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1章 墨是血煮的

破帷 第21章 墨是血煮的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那歌声仿佛长了翅膀,三日之内,便飞遍了京城的每一条街巷。

从高门府邸的后花园,到槐市嘈杂的肉铺前,总能听到有人在哼唱那支名为《灯下答》的曲子。

调子或高或低,有的走腔跑板,却都带着一股倔强的劲儿,像寒夜里不肯熄灭的残火,在风中噼啪作响。

就连推着独轮车卖杂货的贩夫,也能含混不清地唱出“灯不灭”三个字,嗓音沙哑如磨石刮过青砖,调子跑得再远,那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却分毫不差。

阿阮的歌声成了最好的引子,林昭然趁势推出的《答问续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洛阳纸贵。

然而,这泼天的声势,也迅速耗尽了她微薄的家底。

高福托人送来的那点纸墨早已用尽,再想求援,已是难如登天。

高福身在宫中,一举一动皆在人眼下,能暗中相助一次,已是冒了天大的风险。

没有纸,她便将自己和郑十七箱底最破旧的几件单衣拆开,用米汤浆了,绷在木板上,制成一种粗糙泛黄的布纸。

布面凹凸不平,指尖抚过时像摸着晒干的树皮,边缘还残留着针脚断裂的毛刺。

没有笔,她就捡来烧剩下的炭条,小心翼翼地削尖。

指甲因反复刮削而翻起,渗出细小的血珠,混着炭灰在指缝间留下乌黑的痕迹。

炭条在布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冬夜老鼠啃咬窗纸,又似春蚕咀嚼桑叶,低微却执拗。

留下的字迹远不如墨笔工整,笔画粗拙,却因她灌注了全身力气,显得力透纸背,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骨头里刻出来的,带着体温与痛感。

夜深露重,寒气从四面八方渗进这间破败的小屋,墙角的霉斑在湿冷中悄然蔓延,空气中弥漫着木头腐朽与米汤微酸的气息。

郑十七端着一碗热水道:“昭然姐,歇歇吧。”他看着她蜷在桌前,微弱的烛火勾勒出她单薄的剪影,那双握笔的手,指节又红又肿,裂开了好几道细小的口子,像冬日里被冻坏的萝卜,一碰就渗出血珠。

他心疼得厉害,转身就要去解自己外衫的盘扣,“我这件衣裳厚实,还能拆出不少布,你先用着。”

林昭然头也未抬,声音嘶哑却不容置喙:“别动。你的衣,是要穿着去学堂的。”

郑十七的动作僵住了。

他可以挨饿,可以受冻,但他必须读书。

就在他愣神的片刻,林昭然握着炭条的手猛地一颤,笔尖在布纸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扭曲的痕迹,像一道干涸的血痕。

一阵尖锐的剧痛毫无征兆地贯穿了她的头颅,仿佛有无数根钢针在脑髓里搅动,耳边响起尖锐的蜂鸣,如同铜锣在颅内震荡。

眼前的一切开始旋转、模糊,烛光拉出长长的光尾,像流星坠落。

她想撑住桌子,身体却不听使唤,一头栽倒在书案上,陷入了短暂的昏厥。

黑暗中,无数记忆的碎片如荆棘般缠绕上来。

她看见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自己”,正站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里,指尖拂过一排排书脊,对一群孩子笑着说:“记住,知识和教育,是唯一能改变你们命运的东西,也是谁也抢不走的财富。”那笑容明亮而自信,与此刻镜中自己苍白疲惫的脸,判若两人。

她猛地惊醒,剧烈地喘息着,唇角尝到一丝腥甜,舌尖触到温热的液体,像铁锈在口中化开。

她抬手一抹,指尖上是触目惊心的血迹。

金手指过度使用的代价,终于开始显现了。

她没有惊慌,只是平静地用袖口擦去血痕,布料摩擦唇角带来一阵刺痛,她扶正身体,重新握住了那根炭条。

梦里那个“自己”的话,反而让她更加清醒。

她要做的,不就是这件事吗?

用知识,为这个时代的人点一盏灯。

她继续抄写,一个字,又一个字,炭条在纸上摩擦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仿佛她正用自己的骨血,一笔一划地刻下光的轨迹。

与此同时,城东的槐市里,一个穿着普通短打,头戴旧斗笠的男人正混在人群中,听着茶楼上盲女阿阮的演唱。

他正是周砚修。

他本是来寻《灯下答》的错处与漏洞,好一击致命。

可他听到的,却是一个蹲在路边歇脚的老农,对身边的伙计说:“嘿,你听听,这唱的真有道理。一个瞎了眼的姑娘家都能把理讲得这么明白,咱们这些睁眼人,倒活得跟个糊涂蛋似的。”声音粗粝,却带着一种泥土般的真诚,像犁铧翻开冻土。

周砚修心头猛地一震。

他一直以为,这场交锋只在士林,在朝堂,是他与林昭然这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博弈。

他从未想过,她的言语,竟能如此轻易地穿透阶层的壁垒,直抵最底层民众的心里。

归府之后,他摒退下人,独自坐在书房,从暗格里取出一卷文稿。

那是他模仿《霜夜帖》的笔迹,伪造的足以将林昭凡钉死在耻辱柱上的“罪证”底稿。

可此刻,在烛光下,他却觉得那字迹说不出的别扭——太过工整,太过冷静,每一笔都透着算计的寒意。

真正的污名,哪有这般不带情绪的?

真正的绝笔,应当是挣扎、是愤怒、是血泪交织。

而他写的,只是一篇冷冰冰的、毫无灵魂的指控。

他忽然想起林昭然在国子监时的模样,总是低着头,安安静静地走在角落里,不争不抢,却能让整个补经班的博士们,心甘情愿地为她一人改变授课的方式。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提起笔,想将底稿改得更“真实”一些,笔尖悬在纸上,却迟迟落不下去。

最终,他烦躁地将笔一搁,喃喃自语:“若她真是妖邪,为何越是打压,这光芒反而越亮?”

裂痕,并不仅仅出现在周砚修的心里。

崔府,崔玿不顾家父禁令,私下在家中庭院里设了一个小小的讲堂。

他没有用四书五经,而是拿着一份《灯下答》的抄本,对着几位同窗好友,朗声解析着其中“何为君子”的段落。

他的声音清越,如玉磬相击,在晨雾中荡开涟漪。

他话音未落,书房的门便被“砰”地一声撞开,崔尚书怒气冲冲地站在门口,指着他的鼻子骂道:“逆子!你竟敢在崔家,公然讲论那乞儿的荒唐之语?!我崔家的脸面,都被你丢尽了!”

仆从们吓得跪了一地,不敢出声。

崔玿却依旧跪坐在席上,连身子都未曾转动一下,只是平静地反问:“父亲,若‘礼’的威严,竟连一个寒门士子澄清自身的机会都不能容忍,那我们所维护的,究竟是道,还是权?”

父子二人,一个怒发冲冠,一个沉静如水,在庭中僵立,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次日清晨,一沓用布巾包好的废纸,被匿名放在了米行后巷的门槛上。

柳明漪打开一看,惊喜地发现,那竟是数十张裁去印鉴、只留大片空白的上好官笺。

纸面光滑微凉,指尖划过时发出细微的窸窣声,像是某种隐秘的回应。

林昭然走过来,指尖轻轻抚过纸面,感受着那细腻的纹理,良久,才低低叹了口气:“裂痕,已从心入骨了。”

宫墙之内,风声更紧。

连守卫宫门的禁军士卒,都在换防的间隙,低声哼唱着变了调的《灯下答》,歌声低沉如耳语,在夜风中飘散,像暗流涌动。

高福听在耳中,心惊肉跳,却又有一丝奇异的快慰。

他寻了个由头,命一个信得过的小宦官将曲调记下,藏进了一本厚厚的《内务府账册》的夹层里。

他知道这是逾矩,是私藏“反调”,一旦被发现,便是死罪。

可昨夜他派人去探看时,亲眼见到林昭然咳着血,却依旧在昏黄的灯下执笔不辍的模样,那份执拗,让他想起了史书上那些以身殉道的读书人。

他这个断了根的宦官,本不该有这些念想,可那一刻,他却觉得,“宦官无子,然天下清流,皆可为嗣。”

他下定决心,冒着风险,私自从库房里拨了一批印错作废的公文纸,命人仔仔细细地在上面盖满了“作废”的大红印章,然后差人送到了槐市那个相熟的老掌灯手里。

老人收到纸,什么也没问。

他连夜动手,就着一盏油灯,用裁刀将那些盖满红印的纸张一张张裁掉边缘,留下中间干净的部分。

刀锋划过纸面,发出“嚓嚓”的轻响,像秋叶落地。

一夜下来,他裁了整整三百张可用的纸,一双老手被锋利的刀口割得全是细密的伤痕,有些纸的边缘,还浸染上了一点暗红的血迹。

林昭然见到那摞带着血边的纸时,眼眶一热,便要屈膝跪下。

老人却一把将她扶住,浑浊的眼睛里透着一股明澈的光:“姑娘,使不得。灯要亮,总得有人在旁边添油。我这把老骨头,也就能出这点力气了。”

有了纸,林昭然写得更快了。

第五日,她已经整整三日三夜没有合眼。

困到极致时,她便用冷水浇头,水珠顺着额发滑落,滴在脖颈上激起一阵战栗,让她短暂清醒。

手中的炭条,因为用力过猛,已经折断了三次。

陈砚秋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几次三番劝她停下,她却只是摇头,一字一句地说:“他们要我沉默,我偏要写到声嘶力竭。”

她奋笔疾书,忽然,笔尖在布纸上猛地一顿。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击中了她——她忆起前世那些为了争取权益而罢课抗议的教师,忆起那些贴满校园的、来自学生们的声援信,那是一种集体的呐喊,是知识在压迫中自我组织的形式。

她不能只做那个唯一的答题人。

她深吸一口气,心中豁然开朗,提笔在《答问续编》的末尾,写下了新的一行字:“诸君若心有惑,意有不平,亦可自写《我之问》,投于槐市米行后巷之问匣。吾虽力竭,见问,必以赤诚答之。”

此言一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涟漪。

次日,那只简陋的问匣里,竟然被塞进了上百张纸条。

有老农用歪歪扭扭的字迹问:“一年的束修,到底该收几文钱才算公道?”纸面粗糙,墨迹晕开,像是握笔的手在颤抖。

有大户人家的婢女托人代笔问:“我的妹妹,也能有机会识字读书吗?”字迹娟秀却拘谨,仿佛怕写错一个字就会被责罚。

甚至,还有一张折叠工整的信笺,上面是崔玿清隽的笔迹:“若革新之日终至,我辈当何为?”墨香清冽,字字如刀。

林昭然看着这些或粗糙或雅致的问句,感受着其中蕴含的、鲜活的渴望与信任,疲惫的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她提起笔,蘸了蘸仅剩的墨,一滴殷红的血却从她冻裂的指缝中渗出,悄然滴落在纸上,晕开一朵小小的、倔强的红梅,带着铁锈味的温热。

当夜,她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

她伏在案上,口中不断溢出鲜血,那只握了五天五夜炭条的手,却依旧紧紧地攥着,仿佛那是她唯一的武器。

窗外,阿阮的歌声正唱到最**的那一句:“墨尽时,血来煮;声断处,魂不伏。”

郑十七惊惶地将她抱上床榻,回头时,泪眼模糊地看见,书案上,她写下的最后一封回信,正是给崔玿的。

上面只有一行字:“崔君问:当何为?答曰:先为一真人,再谈经世礼。”

他将那封信笺轻轻放回案上,叠在厚厚一沓已回覆的问答旁。

屋子里静得只剩下林昭然微弱的呼吸声,像随时会熄灭的烛火。

然而,郑十七并不知道,就在这片死寂笼罩着小院时,门外那只由旧米箱改造的问匣,正被一只又一只伸来的手,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填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