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何以为民 > 第92章 我和我的青林

何以为民 第92章 我和我的青林

作者:好故梦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5:40:29

正月的青林镇,空气中还弥漫着年节的味道,山野间的残雪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李腾独自走在通往石泉村的乡间小路上,这是春节假期后他第一次下村。脚步踏在已经硬化的水泥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让他想起六年前第一次走在这条路上时的情景。

那时,这条路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雨后泥泞难行。他穿着崭新的皮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访农户,鞋上沾满了泥巴。如今,道路宽敞平坦,路两旁还栽种了整齐的行道树。

李委员!过年好!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腾回头,看见老王骑着自行车过来,车把上挂着个布包。

王主任,您这是去哪?李腾笑着问。

去石泉村看看老耿。老王利索地跳下车,听说您被评为省级先进了,真是给我们青林镇长脸啊!

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李腾谦逊地说。

两人并肩走在路上。老王感慨道:想起您刚来镇里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现在都成省级先进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是啊,李腾望着远方的山峦,一转眼六年过去了。

六年前,他大学毕业分配到青林镇,被安排在党政办工作。那时他什么都不懂。后来他到经发办,开始接触经济工作,再后来负责石泉村包村工作,一步步走到今天。

您还记得吗?老王说,您第一次去石泉村回来,鞋上全是泥,在我那儿抱怨路难走。

记得。李腾笑了,那时年轻,吃不了苦。

现在可不一样了。老王由衷地说,您为青林镇做了这么多,群众都记在心里呢。

到达石泉村时,耿大山已经在村口等候。见到李腾,他激动地迎上来:李委员,听说您被评为省级先进,我们全村人都为您高兴!

走,去看看合作社。李腾说。

藤编合作社里,陈老根正带着徒弟们赶制新年第一批订单。见到李腾,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颤巍巍地走过来:李委员,您可算来了!

陈大爷,您身体还好吧?李腾关切地问。

好!好得很!陈老根激动地说,现在合作社越办越红火,我这心里高兴,身子骨也硬朗!

李腾仔细查看了新开发的产品。与六年前相比,现在的藤编产品不仅工艺更精湛,设计也更时尚。有结合现代审美的生活用品,有融入文化元素的工艺品,还有专门为外地客商定制的特色礼品。

这些新产品很受欢迎,陈老根介绍道,去年光藤编这一项,就为村里创收八十多万元。

离开合作社,李腾来到山泉水厂。新建的厂房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在运转,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前忙碌着。

现在每天能生产五千桶,厂长汇报说,产品已经卖到全省各地,还接到了外省的订单。

李腾站在厂房门口,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村民们守着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却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如今,山泉水已经成为石泉村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村致富。

中午,李腾在耿大山家吃饭。饭桌上,耿大山动情地说:李委员,没有您,就没有石泉村的今天。您刚来的时候,我们村是全镇最穷的。现在,我们是全省的示范村!

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李腾诚恳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您不知道,耿大山的妻子插话说,现在村里人都说,是您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孩子们能上学,老人们能看病,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就能挣钱...

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李腾的眼眶湿润了。这就是他六年来奋斗的意义所在。

下午,李腾走访了几户村民。在王老栓家,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李委员,我现在在水厂看大门,每月能拿六百块钱工资。儿子在基地种药材,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在返乡青年刘明家,这个曾经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药材种植的带头人。李委员,多亏您当年的鼓励和支持,现在我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二十多户村民一起干。

走在村中的水泥路上,看着两旁整齐的民居,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李腾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焕发。

傍晚,李腾来到村后的山坡上,这里是全镇的制高点。站在这里,整个青林镇尽收眼底。远处的云雾村,茶叶基地郁郁葱葱;近处的马鞍村,蔬菜大棚连绵成片;更远处,新建的公路如一条玉带,将各个村庄串联起来...

六年前,他第一次站在这里时,看到的还是破败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

李委员,耿大山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您看,那边正在建的是新的文化中心,那边是规划的生态公园...石泉村的明天会更好!

是啊,李腾点点头,一定会更好。

下山时,李腾遇到了刚从镇里开会回来的吴国忠书记。

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吴国忠问。

来看看。李腾说,想起很多往事。

感慨了?吴国忠理解地笑笑,是啊,六年时间,青林镇变了,你也变了。

我永远记得刚来时的青林镇,李腾深情地说,也永远感谢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晚上回到镇上,李腾在办公室里整理这些年的工作笔记。厚厚的十几本笔记,记录着他在青林镇的点点滴滴:第一次下村的忐忑,第一个项目的艰难,第一次成功的喜悦,抗灾救灾的紧张,灾后重建的忙碌...

翻看着这些笔记,往昔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想起为了争取项目资金,连续熬夜写材料;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四处请教专家;为了调解群众矛盾,耐心细致做工作...

这些付出,如今都化为了青林镇实实在在的变化。

深夜,李腾给张薇打了个电话。妻子已经睡下,声音带着睡意:这么晚还没休息?

在想一些事情。李腾说,想起这六年在青林镇的点点滴滴。

感慨了?张薇清醒了些,是不是因为获得了荣誉,开始回顾过去了?

不全是。李腾望着窗外的夜色,更多的是感恩。感恩这片土地接纳了我,感恩这里的人民信任我,感恩组织培养了我。

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张薇温柔地说,记住这份感恩,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挂断电话,李腾在日记本上写道:六年时光,青林镇已融入我的血脉。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干部群众,都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将来身在何处,青林镇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

第二天,李腾开始走访其他村庄。在云雾村,老杨带着他参观新建的茶叶加工厂;在马鞍村,村干部向他介绍新发展的观光农业;在流水村,群众向他展示新引进的养殖项目...

每一个村庄,都有他奋斗的足迹;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更让他欣慰的是,各村的干部群众都已经成长起来,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李委员,您放心,云雾村的老杨说,现在我们都学会了自己发展产业,不用您再像以前那样手把手教了。

这句话让李腾既欣慰,又有些淡淡的失落。欣慰的是,群众确实成长了;失落的是,自己似乎不再那么被需要了。

周末,李腾回市里看望张薇。妻子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很不方便。

医生说预产期在五月初,张薇说,到时候你能请假吗?

一定请。李腾肯定地说,这么重要的时刻,我怎么能缺席。

岳母在一旁说:李腾啊,你现在是省级先进了,将来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不过要记住,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青林镇的父老乡亲。

妈,您放心,李腾郑重地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周日下午,李腾返回青林镇。临行前,张薇突然说:如果...如果组织上要调动你的工作,你会怎么选择?

李腾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说:我服从组织安排。但在我心里,青林镇永远是我的根。

回到镇上,李腾继续投入到工作中。虽然获得了省级荣誉,但他的工作节奏一点没变,还是天天往村里跑,还是经常加班到深夜。

他知道,荣誉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未来还需要继续奋斗。而他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青林镇这片土地上。

傍晚,他再次登上石泉村的后山。夕阳的余晖洒在山野间,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近处的田野孕育着春的希望。

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的青春,见证了他的奋斗,也见证了他的成长。无论将来走向哪里,这里永远是他心灵的归宿。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永远的承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