓点。

他反复咀嚼着周砚修的话,眼中慢慢浮现出一抹冷酷的笑意。

“好……好一个‘舞台越高,摔得越重’。就依你所言,本官倒要看看,她是如何在光天化日之下,自取其辱!”

一纸“特许入太学讲学”的令文,很快便送到了林昭然的病榻前。

她接过令文,指尖触到那光滑的纸面,微微颤抖。

原本因病痛而苍白的脸上,竟泛起一抹异样的红晕。

她低声笑了,笑声牵动了肺腑,引来一阵剧烈的咳嗽。

柳明漪端着药碗进来,见状大惊,连忙上前为她抚背,急道:“你疯了?这分明是他们设下的陷阱,你还笑得出来?你看看你,还在咳血,如何登台讲学?”

林昭然摆了摆手,止住咳嗽,目光却落在那本被众人传抄的《灯下答》封面上,眼神锐利如鹰:“他们怕回答,我便要一直问,问到他们不得不开口,问到他们再也装不下去为止。我等的,正是这一日。”

她挣扎着起身,强撑着梳洗,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监生青衫。

那青色衬得她脸色愈发苍白,却也愈发显得身姿挺拔如竹。

当夜,米行深处的密室里,灯火通明。

烛火跳动,映得四人脸上光影交错。

阿阮、郑十七、崔玿、陈砚秋四人围坐一圈,神色凝重。

林昭然坐在主位,面前摊开一张白纸。

墨香、药味、烛蜡融化的微焦气息混杂在空气中。

“明日,裴仲禹之流,必定会亲临现场,只等着抓我的错处。”她的声音还有些虚弱,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他们以为这是我的断头台,我却要让它变成他们的审判席。”

她看向四位伙伴,眼中是全然的信任:“我一人之力有限,明日我讲,你们在台下。一人问一题,题题,都要像钉子一样,钉进他们的心里。”

她提起笔,手腕微颤,却落笔如山。

第一问,她看向陈砚秋:“何为师道?若师道只为传承世家衣钵,延续门阀之学,那天下寒门之师,呕心沥血,又算什么?”

第二问,她望向崔玿:“何为礼本?若礼的根本是为了保护弱小,那今日以‘有碍观瞻’为由,禁止衣衫褴褛的乞儿入学识字,这究竟是礼,还是暴?”

最后一问,她对上了郑十七那双野火般的眼睛:“谁定我是非?是高堂之上你们的朱笔,还是我这芸芸众生一条活生生的命?”

次日,太学讲堂外,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脚步声、低语声、衣料摩擦声汇成一片嗡鸣。

裴仲禹高坐于监场官位,面沉如水,眼神像刀子一样,准备随时找出林昭然话语中的任何一丝纰漏。

林昭然一步步登上讲台,身形单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木阶在她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每一步都像踏在众人的心尖上。

她站定,环视下方黑压压的人群,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日,昭然不讲经,不注义,只借太学宝地,答三问。”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正是陈砚秋。

他站起身,对着台上遥遥一拜,扬声问道:“敢问林姑娘,若师道只为传世家衣钵,那寒门之师,算什么?”

全场瞬间寂然。风穿过廊柱,卷起几片落叶,沙沙作响。

不等众人消化,一个温婉却有力的女声接着响起,崔玿起身发问:“敢问林姑娘,若礼本是护弱,今禁乞儿入学,是礼还是暴?”

寂静之中,仿佛能听到心跳的声音。

一些世家子弟,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

最后,郑十七那带着几分沙哑和不羁的声音,如惊雷般炸响:“我替我自己,也替万千百姓问一句——谁定我是非?是你们的礼,还是我的命?”

三问如三把利刃,狠狠剖开了那道笼罩大梁上空百年的铁幕。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危险而又令人兴奋的气息,像雷雨前的低气压,压得人呼吸微滞。

裴仲禹霍然起身,正欲厉声呵斥这等大逆不道的言论,却见四周围坐的太学监生,那些大梁未来的栋梁之才,一个个竟都陷入了凝神沉思之中,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那斥责的话,竟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当夜,紫宸殿。

灯火摇曳,照着沈砚之沉静如水的脸。

烛芯“噼啪”一响,火星四溅。

他面前摊着两份文书,一份是《灯下答》的全册,另一份,是今日太学讲堂的问答录文。

他的指尖,缓缓划过录文上林昭然最后总结陈词的那句话:“是非对错,不在庙堂之上的朱笔批文,而在乡野之间的百姓人心。”

他忽然一阵猛烈的咳嗽,一滴浓黑的墨,恰好从笔尖滴落,不偏不倚,正好染在了“人心”二字之上,将其浸染成一个模糊而深邃的墨团。

他恍惚间,想起了少年之时,他的师尊,也是当朝大儒,是如何因为在朝堂上说了一句“民心可教,不可欺”,而被罢官免职,郁郁而终。

那时的他,只能跪在殿外,无能为力。

他提起朱笔,本能地想在那份录文上批下“狂悖无知,淆乱视听”八个字。

可那支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定人生死的手,此刻却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许久,他终是合上了奏折,闭上双眼,对身旁的内侍疲惫地说道:“……去查一查,国子监的典籍里,是否曾有过‘补遗讲’之例。”

内侍大惊,连忙躬身道:“回禀相爷,有……是开朝时所立,为拾遗补缺,广纳言路之用。只是,已有百年未曾启用过了。”

沈砚之眼帘未抬,只是从鼻息间轻轻吐出几个字:“那就……重启吧。”

同一片夜空下,林昭然独坐灯下。

那场讲学耗尽了她所有的力气,此刻,她的头痛如裂,无数光怪陆离的记忆碎片在脑海中疯狂闪现——窗明几净的图书馆,座无虚席的阶梯教室,雷鸣般的掌声,还有……冲天的火焰和刺鼻的浓烟……

一个声音在她喉咙里呼之欲出:“我来自未来!”

她猛地一咬舌尖,剧痛让她瞬间清醒,口中弥漫开一股铁锈味。

她不能说,永远不能。

她颤抖着手,从贴身处取出那本亡师孙伯留下的残卷,翻到最后一页。

那里,依旧是一片空白。

她看着指尖被自己咬破的伤口渗出的血珠,鬼使神差地,用指尖蘸着那点血,在空白页上写下一行字:老师,孙伯,我没有输。

讲席从来不是一把椅子,答案也永远不是终点。

窗外,晚风拂过,阿阮的歌声断断续续地传来,是那首新曲的尾声:“……谁在怕回答?谁是灯下无影者……”

林昭然抬起头,望向远处那片灯火辉煌的紫宸殿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轻声呢喃:“沈相,你终于……听见了吗?”

风,吹得窗棂作响,案上的灯火却倔强地跳动着,不曾熄灭。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槐安城中,有人因此辗转反侧,有人因此看到了希望。

而对林昭然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短暂的休养过后,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已悄然而至。

秋闱乡试之日,天光未明,寒气彻骨。

贡院门外,黑压压的考生已排起了望不到头的长龙,人人屏息静气,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龙门开启。

人群之中,一个瘦削的身影裹紧了身上的青色衫子,默默地站在队伍的末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